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宰相醒悟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9):47-47
说起王羲之,就绕不过他的字;说到他的字,就容易想起四个字——“字如其人”。王羲之的字历来公认雄浑。照此说法,他应该性格开朗,为人坦荡,事实也是如此。可再怎么旷达的人.也难免有小心眼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11):77-77
北宋前期有位才华不让韩、柳的散文家王禹偁。他出身进士,因文章写得漂亮,深得太宗、真宗赏识,被提拔到皇帝身边做了“知制诰”,替皇上起草文书。不过王禹偁在朝臣中却有点儿不受待见,这多半是因为他脾气耿直,又有点恃才傲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3.
姬喆  杨恒 《党建》2010,(12):57-58
在山峦绵延起伏的晋南,有个名声远扬的"宰相村"——裴柏村。 村中的"华夏望族"裴氏家族,以拥有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而光耀青史。  相似文献   

4.
张鸣 《廉政瞭望》2014,(12):53-53
调和阴阳这样的事,在后世一般都是医生在做。中医的理论,但凡生病,就是阴阳不协,治病,无非调和阴阳。实在调和不了,人也就翘了。当然,另一种说法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命里该死,医生再怎么高明,也无力回天。但是,西汉年间,一说起调和阴阳,人们都会想到宰相。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三公的职掌,就是调和阴阳,为人间社会调和阴阳。而宰相为三公之首,自然首当其任。  相似文献   

5.
宰相砸碑     
宋朝仁宗年间,宰相曹武衡被派去长江流域赈济灾民。回程路上,他顺道回了老家唐州湖阳镇。曹武衡是湖阳镇苦冲人。苦冲山穷水恶.曹武衡就是为了离开这个苦地方,才拼命读书,成为苦冲的第一个进士。后来他官运亨通.没几年就当上了吏部尚书并官至宰相.成为苦冲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官。这次回老家,他就是想看看自己20年前的功德如何造福族人。  相似文献   

6.
伊木 《廉政瞭望》2007,(4):39-39
现在中国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能够做到“与物无竞,事当务实”,就具备了成为一名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张淦  赵连稳 《前线》2022,(3):83-85
<正>陆贽(公元754―805年),字敬舆,唐朝德宗时期的宰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陆贽从政之际,正值唐朝内乱四起、风雨飘摇之时。纵观陆贽的一生,可用“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来形容。政治上,陆贽临危辅主、谏言献策、勤政爱民,撰写政论数百篇,五代时政治家刘昫将其与汉代名臣贾谊相比。品行上,陆贽公忠体国、为官清廉,出淤泥而不染。无论是学养才能还是个人操守,这位中唐贤相都堪称后世楷模,苏轼赞誉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相似文献   

8.
姜宁 《先锋队》2014,(6):52-52
政府首脑"引咎辞职",以示对重大灾害的负责,其实也是中国古典政治的伦理要求,且是汉、唐、宋时代的政治惯例。且看北宋仁宗朝的几个实例:天圣七年,汴京皇城内的玉清昭应宫受雷击着火,烧毁宫殿"三千六百一十楹",只余"—二小殿"幸免于难。火灾发生后,宰相王曾即上表待罪,引咎辞职,后罢相出守青州。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韩愈是一个儒家的卫道士。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越发让人敬而远之。但是,如果我们走近他就会发现,他还是一个挺逗的  相似文献   

10.
宋太祖登基后创新“站朝”。这项创新改变了会风会纪。 在宋代以前,级别够高的大臣在朝堂上还是有座位的。譬如,东汉末年,曹操上朝时,汉献帝就要给他看座;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登基时,就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虽然这些事都发生在臣强君弱的特定时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3,(1):75-75
杜暹,唐玄宗朝宰相,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拜相,以廉洁著称。  相似文献   

12.
贤才有瑕     
新月 《求贤》2011,(11):53-53
南北朝时,北齐有一位宰相名叫祖理,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章辞赋远近闻名。一天皇帝一口气向祖瑛说出三十六件事情,现场无纸无笔,他全凭记忆.回家后把三十六件事情无一遗漏写成奏章呈上,皇帝和朝臣都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13.
陈鲁民  王建国 《唯实》2009,(3):94-94
绰号,既能形象地刻画一个人的显著特征,也能反映出衡巷之间的民声公议。特别是官员,如果为政不端,劣迹斑斑,博得一个不雅的绰号.那就会顶风臭十里,子孙后代都跟着蒙羞。当然,事情都是自己做的,绰号也是自己挣来的。没什么不公平,权势再大也挡不住人家背唇喊绰号。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0,(19):87-87
姚崇,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他先后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任宰相,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以麇慎为师”,十分注意廉洁,协助唐玄宗兴利除弊,开创了开元盛世。  相似文献   

15.
闷活     
正天底下没有不闷的工作。小孩最怕闷,年轻人也是一样。工作做不长,主要原因是闷。写作则是最闷不过的一件事。古佛青灯,自言自语,逐个策划,不过只要有一个读者说不错,已是心满意足。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一闷多年,非人生活,一旦有所发现,抵得过寒窗十载。开头的时候,总得忍一忍闷气,长久来算,还是值得。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9,(6):77-77
明朝的朱姓皇帝没有清朝的皇帝们生活那么讲究,这可能与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吃不饱肚子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一天,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双手紧握一封写给道光皇帝的遗书,就在皇帝正度假的圆明园上吊自杀。他以生命为代价的举动,仅仅是想对皇帝提一条几乎全国人民都会支持的合理化建议。结果此举变成了徒劳,不仅未能上达天听,也不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8.
气度与高度     
蔡建军 《党课》2013,(12):95-97
北宋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也在于心境豁达,气度非凡。  相似文献   

19.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3,(13):52-52
作为领导者,选官用人是件挺重要的事。从原则上说,当然要出以公心,选贤任能。问题是所荐之"贤"未必贤,彼时的"贤"也可能现时"不贤"。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用人失误,该怎样对待?唐文宗(李昂)时的宰相李石,为官正直清廉,但他有一次就用错了人,误荐了一个贪官。据《资治通鉴·卷245》记载,唐开成元年(公元636年),李石认为金部员外郎韩  相似文献   

20.
快乐大叔 《党课》2010,(3):96-98
刘阿斗大名日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也是命大造化大,当年阿斗被揣在赵子龙的怀里,虽经历枪林弹雨,却毫发无损;再之后,阿斗又险些被亲爹刘备给摔死,打小颠沛流离,可谓吃尽了苦头。也是苦尽甘来,刘备白帝城托孤,阿斗成了蜀汉的一国之君,虽说只是偏安西南一隅的~个小国,但皇帝毕竟是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