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敏锐的思维剖析了利益、权利、规则内在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指出业主维权行动始终存在着由内而外,由社会行动而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可能。在“业主维权”已成为被侵害和反侵害,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其意义指向,不仅仅是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2.
住房商品化重构了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和社区权力格局,而业主维权行动集中体现了基层城市社会变迁给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本文试图解读业主维权行动对地方政府的城市基层治理策略的影响。现有文献将社区治理制度和业主维权行动看作两个独立的研究议题,未能很好解释社区治理规则(变化)与业主维权行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列夫菲尔的空间生产视角引入社区治理研究,尝试为社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社区治理规则的变化是政府建立可治理的邻里空间与业主追求权益与自治两者角逐的后果;在国家应对治理挑战的过程中,话语和表征塑造了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和想象,合法化了国家对私有化空间的介入,因此在重塑可治理的邻里空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空间的生产的视角要求研究者思考社区治理规则与业主维权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现有社区治理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正王向民,2006年获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具体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史、社会组织治理、公共事件与中国政治社会转型,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于中西政治学史;  相似文献   

4.
论责任政治     
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探讨责任政治对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政治学维度下的责任可以从道德主张与政治议题两方面把握,它规定了人与人、人与国家的关系模式。理解责任政治首先要区分责任主体、明确责任内容,而责任政治的整体形态则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动中秉持责任的价值与态度,以责任为中轴的政治形态。责任政治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同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要求相结合,从观念、结构与行动三个方面展开:利用责任观念重塑社会的联结机制、明确定责结构与究责结构以及打造不同主体践行"共同事务"的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5.
一政治调控是政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当然,不同学者对其作出的解释也不尽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治控制就是政治组织即国家为了实现共同体共同的价值目标对社会进行规约与调控的过程,在表现形态上体现为权力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双向运动,国家以政治动员、社会重构、利益分配和文化渗透等形式对社会实施规约和调控,而控制的载体则主要有组织、制度、政策、法律和意识形态。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现实社会冲突与危机出发,本文认为,政治调控就是国家政权组织为了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通过各种组织、制度、政策法律等手段,对各种社…  相似文献   

6.
城乡利益共享机制建构中的农民身份转变与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是农民身份市民化转变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背景。从广州市城乡统筹改革实践出发,发现从理念、体制机制、公共政策及主体行动等四个维度建构城乡利益共享机制,不但能够有效破除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身份边界,而且有利于激活农民的权利意识,从而推动农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发展,提升农民的公民权益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后,新生政权通过对社团的登记、整顿行动,实现了对社会组织的体制化吸纳,建构了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革"结束后,市场化改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改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国家固然在其与社会的关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社会已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社会组织出现了逸出体制的态势。出于管控风险、维护政治稳定的考量,国家通过立法规制,再次对社会组织进行了体制化。但是这种严厉的政治性体制化进程遭到了市场逻辑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开始分化,社会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社会需要发展更多的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与传递诉求信号。出于对发展经济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双重考虑,国家选择性地发展了与经济建设以及公共产品供给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但是这种选择性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利益诉求表达结构,对政治稳定形成了新的威胁。面对这种新情况,须在法治的条件下,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推动为弱势群体代言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以消解社会利益表达结构失衡带来的政治风险,更好地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从政治学看,社区治理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有序调适的过程,是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同步加强社会协同作用和居民自治作用。居民是社区生活的主体,社区治理的目的是满足居民对社区美好生活的需  相似文献   

9.
自1980年恢复学科建制以来,中国政治学事实上发挥着建制性作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政治学以译介为主,关心和研究的主题分别是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主性研究。进入新世纪,政治学界开始反思、批判作为"拿来主义"产物的流行理论,并初步建构起自主性民主话语体系和治理话语体系。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是多元化的,其最大公约数是"国家治理"。政治学界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国家治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政治学界要进行好的治理研究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前提是还得对"国家的母体",即社会——尤其是各种非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便让治理理论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否则国家非但得不到治理,反而可能遭受无穷的内乱。  相似文献   

