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重视。同时,报告还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命题,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基础性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指导层次、目标层次、动力层次和规范层次。这四个层次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3.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统一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正确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根据小平同志的南巡重要讲话,重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既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表明了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孜孜以求的目的。社会主义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比单独提“公有制”有更高层次的涵意。在这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断革故鼎新,获得了历史性突破:把按劳分配从“资产阶级法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确认它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通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途径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以“主体补充论”取代“唯一论”,承认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提出多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论”;提出社会主义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结合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6.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加深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全面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就要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途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以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内容、以改革开放为战略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同时也探索了新时期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具体建设:应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抽象的政治性争论,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两大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中,“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核心概念,离开这个核心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无从谈起。因此,“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其它内容或是以此为基础,或是它的具体化,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在统一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表现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丰盈充沛;社会层面,倡导社会精神财富的共创共享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国家层面,力求焕发出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实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鲜明彰显。新时代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起点和归宿,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提质增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集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使命的思想资源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起点是消除贫困,经过百年探索,形成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分配体系,超越了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分配方式。共同富裕是动态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自身实践的现代化概念和理论框架。这一中国式现代化分配体系是 以党的领导为力量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组成,开辟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先富、后富是有中国特色的不同步富裕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之一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 ,则要求先富带动后富。由于缺少法理基础 ,先富者带动后富的行为无法用法律去规范 ,但可以用道德方式来促进。以德治国方略就适应了这一需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决策者的有关讲话、行动以及各级法院的实践,我们发现,当下中国能动司法的内涵主要有三层:能动司法是一项司法政策,它以解决当下司法突出问题为直接目的;能动司法是一种司法理念,它树立了"能动"和"服务"的司法新理念;能动司法是一项司法战略,它以谋求中国司法的自主道路为最终目标。这些内涵表明,中国与西方的能动司法没有直接联系。能动司法提出后,决策者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关键是,法律人如何把充满政策性、理念性和战略性的能动司法转换成法律性、实在性和现实性的能动司法。法律方法可能是实现这种转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其经济思想特别耀眼,为人们所瞩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改革开放促经济发展的思想;关于通过先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其政治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大众化"是毛泽东文化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文化大众化的新时代,文化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文化革命"运动,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从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这是晚年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探讨毛泽东文化观与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都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阶段,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可以从“理论定位”“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三层面进行。在理论定位层面,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作引领“两个大局”并为解释当今世界贡献中国理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什么”层面,首先要在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上,进一步从历史维度、治国理政方略维度加以深化;其次要在研究的深入性上,注重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再次要在研究的核心性上,注重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要在挖掘、提炼和提升上,进一步在几个重要问题上下大功夫。在“如何研究”层面,要“上得去”和“下得来”,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必须坚持逻辑规范性研究和精准实证性研究相结合;必须坚持用系统辩证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一个热点问题处在热炒之中或之后,一个严肃的学者既不应当盲目地追捧,也不应当随意地否定,他最需要做的也许是客观地对待,冷静地反思,并在反思中实现超越。以下四位法学博士正是基于这种学术态度和追求,对于“能动司法”这个当下中国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研讨。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从确立社会目标、进行利益分析、实施制度安排、着手意识培育等四个方面着手,正确处理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We first discuss the universality and peculiarity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s theory of system. We point out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ocialist maturity is to develop production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We then tentatively argue that mature socialism, based on the basic system of socialism, includes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meanwhile creates other elements through top-level design. This is the underlying logic behind socialist maturity. This process essentially means that all the social premises for production are socialistic by nature and should follow their inherent law. In this way, these elements constitute the general system of socialism.  相似文献   

19.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a multi-ethnic country determine that the solution of ethnic problems depends on the “rule of law”. The response of the constitutional norm is the core of the rule of law. The constitutional norm response to the solution of ethnic problem must be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multi-ethnic country. They are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with the structure of constitutional norms. Finally, a constitutional norms system for solving ethnic problems should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