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从哲学理论思想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实践观,对"十年文革"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时代精神以及当代世界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代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辩证本质关系,并对改革社会关系的政治实践进行了全新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赋予了邓小平的实践观以时代特征,创新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改革思想发轫于党的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思考,奠基于1975年主持的全面整顿,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熟于1992年南方谈话。其内涵要义体现在: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体现在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又包含对外开放;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要允许看,用事实说话;改革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等10个方面。邓小平改革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奠基性、标志性和方向性的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及其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这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宝贵遗产。邓小平书写的改革精神,是激励党和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不是自我封闭的、分散的、无序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有规律的、科学的,内涵依时代不断丰富。本文研究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建设和社会主义阶段属性的思想,研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基本轨迹,发展内涵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联系发展观点观察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鲜明时代特点,深刻论析了资本主义再发展的可能及其局限,精辟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对我们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40年来,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也是探索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结果。坚定不移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贯追求,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才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远远超过资本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矛盾互联互动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三大发展的一体化及五个统筹发展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顺理之章。非对抗性矛盾和谐发展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  相似文献   

7.
黄斌 《探索》2012,(2):168-172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依据的事实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现实实践,它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同时,也为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回到"整体的马克思",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寻社会形态理论的宽广内涵,深化社会形态发展规律与活动规律的认识,进而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本文围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科学发展实践、软实力与文化建设三个主题,探讨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运用其成果来推动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资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因素。科学驾驭和创造性运用资本,必须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话语内涵。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物化认识,马克思对资本话语的辩证建构,不仅提出资本在内容规定上,是通过购买-生产-流通的持续循环运动实现不断增殖的生产过程,具有发展生产力的客观性;而且指出资本在形式规定上,是一种通过物的中介反映的、具有异化或自我对立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更是一种双重剥削关系的表征。经过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建构,资本才实现了由被物化到被科学认识的发展,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学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运用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原理。  相似文献   

10.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适合本国情况、时代特征、人民要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实践标准才能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为只有经过本国实践检验,才能鉴别适合本国情况的基本原理和不适合本国情况的东西,才能根据本国情况、时代特征、人民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正确总结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向前进,无论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江泽民、胡锦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是在继续运用实践标准的过程中实现的,实践标准是实现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周年。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当代中国使用频率最高,包含内容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个概念。经过30年来实践上和理论上双向互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已经越来越广泛,结构层次越来越清晰,正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周特色结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和完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改革是始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我国发展的动力,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土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经验,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特别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条指引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道路,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不懈地探索科学发展道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蕴涵的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思想前提 ;从抽象到具体是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途径 ;坚持彻底的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实基础 ;运用灵活的辩证思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方法 ;从最高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把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得到了丰富实践和深入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不同,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初心"却始终未变。在当代中国,坚持生产实践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创新实践的同步推进是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也是全方位践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继武 《探索》2007,60(3):106-108
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其关系是辩证的。我党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的经验教训一再启示我们:搞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学会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的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如此,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求的是一种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并自觉地以矛盾同一性规范限制矛盾斗争形式和规模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艺术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以维护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所需的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是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来考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目的、内涵等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实践建设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获得充分的运用与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根本要求;二、邓小平建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问题;三、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指明了正确方向;四、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人们普遍地感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不适应改革实践发展的要求。那么,从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自身来讲,造成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从直接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与改革实践相适应,具体表现为积极能动地保证推动改革实践健康而顺利的发展。而这种保证和推动作用是通过人民群众——这个实践和的主体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因此,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适应或不适应,实际上就是人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本文阐述了发掘与运用革命文化资源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重庆市发掘与运用红岩精神的实践,提出了弘扬主旋律促进以德治国、端正指导思想正确发挥效益、结合时代特征精心提炼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创新形式、强化素质教育抓紧培养队伍等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