10.
组织化动员和草根动员是促成集体行动的两种常见形式,然而,G市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的业主集体行动不仅没有组织化动员力量(如业委会)的参与,也没有草根行动者刻意维持的名实分离的弱组织,那么,业主集体行动如何可能?分析G市案例发现,"去组织化"是业主集体行动的策略选择。它包括三个特征,无领导有纪律、行动上自我定位和网络虚拟串联。"去组织化"依托政治认知、网络传播和情感动员消解合法性、安全性和搭便车三重集体行动困境。它与组织化动员和草根动员的差异在于,动员结构既不是有组织也不是弱组织,政治取向上呈现认知和行动的分裂。实践层面,它表明公民在治理参与中成长,也预示中国公民社会构建及其与国家良性互动的艰难;理论层面,个案研究的发现为考察业主集体行动的动员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以GS镇SJ街房屋拆迁为个案,通过详细描述SJ街拆迁户维权行动的事件始末,考察拆迁户为了维护切身利益采取的行动策略,并运用社会资本理论,重点分析在维权行动中拆迁户如何整合已有社会资源,建构新的维权社会资本,最终促成维权行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兴学科的民族政治学,缘起于中国民族政治问题研究。随着政治学对民族政治问题研究的介入,新的民族政治知识不断增加,民族政治的知识逻辑愈发清晰,民族政治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了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民族政治学把各种民族政治现象置于人类民族发展演变的总体过程中观察和认知,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下进行民族政治知识生产,从而形成和凸显了学科的独特功能,并在民族问题研究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从国家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国内民族政治问题,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坚守了政治学的学科立场。民族政治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民族政治学的发展任务仍然突出而艰巨。民族政治学必须在面向现实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生产能力,加强知识供给,完善学科的内部结构,有效回应人类社会民族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政治学界对政治学的相关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由于研究涉及面广,方方面面不可能都一一罗列,因此,本文围绕其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综述:国家的政治基础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逻辑问题,自治政治与权利政治问题,渐进改革和民主发展问题,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与功能定位问题,有效政府的规制与权能问题,世界政治背景下的治理与现代国家建设问题,等做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4.
作为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在国运多舛之时破土而出,主动承担起"合一群以振中国"与"促进政治科学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政治学学理,探讨实际问题,提供政策方案,期于国家政治建设有所贡献"是绝大多数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宗旨所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逐渐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其实际运行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在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学术生活、学术追求、精神品格及其制度安排,丰富了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学术社团文化,是我们今天建设政治学学术共同体时仍需传承与借鉴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5.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析路径,在外部资源借鉴与内部理论完善的双重动力下发生建构主义转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中获取建构主义研究灵感,为了弥补研究不足、促进理论融贯、扩展内生维度,改造政治科学观念研究的分析术语并拓展观念因果机制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建构主义转向衍生出侧重利益建构、内在因果、观念塑造的观念制度分析路径,强调主体间性、话语阐释、意义框架的话语制度分析路径,以及看重修辞策略、符号互动、叙事结构的修辞制度分析路径。总结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建构主义转向的启示意义,需要归纳建构主义取向制度研究在动态视角、研究基础、因果阐释方面的突出贡献,反思建构主义取向制度研究在研究定位、分析维度、利益界定方面的现有局限,据此提炼本土政治学概念构建、方法运用、议题扩展的理论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国家"的分析范式中,"官告民"案价值合理性为:政治国家作为暂时存在的异化体,积极维护国家利益;政治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积极维护公共利益;政治国家作为法定权利的制定者,积极扩展社会权利。因此,构造"官告民"制度一方面应体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权威及限度,另一方面应对弱者进行制度性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经历了阶级政治、利益政治和公共政治三个阶段。其现状表现出"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但独立性有待提高;基础理论日益完善,但深度内涵有待挖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科学性有待提升;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但实践性有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但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国际交流日渐频繁,但‘西主中附’格局未变"的特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必须注重用中国话语解说中国故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体系;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与人才建设并重,夯实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坚持规范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综合,创新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特色深层契合,提升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冲突及其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现实出发,提出的重要治国目标、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界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看来,我们所生活和所建设的社会无疑是由众多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团体、群体、阶层、阶级等单元或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或有机体,这其中利益博弈是各类要素或单元之间的基本作用机制,利益关系是其基础性的关系,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本专栏的五位作者从政治学角度对社会利益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深层次的关联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得出了比较新鲜和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利益结构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现实出发,提出的重要治国目标、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界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看来,我们所生活和所建设的社会无疑是由众多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团体、群体、阶层、阶级等单元或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或有机体,这其中利益博弈是各类要素或单元之间的基本作用机制,利益关系是其基础性的关系,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本专栏的五位作者从政治学角度对社会利益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深层次的关联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得出了比较新鲜和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政治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参与政治生活,并实际成为现代社会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政治生活中由于这一力量的介入,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与现代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的关系上,在某种程度上说,影响政策调控是利益群体特有的功能之一。因而,研究这一课题,深刻挖掘利益群体的这一功能,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谓利益群体是指某些政治范畴内,基于共同的利益、意志、愿望与要求而采取共同行动的社会组织。利益群体是近、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