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央洪富了。近几年,全村人均收入都在4600元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全屯的50%以上;户均住房面积达280平方米,70%是洋楼;全屯38户人家,摩托车78辆;固定电话入户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覃世平  刘波 《当代广西》2008,(20):46-47
横山屯是河池宜州市石别镇土桥村一个有128户507口人的自然村落,有桑园600多亩,全屯80%农户种桑养蚕年收入达三到五万元,最少的农户年收入也在两万元以上。加上甘蔗、水果、养鱼等收入,2007年全屯人均纯收入达到5945元,98%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混凝结构楼房,屯里还建成了水泥路、灯光球场和文化室,修建了自来水工程,开通了闭路电视、程控电话,  相似文献   

3.
陈健 《中国发展》2014,(2):82-84
灌阳县灌阳镇鱼塘村半子岭屯距县城15公里,村屯被群山环抱,现全屯33户,总人口117人。全屯有耕地240亩,人均2.05亩。由于人多地少,耕田种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的生活困难。1997年以前,半子岭屯没有一栋象样的房子,砖瓦结构房成为村民的奢侈品。面对贫困,半子岭屯人没有坐以待毙,“穷则思变”,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半子岭屯第一位跟随远方亲戚外出广东务工的村民,一年下来便挣了三千多元。对于全屯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的村民,在看到希望后,第二年,屯里其他年轻人也一同外出务工。自后,半子岭屯村民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4.
《广西党史》改版以来,越办越好,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和称赞,不仅各级干部、党员争看阅读,广大师生、青年、个体户也喜爱阅读学习。这说明《广西党史》刊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增强了,教育作用增大了。通过走访部分干部群众,笔者认为《广西党史》好在主要表现了“四性”:一、政策性。刊物及时刊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党全国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介绍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的典型单位以及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发展经济有卓越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例如1996年第六期刊登“央洪屯一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耀眼新星”一文,指导性很强,在群…  相似文献   

5.
平坎屯坐落在东兰县东部的一个石山弄场里,全屯61户238人,耕地面积207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2006年平坎屯人不等不靠自筹资金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实现人均现金收入1700多元,基本上实现当年摆脱贫困。目前,全屯农户用电、沼气池、彩电、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为100%、60%、90%、67%,有摩托车9辆、微型汽车1辆。  相似文献   

6.
杨越 《今日广西》2008,(12):66-67
容县容西乡祖立村立垌屯位于容县西部,324线国道旁边,距县城大约6公里。全屯4个村民小组.72户425人,人均耕地0.5亩,山地2.13亩。过去该屯主要产业只有荔枝生产一项,少数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有零星农户种植兰花。山地多、瓦房多。水田少、产业少、外出务工人员少、收入少、楼房少,这“两多五少”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黄鹤 《当代广西》2007,(13):32-32
东兰县隘洞镇香河村平坎屯共有61户人家,人均耕地不到1亩。2005年底,该屯党员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蚕业,2006年人均现金收入1700多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摆脱贫困。目前,全屯农户用电率100%,沼气普及率60%,彩电普及率90%,固定电话普及率67%,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韦冠宜 《当代广西》2012,(15):38-38
宜州市福龙乡弄桑村弄晓屯曾是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全屯42户256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亩。现在的弄晓屯,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一直延伸到宜忻二级路,500立方米的大水柜丑在村头,45亩的桑叶连片种植区覆盖村东面的整片山坡,十几间钢筋水泥房正在建设当中……是什么让弄晓屯大变样了呢?2011年4月2313,弄晓屯群众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变。因为及时有效救助受伤的空军飞行员,弄晓屯群众获得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赞誉,弄晓屯的落后面貌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兰芳 《当代广西》2010,(23):32-32
宜州市怀远镇李家寨村祥合屯位于金宜公路(国道323线)旁。全屯主要以甘蔗、桑蚕为经济支柱产业,以青辣椒、甜玉米、花卉苗木培育为特色产业,2009年全屯人均纯收入5200元。  相似文献   

10.
韦继辉 《当代广西》2014,(16):33-33
正连片种植红心香柚35亩,并套种红皮花生、高淀粉红薯、生姜等经济作物,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环界村后随屯党员能人覃亚林,以实干和看得见的效益,向周边群众展示种植的良好"钱景"。受到触动,全屯29户农户纷纷抛却先前的观望思想,积极投入红心香柚种植,目前全屯红心香柚种植面积累计达300多亩,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何为老百姓铺就致富之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弄拉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当代广西》2013,(19):44-45
弄拉是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的一个自然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全屯有12个弄场,总面积3200亩,其中山林面积2975亩、耕地面积46亩;20多户人家150多人散居在大小不一的山弄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综合治理,弄拉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走出"农户+公司"的助农增收好路子,被称为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弄拉享有了  相似文献   

