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彩笔凌云画溢思, 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 经得艰难考验时. 叶剑英在这首<题画竹>诗中,讴歌竹子昂然挺立、傲霜斗雪的形象,寄寓人生要具有竹子那样搏风击雨的风骨;要有像竹子那样凌云壮志、高风亮节,经得起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坚信共产主义,毫不动摇.叶剑英和刘伯坚正是这样两位革命先辈.叶剑英与刘伯坚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往.回顾他们的交往,对于深刻认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传统,都是很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2.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开始领导人民创建自己的军队,进行革命战争。光辉的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建军的纪念日。叶剑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南昌起义的组织指挥工作,但是,他以特殊的战斗方式策应南昌起义,同样功不可没。 一、人生贵有胸中竹 经得艰难考验时 1920年,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开始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  相似文献   

3.
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自北宋文同创立墨竹画派以来,历代涌现了许多画竹高手,如元代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板桥等。贵州绘画史上也涌现过不少画竹名家,佼佼者如清代孙竹雅、民国胡楚渔、当代卓问渔。以上画家所绘之竹大多竹枝挺拔,竹叶潇洒,亭亭玉立,虚心劲节,成为"君子"美好品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叶钻祥经营小本生意,但家境十分贫寒。叶剑英7岁那年,父亲送他到雁洋堡钟傲泉、古玉泉私塾读书,但这种私塾教育受到新学的强大冲击,当时梅县开设了不少新式学堂,1905年叶剑英进入了雁洋堡办起的初级小学怀新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在怀新学堂读书时,他刻苦勤奋,放学时,常常一边参加家务劳动,一边复习功课。家里买不起灯油,他就从山上砍一种野生的细竹,加工成“竹精子”,用来点灯照明,有时“竹精子”燃烧时爆裂的火星,烧焦了他的头发,他仍旧在灯下耐心地苦读。业余时间他十分喜爱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5.
正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说文解字》云:"节,竹约也。"段玉裁注曰:"约,缠束也,竹如缠束之状。"《史记·龟策列传》云:"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突出了竹的特征,即外有节理束之而不会轻易弯曲,内中空而挺拔,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竹的这些特征,正表达了节之意蕴——作为动词的节制、节约、节俭与作为名词的节操与节气。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和叶剑英,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是举足轻重,有重大影响的一代伟人。他们一起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建立了亲密的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叶剑英坚定支持邓小平的第二、三次复出并成为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光明磊落,肝胆相照。1977年5月,当邓小平参加庆祝叶剑英80寿辰聚会,亲切地称叶是"老帅"时,叶对邓说:"你也是老帅嘛,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1974年,当祖国的南海边疆面临南越的侵略时,他们并肩战斗在一起,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7.
铜陵农民素有舞龙灯庆佳节的习俗,尤其是竹马灯、滚龙灯、板龙灯"三灯"表演历史悠久,每逢新春佳节,农民们就自发组织起来,扎龙劲舞庆丰年,在乡村巡回表演,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竹马灯  相似文献   

8.
查阅关于叶剑英的相关资料得知,在毛泽东临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队与卧在病榻上的毛泽东诀别,当叶剑英经过时,毛泽东突然睁开双眼,活动手臂,轻轻招呼叶剑英,给叶剑英留下了一份无声的遗嘱。毛泽东到底给叶剑英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嘱呢?作最后的诀别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在"四人帮"看来,周恩来逝世后,妨碍他们夺权的还有  相似文献   

9.
自称"渔叟" 叶剑英为何被称为"渔叟"呢?这还与他的一首诗有关.1979年7月11日下午4时,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来到颐和园昆明湖垂钓,他发现不远处的藻鉴堂有不少人聚在一起,便问随行的T作人员他们在干什么.当得知是全闰七省市部分画家在聚会切磋画艺时,已经82岁的叶剑英显得十分高兴,便走上前去看望画家们,并与他们一起座谈,还应邀乘兴写下一首诗:  相似文献   

