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根本信仰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意识形式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就必须把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当成宏大的思想政治工程来建设。这是有效抵御各种非科学信仰 ,清除形形色色思想糟粕和歪理邪说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是人之根本、民族之魂,更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政治信仰则是信仰在政治生活领域的集中反映,是人们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坚定不移的相信和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最大的共同理想,也是全民共同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3.
消费主义总是试图通过大量的物质占有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其最初作用在物质层面,现已进入到精神领域,将人类带入了物质化生存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风险。为规避风险,人类需要走向非物质化生存状态,将精神世界的丰富作为社会生活的重心。信仰确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使人类可以精神地存在,同时也使人类精神获得了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限度的自由。因此,人类需要信仰,信仰是提升人类精神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4.
信仰就是将某物作为自己精神支柱或行动指南,这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意识形式。法律信仰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主体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对社会生活依法而治的赞同与向往;(2)主体相信法律能为自己伸张正义,获得救济,并自觉运用法律的理性评价社会现实、指导自己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信仰重建既是社会建党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建党的具体特色,从社会建党的要求出发,党的信仰重建具有不同于思想革命时代的信仰确立,也不同于政治革命受挫后的信仰重振,它是结合社会建党的实践,结合社会革命的实践和进程而对信仰的深化和重塑。因而社会建党的信仰重建主要是重新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观,重新确立共产党的在执政形势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解放和利益而奋斗的根本宗旨。一、从社会建党看信仰的动摇与缺失的现状信仰是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的思想旗帜,如果党和国家的这个精神支柱坍塌了,就会党将不党、国将不国社会就失…  相似文献   

6.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最深层的思想,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有很强的积极影响。它灌输神圣信念,庄严人类生活;提供感情关怀,温暖人类心灵;肯定奋斗意义,鼓舞人类创造;变换人生得失,顺导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7.
宪法必须被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信仰既是指一种对宪法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指践行宪法的行为,它是主客观方面的统一。宪法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但在目前的中国,宪法信仰却是从上至下的普遍缺失。因此从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入手才能使中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它始终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和价值。正义主要是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精神根据和纽带,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规制力量。因而正义成为人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追求正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和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体现时代气息的本企业优良传统的精神。对于企业来说,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若要在竞争中取胜,企业自身的决策、计划、工艺、设备、管理制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企业产生最深刻影响、起长期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没有精神支柱的企业,就犹如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是  相似文献   

10.
政治信仰是人类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科学指南和航标。广大党员干部要想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教育是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明确这一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法治文化是法制建设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本文立足陕西实际,在对陕西法治文化的基本特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律信仰、强化公民主体意识、厉行公权约束、弘扬程序正义等方面提出了陕西法治文化建设之基本路径。以期为陕西社会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精神支柱是对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以信仰为核心的处于主导地位的目标体系和动力机制的形象概括。它集中表现为一种支持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主导的精神力量。本文以现实的视角考察了我国五四运动以来青年群体精神支柱的变化,并分析了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构建青年群体精神支柱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中的信仰迷失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迷失是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现实生活变革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只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质量,重视和加强公民的信仰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仰迷失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信仰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学术界对道德信仰存在不同的界定,它影响着公民是否能实现德治化,影响着社会治理能否真正实现自治、共治、良治。道德信仰的树立为社会治理主体(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根本的精神支柱,并且有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和和谐心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企业精神是企业倡导、职工认同并为社会公众所能理解的一种群体意识,是能够长期推动本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精神力量。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可以转化为职工团结拼搏、创新进取的强大力量,产生企业文化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即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塑造企业形象,面向社会的影射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现代企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支柱。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势不容乐观,出现信仰迷失、混乱、弱化等现象。从根源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受到世界信仰危机、社会现实生活变化、历史思想反作用等因素影响。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着手,走出信仰危机困境。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会不打自垮。军校学员是我军的未来,肩负着“打得赢”、“不变质”的神圣历史使命。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本着以下几条原则:1.“软着陆”原则。“软着陆”,就是指将大原则具体为广大学员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使理想信念成为个人自愿为之奋斗的“精神利益”。过去我们理想信念教育中一种普遍的做法,就是大理大讲、大话大说,从书本上搬下来,从文章中套下来。提起坚定理想信念,就大讲特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树立远大的共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意识乃是整个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当社会存在由此过程向它过程转化后,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与变化了的社会物质生活相适应的转化。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适者存,不适者亡,这是一切社会精神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当然也是宗教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本文将从原始宗教、神学宗教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和谐,其本质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