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读鲁迅小说,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33篇小说中,共有12篇28处出现“月亮”意象的描写,可见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之多。这些常人司空见惯月亮意象,在鲁迅笔下却蕴涵着独特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作用。本文试着对鲁迅小说中月亮意象的作用简要地加以分析,帮助阅读者加深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王菊 《理论与当代》2007,(10):49-50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作为20世纪初中国病患之"身"的文化隐喻,主要来自于一种对身体的自省式体察以及这种体察的外射。疾病让身体存在从一切历史文化的遮蔽中获得本体性的揭示,"身"作为存在的最原初立场意味着自由,现代中国的病根就在于其"身体"自由的失却,对此,必须通过一场彻底的文化革命来拯救。作为一个文化医生,鲁迅要为中国的患病之"身"做的事是"予以灵魂",使之回归本体,回归自由。  相似文献   

3.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8,(3):113-117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留学日本本是学医的,回国后曾在教育部任职,公余时间研究古碑,与文学无缘。然而,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日后又成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和伟大的转变,而产生这个飞跃与转变,他还得力于陈独秀。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佛教的地狱观念和我国古代原有的"泰山治鬼"信仰相互融合,对此时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魏晋六朝小说文本的梳理解读,阐释地狱意象在这一特定时期的发展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反叛传统型、反抗-沉沦型、个性解放型、科举殉葬型和卫道士型五类。  相似文献   

7.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剖析和批判“国民性”是这些作品的最突出、最基本的主题。然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对这一基本主题却是误解乃至曲解的。肯定它的人,认为批判国民性就是批判封建主义,无需另外加以阐释;否定它的人,则断定批判国民性是鲁迅前期思想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8.
"余裕"美是鲁迅散文的魅力之一.鲁迅从日本夏目漱石倡导"余裕"小说得到启发,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夹杂闻笔、"游离"题旨、舒缓语句.鲁迅散文的"余裕",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是对现代散文艺术规律的不懈求索和虔诚守护.  相似文献   

9.
张振云 《理论学刊》2006,(12):124-125
在今人的心目中,“小说”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的。然而,这种“现代小说观念”并非源自我们自己的文学乃至文化传统。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小说”的内涵恰恰在于它的字面意义,即“小”与“说”的语词涵义,更多地隐含着一种“崇大抑小”的价值信仰和审美观念,其本质乃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话语及其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第一次绝望由留学时期弃医从文计划的挫折,到北京绍兴会馆时期达到顶点,延续了近十年.巡检鲁迅这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可以看到,鲁迅的第一次绝望起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民众可启蒙性的绝望,这一绝望随着国内政相的恶化愈加严重.后在钱玄同的劝说下,鲁迅通过把希望放到未来的"可有"之上暂时中止了这次绝望,带着急迫的危机意识开始了第二次启蒙.  相似文献   

11.
陈军 《求实》2006,(Z4):288-289
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1](P69)"确实,"词中之帝"李煜与"婉约之宗"李清照二人词作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上都有不少共同点,如感情真挚、语言明白,都呈现出悲愁美.本文则对二人词"梦"意象所体现的风格、情感、意蕴的不同进行比较探索.二李词"梦"意象出现频繁,在李煜38首词中,"梦"意象出现14次,占全词的1/3强;李清照比较可靠的48首词作中"梦"意象出现15次,几占全词的1/3.  相似文献   

12.
吴俊杰 《理论学刊》2006,1(8):121-122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老舍的文学活动开始于以五四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交锋的大背景下,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牢牢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市民的生活上,从容不迫、有滋有味地描绘着城市底层市民的悲欢离合。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特定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生活遭遇及命运、他们的优点及自鸣得意的优越、他们的愚昧及闭塞等。有人将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大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这种划分是符合老舍创作特点的。但无论哪一类的市民形象,都含…  相似文献   

13.
毛姆的三部主要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的主人公都倾向于通过放弃社会生活和力求亲近自然来摆脱他们的困境,因此,走向“回归自然”的纯朴生活模式是毛姆给不同境况中的精神危机开出的同一个处方。尽管毛姆解决20世纪精神危机的办法带有虚幻成分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在现代迷茫的道路上寻找精神复苏之出路的努力中获得某些洞见。  相似文献   

14.
论"合作化小说"的叙事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世连 《理论学刊》2008,4(3):118-121
合作化小说的叙事裂缝,主要表现在于多种话语的对抗和互渗中显示出主流话语自身的虚伪或滑稽,并造成艺术价值上的矛盾、结构上的失调等.首先,它在小说文本与现实这个大的社会文本的对比参照、互相解读中呈现出来;其次,如果把所有合作化小说看作一个整体文本的话,叙事裂缝还在这些文本之间的互相矛盾和否定中体现出来,造成互相颠覆、互相消解的效果;第三,合作化小说的叙事裂缝更多地是表现于同一文本的内部,其典型形式是同一文本明显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立话语,从而产生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本文以其对明清小说的研究探讨为例,展示了鲁迅在小说史学研究中较为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并给予当下的文学研究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太原市的房地产业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制约因素,要想使太原市房地产业科学、协调、快速的发展,政府必须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对住房市场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房地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房地产业全面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监测,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  相似文献   

18.
与先秦诸子不同,庄子创造性地使用一种隐喻式的寓言体散文,塑造出众多不同的审美意象,其中,以"浑沌"为中心的意象群尤为引人注目.从本来意义上讲,浑沌喻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但这种方式所蕴涵的生态本原美、生态共生美、生态自由美等思想自古至今一直为人们研究探讨,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浑沌意象更赋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文化传统中的"和"思想."和"思想,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条主脉.从文化精神价值角度出发,理清中国外交思想发展过程中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凤霞 《理论学刊》2006,(5):121-1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以官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们主要以曝光官场内幕、反映官场权力斗争、描写官人宦海沉浮、揭露官场黑暗腐败为主,我们统称之为“官场小说”。其中,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官人》、《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