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2014,(2)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工作部署之一被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维度和参与主体维度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制度,深刻剖析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公众层面面临的"制度陷阱",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的具体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24):54-54
过去30年,我国经济的辉煌除了得益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通过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下一个十年的经济改革重点应该是政府自身行政体制改革,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和城镇化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3.
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们要科学推动收获“人1:7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国云 《当代贵州》2014,(12):39-39
正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高位运行,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人口红利。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称,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担忧随之而来,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并不是坏事,往往是不发达的经济体才有人口红利,发达国家对此很少谈及,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红利。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11):6-6
我国经济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存在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的问题,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矛盾在逐步显现。加之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这值得我们忧虑。解决这个问题,要“对症下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从中医的角度讲,即要通盘考虑,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如何增强?还得靠制度,无论什么政策,都一定要从制度角度来考虑,而制度的设计,则要通过改革。即便有个别的措施,是临时性的,也要考虑长远,使它不至于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设置障碍。要加强制度建设,这个制度的红利太大了,它可以使经济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每一个措施的出台,都应有宏观的考虑,要既利当前,又要兼顾长远。  相似文献   

6.
改革红利就是制度红利,而制度红利最大的两笔分别来自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和所有制结构改革。这两项改革解决了几千年不曾真正解决过的粮食产量最大化的问题,使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开发人口红利应对“未富先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行将弱化,如何延续人口红利,确保中国现代化顺利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应对“未富先老”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8.
陆睿 《当代党员》2013,(5):30-32
随着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口红利”会渐渐下降,而且终将消失殆尽——这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50年前的德国、40年前的日本、30年前的亚洲“四小龙”……众多发达经济体在崛起的过程中,都曾经面对这个“拐点”。  相似文献   

9.
戚晶晶 《唯实》2021,(1):35-3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口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共同推动了人口转变过程,人口结构曾经呈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增速快、比重大且人口抚养比①不断降低的特点,形成有利的生产性人口结构,并在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中,通过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储蓄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额外的源泉.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次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年龄人口②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转变问题一直是这些年以来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口的转变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现象消失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意味着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即: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刘易斯"拐点开始在我国出现,人口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减弱,"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人口负债的提前来临和不断加剧,业已对我国尚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养老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挑战,但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最后的人口红利,也有助于我们化挑战为机遇,而这既有利于夯实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而且有助于合理选择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完善失业保险的发展趋向和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进程,从而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参考报》刊登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专访文章。蔡昉说,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都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我国人口转变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已经从1.5亿~2亿减少到2000万~3000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优势趋于下降乃至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9):4-5
获取改革红利,方向首先要对。“红利”来源于制度创新,要靠开放促改革。开放本身也可以带来很大红利。  相似文献   

14.
常修泽 《学习月刊》2013,(5):36-36,4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改革红利"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如果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研究中国的改革红利,首先应研究由诸种红利构成的"红利家族",特别是"红利家族"内部的关联性问题。这涉及"红利家族"内部的分类。依笔者之观察,就其各自能量变动趋势而言,至少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能量趋于"枯竭"的红利。这其实也是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制度改革和完善还存在着巨大空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仅仅靠投资、靠出口、靠低成本,更要靠改革顶层设计来实现。通过新一轮改革来理顺整个机制,在经济结构、城镇化发展、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等涉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全面推进改革,以促使经济质量与改革红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福建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老龄化的加快都预示着福建省人口红利在不断减小,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人口变动和人口素质现状的分析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检验,认为福建省应从普及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检索2003年至2010年我国有关人口红利问题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之争、度量标准、持续期限等,并梳理出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实现条件,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充分实现第一人口红利,才能用在此期间积累的雄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以收获第二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开拓了新视角。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部分抵消由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趋势下,能够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尤其是年长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源潜能,重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正处于能够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并具备将其兑现的现实条件。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需要政策制定者基于正确认识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把握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动态、秉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等人口治理策略,对社会和市场进行有效政策指引,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4):51-51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和今后最大红利所在。回顾起来,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成就的取得,都与改革红利的释放密不可分,其甜头每个人都感受得到。但改革到今天,剩下的任务难度更大,从核心要素市场化到金融体制改革,再到收入分配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每一关都是“硬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都需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以更大勇气去打破长时间形成的部门、行业利益和固有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六普公报)发布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越来越担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形成不利影响;“未富先老”的国情带来的巨大养老保障负担和压力如何解决。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可选路径,以求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