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彩荣  王英元  安峰  阎光  张勇 《法医学杂志》2000,16(4):230-231,234
对 15例挤压伤后挤压综合征的致伤原因、损伤经过时间及尸检材料进行分析,并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ABC法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发现:肾脏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远曲小管扩张,内有蛋白管型、细胞管型,并证实有肌红蛋白管型存在。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9例被尸检的人肾组织进行肌红蛋白检测,其中生前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损伤组22例,冠心病猝死组15例,并用12例无上述病史的人肾脏组织作对照.结果显示损伤组有8例(8/22)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管腔内管型呈肌红蛋白阳性或强阳性;冠心病猝死组有3例皮质肾小管内管型呈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说明肾肌红蛋白检测对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CS)死后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泛软组织损伤肾肌红蛋白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对挤压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方法和LSAB免疫组化方法,对22例生前有较广泛肌肉软组织损伤的人尸体肾脏组织(损伤组)进行肌红蛋白检测,12例无上述病史的人尸体肾脏组织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损伤组有8例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管腔管型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均见于伤后36h至10d死亡者;有7例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腔缘附近的胞浆及腔面肌红蛋白阳性或强阳性,最早见于伤后8h死亡者,伤后24h至48h死亡者最为显著;余9例未见上述改变。对照组12例上述部位均为阴性。结论肌红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和肌红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损害是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形态学基础,两者对挤压综合征的法医病理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肌红蛋白及其法医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闵建雄 《法医学杂志》1998,14(2):115-116,93
自1944年Bywaters和Beall提出创伤后肾功能衰竭与肌红蛋白之间的关系后,临床上一直将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作为诊断挤压综合征(crushsgn·drome)最具价值的指标之一l’l。在法医学实践中,也常将肾组织肌红蛋白管型的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作为判断挤压综合征、甚至死因的主要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不少报道提出,外伤不是导致肌红蛋白尿或肾组织肌红蛋白管型阳性的唯一因素【’,’]。为此,就肌红蛋白及其法医学意义作一综述,供同行们参考。!肌红蛋白的一般特性以及正常人体非肌组织肌红蛋白的含量肌红蛋白(mpOglobil…  相似文献   

5.
电击死心肌肌红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应用ABC法对电击致死组与对照组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Mb)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以常规H.E染色作比较.结果发现:ABC法染色时,对照组心肌Mb呈小灶性脱失,电击致死组心肌Mb是片状脱失伴Mb颗粒弥散至心肌间质。表明电击致死者心肌友生缺血性损伤。此结果可为电击致死者的法医学检验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交通事故死亡者尸检中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数字法选取10名因交通事故死亡者的尸体进行常规CT和多层螺旋CT尸检,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分析,与尸体解剖尸检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与尸体解剖检查一致性高,较常规CT诊断准确。结论在交通事故死亡者尸检中,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简便易行,与常规尸检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软组织损伤后出现典型挤压综合征和其它原因死亡案件的分析,探讨检测肌红蛋白对挤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认为挤压综合征的诊断应从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史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检验入手,肾小管内管型物质的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为证据之一,而非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8.
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挤压伤后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肾脏病理改变特点。以家兔制造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动物模型 ,取血和尿进行生化检验并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等方法 ,观察肾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 :(1)挤压伤后血K+和血BUN明显升高 ,血CO2 CP明显下降 (P <0 0 5 ) ;(2 )在挤压综合征时 ,肾脏肾小球肿胀 ,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管腔内有以肌红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管型 ,血BUN持续下降 ,血K+改变不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肾小管内肌红蛋白管型形成可作为挤压综合征的法医病理学诊断依据之一 ,血K+升高是挤压伤后急性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肌红蛋白染色的变化。结果 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 ,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 ,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有机磷中毒等 ,也有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结论 应用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肌梗死需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肌红蛋白染色的变化。结果 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在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有机磷中毒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肌红蛋白缺染。结论 应用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梗死慎重。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猝死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者应用免疫组化ABC法首次对SCD及对照组病例的心肌Mb缺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经扫描显微镜光度计测量及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发现SCD组心肌Mb均有明显缺失,呈现多发、散在、节段性分布,而对照组无缺失,认为这种多发、散在、节段性Mb缺失可作为无大片心肌梗死的SCD病例的诊断标志之一,为SCD的尸检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医疗纠纷中死亡争议案件尸检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尸体检验对死亡争议事件的医疗鉴定、赔偿处理上的价值,以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矛盾。方法对温州市4个市、区、县2002—2004年的182例死亡争议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尸检率,临床、尸检诊断,尸检对医疗鉴定及争议事件处理上的作用,及其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具体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182例其中尸检46例,尸检率25.27%。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争议事件112例,尸检率19.64%。临床死因诊断与尸检死因诊断不符合率37%,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为多。46例尸检中,医疗鉴定32例(69.5%),经济赔偿29例(63%)。未尸检136例,医疗鉴定20例(14.7%),经济赔偿121例(88.9%),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尸体检验对死亡争议案件的医疗鉴定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死因鉴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
尸体解剖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一部分  99例上诉案件的判决情况尸体解剖在医学教育、咨询、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一直没有改变。尽管如此 ,美国公共和教学医院的尸检率仍在下降。下降的原因之一 ,就是惧怕尸检结果中的不利信息会在医疗纠纷案件中被当作证据使用。作者通过调取法院医疗纠纷案件的资料 ,对尸检结果作用进行研究。结  果99例中 ,2 7例尸检结果支持临床诊断。 5 4例尸检结果和临床诊断有明显差异 ,其中 40例的疾病被认为是有治疗可能的。 8例死因不明。 10例由于专家的意见不同或尸检报告不…  相似文献   