10.
正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他一生画竹、咏竹,爱竹成癖,平日无竹不居。为官十二载,亦如他笔下的竹一般,清正有节,勤政爱民,颇有政声。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妨从板桥先生的"竹"中品味为官从政智慧,修身律己、担当尽责、忠诚履职,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1.
正"竹、兰、梅、菊"既是用来表现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更代表着具有坚韧不拔、默默奉献、自强不息的人。而在二师二十九团却有着一帮如竹、如兰、如梅的女人们,虽然她们只是埋头在土里"刨金"的普通人,但是她们却在致富路上用辛勤的汗水和灵巧的双手描绘出了美好的生活。坚韧如竹的王秀敏"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磨万击仍坚韧"。有人说这句话是专门为王秀敏打造的,一点都不过分。2001年,王秀敏一家人来到二十九团十连  相似文献   

12.
袁小伦 《党史博览》2012,(11):35-43
2004年1月10日,笔者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到曾在叶剑英身边工作过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维老人说:"1950年初,是叶剑英政治生涯最困难的时期之一,是叶剑英最不开心的日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结合广东实际稳步推进的土改方略,被斥责为右倾动摇并遭到强烈的批评,他为此作过顾全大局却又是被迫的违心的检讨。"笔者由此联想到一则史料,即叶剑英在游览五台山时,曾拾得三张被农民毁弃的佛像画片,后经请专家补缀而珍藏起来,并在佛像画片旁边题写了几句话:"一九四七年秋,予参加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全国  相似文献   

13.
程中原 《党史文汇》2008,(12):17-23
叶帅国庆30周年讲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可以说具有某种"血缘关系"。叶剑英的国庆讲话是历史决议的基础;历史决议是叶剑英的国庆讲话的继续和发展。讲历史决议的产生过程,自然要追溯到叶剑英的国庆讲话。  相似文献   

14.
张民达,叶剑英,侯山,三个同是梅县人,优秀的客家青年。胸怀大志,在救国救民的宏愿下,诚笃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为了同一抱负,同一目标,走到一起,志节结谊,共历艰难,出生入死,舍身革命,是粤军三名将。 1894年,张民达9岁,因家贫随家人赴南洋。1915年,侯山19岁;1916年,叶剑英19岁,他们也先后赴南洋飘泊。  相似文献   

15.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站在重大的历史关口,叶剑英总能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他力排众难,助邓小平东山再起;他乘专机搭救胡耀邦,举荐其再"入阁";为完成"两弹一星"伟业,他三邀张爱萍出山……"中国可以没有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1969年12月,因"战备疏散"到了湖南的叶剑英,向前来探望的王震了解因同样原因到江西的邓小平的生活状况,并说:"中国可以没有我叶剑英,不可以没有小平同志。"林彪叛逃之后,叶剑英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工作。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叶剑英在邓小  相似文献   

16.
查阅已经出版的关于叶剑英的相关资料后得知,在毛泽东临终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队经过毛泽东的病榻前与毛泽东诀别时,当叶剑英经过时,昏迷中的毛泽东眼睛突然一亮,并活动手臂,轻轻招呼叶剑英,并给叶剑英留下了一份无声的遗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纱,看看毛泽东到底给叶剑英元帅留下的是一份什么样的遗嘱。  相似文献   

17.
正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是选出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好干部,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换出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的重要保证。今年的市县乡三级集中换届,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确保"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也是对各级地方党委的一次重要考验。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是选出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好干部,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换出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的重要保证,也是体现地方党委的政治担当,考验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衡量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8.
<正>叶剑英和杨成武,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帅,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岁月里,两人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及其前后的一段时期,杨成武一度在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两人惺惺相惜,交往密切,充分彰显了浓浓的将帅情深。被攻击是"杨、余、傅的黑后台"叶剑英比杨成武大17岁,可以说是革命长者。当叶剑英在北伐战争中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  相似文献   

19.
正叶剑英和习仲勋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叶剑英年长习仲勋16岁。两人最早相识是在延安,但接触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习仲勋和叶剑英分别于1952年、1954年进京工作,由于两人主管工作不同,交往仍不多。叶剑英和习仲勋接触较多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对蒙冤16年依然保持旺盛革命激情的习仲勋尤为赞赏,不仅坚决支持为他平反,还力荐他主政广东,  相似文献   

20.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本文从叶剑英主政华南时我国的经济形势背景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解放初期华南分局的财政政策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