12.
玉秀辉 《当代广西》2014,(12):35-35
正"这里还是农村吗?"最近,笔者前往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联绥村渠仔屯采访,所见所闻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只见5米宽进村道路平直且整洁,农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敞开式的铁栅栏围墙里绿树红花。"以前的渠仔屯真是有新屋而无新村!"屯长黄力保介绍:渠仔屯位于渠黎镇西南,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屯有202户736人,耕地1万多亩,以甘蔗、西瓜种植为主,每年入厂原料蔗3万多吨,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2010年前后全屯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宽敞的楼房。但以前由于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对公共设施的管理。"以前,我们屯真的很脏,村道上的牛粪啊、小食品包装袋啊到处都是,厨房、猪牛栏乱搭乱建,柴火杂物等占道堆放,  相似文献   

13.
广西融安县大巷乡新安村余家屯有几十栋漂亮的钢筋水泥住宅楼,村民们称之为“酸菜楼”─—因及它们都是靠农民种植蔬菜加工酸菜得来的钱建起来的。该屯位于融江西畔,全屯360多人口,有地301多亩,其中早地百余亩。余家屯村民以前也种菜,但那时种菜主要是为了挣点油盐钱。近年来,复退军人、村支书吴林辉引导该屯村民瞄准市场行情,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大胆引进肉芥菜良种,部分村民还向农字信用社贷款2000多元,买回了抽水机、水管、喷淋浴等设备,利用旱地大种肉芥菜。这种菜肉厚鲜嫩,甘香味正,种植40天便可收获,一年可种4次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生态巴鲁屯     
正这里,依山傍水,村前村后果树翠绿,清澈的灵岐河绕村流淌;这里,村容整洁,一条条洁净的硬化路贯穿全村;这里,民风纯朴,村民亲如一家般其乐融融。这就是田东县北部山区的朔良镇巴鲁村巴鲁屯。巴鲁屯位于朔良镇西部,全屯共25户128人,板栗是主导产业之一,全屯发展600多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是大山里的富裕屯。近年来,富起来的巴鲁群众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按照生态  相似文献   

15.
黔桂交界处,崇山峻岭,密林遍布。当记者驱车穿过原始森林,逼近大Ⅲ深处时,红水河便若隐如现地出现在视线中。 沿着红水河行驶了近3个小时,我们的目的地到了——天峨县坡结乡河口村八令屯。坡结乡位于天峨县北面,与贵州省接壤,作为围堰区第一期移民搬迁对象,全屯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龙涛 《当代广西》2010,(17):54-55
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平时村源头屯是一个瑶汉杂居的小山村,全屯只有4户人家14口人。由于该屯深居九万大山之中,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  相似文献   

17.
“猪上楼粪下池,沼气供到邻居家;一栏生猪拉完屎,十家烧火不用愁。”这是忻城县新圩乡丹灵村水净屯养猪大户石共创立的猪粪无害化处理及沼气能源免费共享模式,不但改变了“猪在粪边拱,猪栏臭烘烘”的落后养殖方式,还给全屯群众带来了用气用肥的实惠。  相似文献   

18.
央里是凌云县加尤镇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全村26个村民小组803户3368人。“木瓦房,贫困户,荒着农田等救助,躺在床上想媳妇”是央里村过去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如今,党的富民政策,村支书、村主任的领头雁作用,使该村成为全镇的首富村。  相似文献   

19.
赵金 《春秋》2010,(4):12-13
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乡央一村与央五村的交界处,东西大街北胡同内有一坐北面南的院落。院落东西长约22米,南北宽约18米,占地面积约387平方米。院内有砖墙、草顶、硬山的北屋6间。  相似文献   

20.
奉明 《当代广西》2012,(19):20-20
2012年7月11日星期二晴公路不通严重困扰着弄麻屯的经济发展。弄麻屯共20户近80人,全屯都是泥墙瓦房,且比较破旧。由于弄麻屯一直没有通公路,群众想盖房子却因运输成本太高,有心无力。村民们算了一笔建房账:一块水泥砖成本价2元,运费2.5元,如果用人工背运成本费加运费则7元钱,水泥一包20元、外加运输费8元即28元,原本建一座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只要6万元左右,可加上运输费则要十几万元,村民难以承受。所以全屯都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