14.
早期心肌缺血心肌肌红蛋白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只犬急性冠脉阻断60及90分钟后心肌肌红蛋白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60分钟已有明显的肌红蛋白脱失,比相应H、E 染色切片更易辨认缺血灶,在H、E 染色改变不明显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显示出肌红蛋白的缺失.冠脉阻断90分钟时,缺血区肌红蛋白缺失更加清晰,因此该方法可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基于虚拟解剖的尸体计算机断层扫描肝脏三维切片(three dimensional slicer,3D slice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体积重建辅助法医实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中心20例同时进行虚拟解剖及传统尸检的死者,对其进行3D slicer法、多田公式法、文献法进行肝脏体积分割,并与传统尸检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准确率。结果 与多田公式法及文献中提及的方法相比,3D slicer法得到了更高的一致性(95%置信区间)、更低的体积变异性(标准差)以及较小的不确定区域(方差齐)。结论 基于虚拟解剖的3D slicer AI重建可以对虚拟解剖进行可视化,有助于增加传统尸检诊断准确率,辅助进行病理诊断,并对虚拟解剖的影像组学发展提供新方向、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广泛软组织挫伤后血中胆红素和肌红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法医临床学评定广泛软组织挫伤程度量化指标。方法 采用改良的咖啡因法(J-G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广泛软组织挫伤后的人和大鼠血液中的胆红素(Bil)和肌红蛋白(Mb)浓度。结果 大鼠挫伤面积为6%、18%、30%,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分别为4.86±0.4648、7.05±0.2915、8.52±0.1549μmol/1;肌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6.9140±0.9803、23.3435±1.3349、31.2490±1.8714ng/ml。二者经统计学分析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血液中胆红素、肌红蛋白浓度有望成为法医临床学准确评估广泛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可靠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胡海涛  徐文平 《证据科学》2006,13(2):119-121
目的探讨尸体检验对死亡争议事件的医疗鉴定、赔偿处理上的价值,以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矛盾.方法对温州市4个市、区、县2002-2004年的182例死亡争议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尸检率,临床、尸检诊断,尸检对医疗鉴定及争议事件处理上的作用,及其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具体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182例其中尸检46例,尸检率25.27%.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争议事件112例,尸检率19.64%.临床死因诊断与尸检死因诊断不符合率37%,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为多.46例尸检中,医疗鉴定32例(69.5%),经济赔偿29例(63%).未尸检136例,医疗鉴定20例(14.7%),经济赔偿121例(88.9%),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尸体检验对死亡争议案件的医疗鉴定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死因鉴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8.
致死性医疗纠纷中,p体解剖对确定诊断、判明死因.分清是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张益鸽等报导的100例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病理诊断,仅有38例尸检证实死前临床诊断正确或基本正确,其余的62例尸检中,死前临床诊断不明的有27例,证实死前临床诊断有错误的有35例(占死前有临床诊断的病例的47.58%)。这与(德)U·N里德等关于德国、瑞士、美国临床诊断误诊率的统计之报导大致相一致(约40%)。尸体解剖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已为医学界所共识,但是实践中,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解剖工作却难以进行。例如,1994年苏州发生一起致死…  相似文献   

19.
早期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4例尸检心脏标本,进行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研究。其中尸检及组织学证实心肌梗死5例,其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阳性。冠状动脉有硬化或冠状动脉口狭窄的可疑心肌梗死18例,其中15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阳性。非心性死亡对照组11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阴性。实验表明,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为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提供了一个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Zif/268免疫组化在心性猝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猝死和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Zif/2 68的表达 ,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 18例猝死和 18例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细胞核蛋白Zif/2 68的累积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  18例心性猝死心脏标本心肌局部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 ,阳性表达率达 10 0 %。 18例对照组标本仅 2例心肌细胞核散在阳性。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著。 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 68的表达有望成为急性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