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识,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根和魂。为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弘扬,巩固和加强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内在联系,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由中华海外联谊会青委会、中华文化学院主办,浙江海外联谊会、浙江中华文化学院协办,中共丽水市委统战部、中共青田县委、世界青田人联谊总会承办的"根·魂·梦——中华文化和华侨华人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  相似文献   

2.
聂雅 《八桂侨刊》2022,(4):28-35
《世界儿童》是新加坡本土华文少儿刊物中的佼佼者之一,承担着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它在南洋地区风行28年,塑造了新加坡建国一代的童年记忆,然而国内外教育学界尚缺乏对《世界儿童》的系统研究。通过对一手史料梳理发现,1957—1960年的《世界儿童》编辑群体面对国家认同发生转向和种族矛盾频发的生存实际,试图通过提倡文化多元共存、树立国家意识培养华人儿童的多元文化意识。《世界儿童》所蕴藏的多元文化意识培育在新加坡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它为新加坡建国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奠定了思路依据和社会人员基础。  相似文献   

3.
华文文学是华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中西文化在新层面的碰撞与磨合。不久前,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侨办)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聚集了严歌苓、尤今、汪国真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内外华文作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未来。这个旨在广泛团结五大洲华文文学界人士,促进全球华文文学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华文文学界力量,更好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华文文学起步很慢,加拿大华人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文学作品问世。冷凝的小说《蒙特利尔之冬》是第一篇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品,她标志着华文文学的诞生。加拿大华文文学在七八十年代得到大发展,作家越来越多,社团越来越多。今后加拿大华文文学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黎力 《八桂侨刊》2021,(1):78-8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得到极大重视,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新面貌。但由于华侨华人地区分布广泛,研究领域众多,因而研究布局极不平衡。有的地区、领域趋近饱和,有的则依旧十分薄弱,加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侨情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侨华人的研究亦需进一步跟进研究。美洲地区(含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多年来华侨华人研究较为繁荣和成果较多的地区,也是急需跟进刷新的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中国新移民研究十分薄弱,急需充实。《世界华侨华人通史:美洲卷》(上下卷)(下文简称为《美洲卷》)一书的出版,是高伟浓教授多年来不辞劳苦、默默耕耘而撰写的又一力作。这部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新材料,提出了不少新见解,有效地刷新和填补了美洲地区华侨华人研究,尤其是中国关于这一地区新移民研究的空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高教授长期从事东南亚地区和美洲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笔耕不辍,新作不断,在《美洲卷》之前已出版了《世界华侨华人通史:东南亚卷》(上下卷)①、《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上下卷)②等著作。《美洲卷》的出版,为后人对国别和区域华侨华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华文文学"常因历史与疆域的问题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歧视,然而正是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身影,身为华人的烙印让他们用文字缓缓书写华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为我们提供另一种风景。袁勇麟先生所著的《华文文学的言说疆域》(花城出版社2016年8月版),正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部佳作,在华文文学的"大伽蓝"里,勾勒  相似文献   

7.
赵辉 《台声》2006,(9):59-60
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自2000年举办至今,已步入第七个年头。七年来,参赛人数累计超过4000万人,海外参赛国家已增加到33个,成为一项主办单位规格最高、参赛国家范围最广、参赛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世界华人少年儿童华文比赛。大赛旨在促进海外华文教育和海内外文化交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学习、生活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友谊,促进团结,活跃小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弘扬中华文化及展示华人小学生的精神风貌。8月4日上午,来自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华人小学生欢聚北京华侨大厦参加第七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8.
正在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第一次是20世纪初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一战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20世纪50—60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排华"问题;第四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华侨华人关系问题~①。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国学界开始重视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但拉丁美洲的华侨华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高伟浓教授撰写的《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上下卷)(以下简称"《在海之隅》")于2019年4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是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新的突破和补充,开辟了该地区华侨华人研究的新篇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改善该地区乃至世界华侨华人形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5年9月25日至28日,“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湖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武汉市侨务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召开.来自丹麦、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华侨华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收到论文30余篇.会议主题围绕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展开,着重从华侨华人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最早的华文报刊是1900年前后保皇党人创办的《日新报》。二战前华文报刊数量很少,二战后的华文报刊日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人人口由于新移民不断涌入而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华文报刊也相应增加。近年来,加拿大华文报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大陆华人所办报刊异军突起,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由周南京教授主编、编纂时间长达五年之久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新近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内容宏大、装帧精美的词书,共收词目7093条,200余万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大型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华侨与华人,是人类移民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华侨与华人,在世界各地,历尽艰辛,生息繁衍,为所在国的经  相似文献   

13.
"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海外侨胞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全球目前已经有近2万所各种类型的华文学校。"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  相似文献   

14.
吴团英 《前沿》2009,(1):F0002-F0002
一.主要内容 《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系国家社科基金2004年度特别委托项目、2005年度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献礼项目。2007年7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11卷12册,437万字。包括:《草原文化概论》、《草原文化史论》、《草原物质文化研究》、《草原精神文化研究》、《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华文化大系比较研究》(上下)、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马)华文文学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其中一大延续点,但是与中国文学不尽相同,其中一大差异在于华人方言与当地语言的渗透。本文以《马华新文学大系》(1919-1942)中的两册小说集为文本探讨对象,从华人方言、华语、马来语和英语词汇的搜集,探讨战前新马华文小说中非典型汉语的词汇使用。小说集的创作群是来自中国和新马当地的华人作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词汇来自粤语、闽南语、当地华语、马来语和英语。方言和地方语言词汇的穿插使用让新马华文小说呈现不一样的面貌,独具浓厚的南洋特色。  相似文献   

16.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17.
1997年4月11日至14日,讨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次会由国际儒商学会和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协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作家、教授、诗人、艺术家及工商界的著名人士参加了会议,就大会的主题“面向21世纪儒商应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讨论。大会收到论文40多篇,并通过了宣言书,宣告世界儒商学会正式成立,组织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LJ防商学说和儒商文学这两个概念,是由广州暨南大学教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潘亚敏先生最先提倡的。1995年秋天,“面向21一世纪华人文化国际学说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解读老子     
《群众》2015,(9)
王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部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享有世界声誉的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著作等身,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20多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新近又获得我国文坛最高的奖项——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学者型作家,王蒙先生的建树不仅仅是《蝴蝶》、《青狐》、《春之声》、《最宝贵的》、《青春万岁》、《相见时难》、《访苏心潮》、《这边风景》、《悠悠寸草心》等名篇佳作,还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感悟和深刻认识,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八十自述》、《红楼启示录》、《庄子的享受》、《老子的帮助》等研究专著。本期讲坛选编一篇他在北大的讲稿,请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9.
《八桂侨刊》2012,(2):79-79
2011年,《八桂侨刊》共发表海内外作者撰写的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侨务工作探讨、涉侨理论以及译文等各类文章58篇,50多万字。据中国知网2011年统计,《八桂侨刊》网络机构用户3218个,分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19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华侨、华人摄影艺术展览.参展的一百七十六幅作品,是世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上百名华侨、华人摄影家反映各自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生活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品.其表现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构思精巧、手法新颖.这作品以优美的画面构图和强烈的现代气息享誉国际影坛,有不少获得过国际摄影沙龙的颁奖.这里选刊的是这次摄影展览中的几幅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