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儒家资本主义”则是一种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近现代新儒家提倡“融汇西方新潮、挺立自家传统”,他们批评了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现代新儒家主张从儒家传统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但他们认为儒家的“内圣之学”是千古不易的“恒理”,人们对其只要继承,无需超越。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现代新儒学中获取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思维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的联合国“千年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号召21世纪的人们: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的开宗鼻祖,儒学的精华和核心在于“中和”,强调“和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社会才能安定祥和。儒家的“和谐”观。既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包含着社会道德、人类道德、宇宙道德的原则。孔子最为推崇的上古圣帝和人格偶像是舜帝,孔子和孟子的“和谐”思想是从舜帝那里推演而来的,舜帝是上古和谐社会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舜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丁景梅 《唯实》2000,(6):20-23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意味着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这里,知识的涵义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儒家把“知识”仅理解为“学问”;工业社会把知识视为“生产力”,把知识应用于生产产品、工具和生产过程,引起生产力的增长。而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涵义主要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被应用于知识经济的各个层面。在管理方面,则带来管理创新,引起企业管理革命。 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比较,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以…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宋明新儒学而言的。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被称为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是特指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港台学者推奉熊十力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其根据是港台几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皆出自熊氏师门。有人则认为现代新儒学导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梁  相似文献   

5.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构成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体框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文化模式所对应的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天下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7.
于本瑞 《唯实》2014,(8):92-94
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C.1andry)曾经说过:“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没有回忆的地方让人觉得空洞”,“城市应该是适合人居住的艺术品”。这些话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因此,他大声疾呼“城市要从1.0时代跨向2.0时代”,其创意城市观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以和谐看待科学发展,把握发展与和谐的统一。和谐既是发展的前提,又是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发展与和谐都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为了人",它的最根本含义是以发展来扩展人的自由,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新是实现发展与和谐的精神动力,而创新的实质是思维的自由,是一切创新的最深层原因;以发展扩展自由,首先应该扩展人的思维创新的自由。以创新的精神实现发展,构建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实现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所瞻示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刚刚召开不久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塑造‘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新时期贵州精神”,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进一步培育和增强贵州地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新时期贵州精神的提出,  相似文献   

10.
论贾谊的儒学观──兼论儒学取代黄老的内在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是汉初继陆贾之后又一位极力倡明儒家学说的思想家。自司马迁谓“曹参、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太史公自序》),贾谊时被目为法家者流,后代学者亦或归其儒,或称其道,或属之杂。其实,同陆贾一样,贾谊思想仍属儒家体系,他在汉初具体历史背景下,对儒学作出了新的发展,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承转。他与陆贾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思想渊源直接上承苟子,立足于儒家的礼制传统,更多地融入了法家的色彩,而仁义为本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一、贾谊的礼治思想小起人伦日用,大到安邦定国,…  相似文献   

11.
中庸新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庸 ,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 ,是中国人的灵魂 ,庄泽宣先生以为 ,“中国民族最讲持中之道……中国儒家学说的根本思想便在中庸之道”。(1)胡适以为“中庸的哲学 ,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2)柳诒徵先生指出 :“儒家之道 ,具于六经……其说最高的是中庸”。(3)戴逸先生也认为 ,在中国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中 ,“首先是儒家的中庸”。(4)上述大家所指认 ,都把中庸视为儒学的根本 ,并认同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华民族的灵魂。这也正是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庸 ,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 ,一大功绩 ,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唐时期,韩愈在先秦儒学道统思想论述基础上,明确提出儒学道统论以排斥佛老、复兴儒学,其精神实质是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不仅具有在理论上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且其儒学觉醒意识集中倾注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外王致用,以儒家经世精神关注社会民瘼、排斥佛老,先后两次被贬官岭南,却积极在基本为四夷即今所谓少数民族中传播弘扬儒学,接橥的是拓展儒学促进少数民族思想文化进步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2011,(12):51-51
儒家的“和谐”,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彼此相互交错、相济相成而达成的平衡稳定、协调有序的状态。儒学以“仁”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开放创新”是本质特征,“能快则快”是实践需要.“团结和谐”是目标状态,那么,“自强自信”则是基础和核心,是贵州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变数的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领导活动的不竭动力,成为衡量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领导群体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因此,创新,这是当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一)1.创新的核心是“新意”。新意就是不同于别人,有易于同事。从历史上看,在科学领域,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当时的“地心说”,这就是创新;在军事领域,诸葛亮草船借箭,圆满完成周瑜交给的任务,也是创新;在社会政治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着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在全国设立郡县制,这依旧是创新。2.创…  相似文献   

16.
和谐企业文化是构成社会经济组织的基础,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儒家强调万事万物协调发展、"天下为公"、尽孝报恩的文化特征,构成了和谐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以儒家文化为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发展传统的儒学、儒商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培育企业优秀品质,弘扬社会文明,构建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罗国杰的文章指出,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中国形成了“新儒学”学派,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儒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们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而是只强调“复兴儒学”、“返本开新”,力图在儒学的根本中开出现代的科学与民主等。这与我们的主张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提出要把儒家精神作为我们的时代精神,是十分错误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如果不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就不但不可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还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阻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已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与道家是构成中国文化主体的两大学派,但就美学而论,儒道美学虽有差异,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融通之处:在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方面,道家讲“天道”,儒家讲“人道”,虽然对“道”的涵义的阐述不同,但都表现出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在审美观方面,道家基于对自然之道的推祟,强调“大和”之美,而儒家则出于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强调“中和”之美,但二者对“以和为美”的目标的历史追求又是一致的;道家和儒家分别以“大和”和“中和”的概念来标志自己的审美观,对怎样安顿人生,疗治社会各自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其最终目的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扰攘纷争的社会获得永久的和谐与安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20.
高职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其可就业能力提高的目标是一致的。结合当前高职生心理行为特点,构建“一二三四模式”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推行“四大工程”,对高职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施以影响,以增强其在未来职业中的心理素质,发展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与自我和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