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样的一个市场经济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至少有三个标准:第一,经济体制是否完善;第二,好的法治基础是否健全;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否建立。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11,(12):55-56
孙立平在9月26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人们能不能在生活中获得一种幸福感,与社会生态的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好的社会生态应该能够给人们提供机会和希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好的社会生态首先的含义就是能够给更多的人提供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7,(12):52-53
孙立平在11月12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最近这几年的时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一方面人们对于改革有着迫切的希望,但在另一个方面,许多重要的改革进展是相当迟缓的。就是说,在改革的需求和改革的实际进程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反差来自于什么地方?我觉得和我们对社会危机的判断,和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有直接关系。在稳定压倒一切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稳定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以致有些地区、有些人常常把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必须尽快解决的矛盾、必须尽快消除的问题,也不加分析地、无条件地与稳定问题挂起钩来,造成“凡是可能影响稳定的事情都要暂停”,把稳定问题当做躲避矛盾和问题的挡箭牌。其负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4.
周其仁在1月19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大国的改革,会有大国改革的特殊性。从顶层到底层,从底层到顶层,穿透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这场事关中国命运的改革。增强大国改革的穿透力,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改革的目标要非常清晰,非常简单。现在我们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郑重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温总理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全面改革,如何继续地坚持全面改革,如何科学地推进全面改革,都蕴含着深刻的含意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栗子在火中烤,时间不等人,因为会烤糊了,又不能直接用手拿,就要制造一个工具,比如说,铁夹子,大家停下来讨论一下铁夹子怎么做,也许栗子成灰了。所以,权力相对集中,先把工具做出来,才能取出栗子。我认为,现在也许是一个制造铁夹子的时间。因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承诺了经济改革,也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民主和法治国家。只是经济改革似乎很详细,放在很主要的位置。可以举出若干理由来说,现在更加应当民主地推进改革,但是,在一个民主没有得到训练的国度,想要一下子通过民主来推进改革,我认为不可能。我曾经在中央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7.
郭春燕 《共产党人》2006,(23):43-4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以及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永葆青春和活力,就成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需要一次新的观念变革,现在是新观念形成的时刻。我看到《人民日报》的评论,叫“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可能又到了一个槛,现在人们喜欢用乐观赞美的语青讲过去20年的变化,但我觉得不能否认,现在的社会氛围和20年前有非常大的差别。年纪较大的人现在可以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9.
毕传国 《新长征》2008,(8):33-33
李平安在2008年7月8日《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最迫切的首先是在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把党组织建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使党员和广大职工切实感到党组织的存在和党的温暖。“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之所以强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紧迫性,是甘于“两新”组织发展迅速,影响和作用日显。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还有不少地方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还面临许多难处。  相似文献   

10.
其一,从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协调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这四项改革如何协调推进,如何安排好改革的重点、优先次序、改革的力度,需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全面推进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这种市场化改革逻辑地包含着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成就,克服现存的缺陷,必须全力推进以法治的现代的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发展以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进行以全面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12.
赵建杰 《求实》2016,(12):87-93
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纠纷日益复杂多样,呈现出主体扩大化、类型多样化、规模群体化和解决方式极端化的新态势。其根源在于农村社会纠纷化解机制的碎片化、错位化、缺位化和缺失化。为化解农村社会纠纷,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必须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法治化的利益公平分享机制、规范性的价值认同机制和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0,(4):57-58
<正>魏英敏在1月25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几乎妇孺皆知。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个原则,并按这个原则行事。利益最大化,不只是经济原则,它已成为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近日,北京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引来广泛关注。舆论普遍认为,经营权"无限变有限"的核心一环,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行业的利益格局"。观察近期各领域改革实践,"利益"无疑是关键词。如正在铺开的"营改增",进入新阶段的医疗改革,都会触及既有利益格局。改革之难,也难在此,正如李克强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邓小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率先明确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多次向外界阐发、解释这次会议的主题,支持并推动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工作,从而为这次全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并多次强调推进改革要有勇气,要有风险意识,要讲究策略方法等等,推动了全会《决定》的贯彻落实和城市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十个主义”等问题 《准则》前言部分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等。  相似文献   

17.
新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诉求,从总体上分析,是经济利益表达较为充分,基本实现;社会利益表达引起共鸣,逐步落实;政治利益表达跃跃欲试,渐次渗透.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大的政策环境与小的政治生态氛围.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利益表达机制,以满足不同阶层平等博弈的需要和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随着政治建设任务的加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制定宪法以代替《共同纲领》就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1952年底宪法起草工作开始启动,后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在1954年9月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19.
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社会建设方面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需要来一场社会进步运动。社会进步运动的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防止社会的溃败。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目标,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健康社会,需要社会的重建。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我觉得到了今天应该将社会重建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最近这几年,社会重建这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经济发展有三步走,改革发展也有三步走:第一步花了30年的时间,进行了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第二步应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要花20年左有的时间;第三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要20~30年时间。现阶段的重点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