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民事撤诉制度变革的必要性1.职权主义或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和价值理念仍主导着现行民事撤诉制度。有学者认为,民事诉讼中最能体现当事人处分权和意思自治的撤诉制度,在当事人的撤诉权和法院权力关系的配置中,仍然坚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判权本位观  相似文献   

2.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从传统的合同法律适用领域扩张适用于涉外侵权准据法的选择中,这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由于传统的惯性思维以及对意思自治原则滥用的担心,国内外仍然大量存在着限制侵权法律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立法和主张.这显然不符合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在涉外侵权法律关系中,不仅要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还要在选择主体、选择范围、选择时间、选择方式、决定事项等问题上扩张适用意思自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国《物权法》对流质契约采取了禁止性的规定,但是仍有学者认为应解禁流质契约。本文分别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经济效益、法律本土化等方面阐述了相关观点,认为禁止流质契约在现阶段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仲裁审理方式有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两种,国际通行的确立原则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下仲裁庭有适当的选择权。而我国的仲裁审理方式不利于仲裁的发展和保障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改革现行的仲裁审理方式,尽快建立一套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多样化的仲裁审理方式,以适应仲裁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私法立法对意思自治在国际合同法律适用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方面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选择法律时间、选择法律的空间范围等方面规定得越来越宽松 另一方面,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排除强制性规则,限制意思自治在特殊合同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6.
仲裁源于当事人意思自治,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仲裁机构的性质及仲裁制度的各组成部分都贯穿着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程序中的鉴定程序也理应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由当事人启动。  相似文献   

7.
论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合同法律适用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私法立法对意思自治在国际合同法律适用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方面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选择法律时间、选择法律的空间范围等方面规定得越来越宽松;另一方面,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排除强制性规则,限制意思自治在特殊合同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之扩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之扩张吕岩峰近年来,在国际私法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表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动态:一方面是在特殊的合同领域限制这一原则的适用,对诸如消费合同、劳动雇佣合同等趋向于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这一原则在其他领域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投资、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劳动者的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近年来我国涉外劳动争议日益增多。由于劳动合同的特殊性,在确定我国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争议的焦点是当事人能否依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适用法律。涉外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回顾仲裁的历史以及不同发展阶段里学者对于仲裁性质的探讨,指出仲裁制度发展到现在就是一个诉讼化的过程,而未来仲裁制度的发展将会逐步摆脱司法因素,重现商人自治法的本色,此所谓“螺旋式的上升”。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的特征,也是仲裁的生命力所在,仲裁的制度化应把握好尺度,不能置当事人意思于不顾照搬法院诉讼的程序,否则会给仲裁招致“恐龙的命运”。遗憾的是中国仲裁法给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加以过多的不当限制,因此新的仲裁法应对此作出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1.
证券欺诈中董事责任承担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证券欺诈责任性质的界定 欺诈,是指为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判断,或加深其错误保持其错误,而虚构、变更、隐匿事实之行为。①法律对欺诈的规制,最初始于意思自治的理念。法国学者卡尔波尼埃对意思自治的概念和本质曾作了充分的阐述,他指出,意思自治即人的意志不仅是权利义务的渊源,而且是其发生根据。②同样,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只有基于明确的、自由的意愿,才赋予其法律上的效力。卡尔波尼埃认为,欺诈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可发生于两种情形:一是订立合同之时,二是履行合同之际。在合  相似文献   

12.
一、仲裁制度:市民社会的内在诉求……2.市民社会理念在仲裁制度的运行中的具体体现。市民社会为仲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仲裁制度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种种相异于诉讼的特征,也正是市民社会在纠纷解决上的内在诉求。(1)程序主体———意思自治原则在仲裁程序中的诉求。意思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当事人在处理实体权利,缔结合同方面有充分的意思自治,在私权利纠纷的处理方面也应有完全的意思自治。仲裁正是这样一种当事人自由选择纠纷解决方式,自主指定纠纷解决主体,自主决定纠纷解决程序和选择适用法律的争议解决制度,当事人的程序主体…  相似文献   

13.
形成权理论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汪渊智 《中国法学》2003,(3):94-100
形成权是依一方之意思表示而直接变动法律关系的权利 ,各国民法都对此作了较多的规定。文章指出 ,形成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泽克尔 (Seckel)提出 ,其理论基础为意思自治 ,并且认为形成权是变动权之一种 ,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不同的类型 ,其行使在时间、方式和条件等方面应受限制  相似文献   

14.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新发展——适用领域的扩展胡永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于合同领域,并发展成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另一方面,它又逐渐不同程度地扩展到侵权、继承、婚姻家庭等领域。本文旨在论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这些领域的新发展。一、合同领域合同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丁夏 《法学论坛》2015,(2):101-108
《上海自贸区仲裁规则》中仲裁员制度人本化的核心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以此为视角阐释了该规则有关仲裁员制度的三大创新:当事人选任仲裁员意思自治、当事人选择多层次争议解决方式的意思自治以及当事人实现财产权保护方法的意思自治。提出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以实现当事人选任仲裁员的意思自治;试行建议模式下先调解后仲裁的机制以保证当事人利益的连续性;构筑紧急仲裁庭以填补当事人财产权救济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前言 赠与合同是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在各国立法上也有不同的规定。主张诺成合同的观点认为,赠与合同一经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无须以交付标的物为要件;主张实践合同的观点认为,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并不是赠与合同成立的唯一要件.还需要赠与人交付标的物。未交付标的物.尽管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仍不能成立。英美合同法持前一种观点,并同时主张.赠与合同因欠缺对价,虽然有效成立,但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赠与人不主动交付赠与物.受赠人不可请求法院强制赠与人交付标的…  相似文献   

17.
汪祖兴 《中国法学》2012,(5):103-118
当事人共任的仲裁员包括独任、首席和仲裁公断人三种类型。由于仲裁当事人处境变迁、仲裁协议约定不明、仲裁员名册硬性限制,以及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异化,都可能导致共任仲裁员不能的难题。中国仲裁立法、各仲裁机构仲裁规则在救济当事人共任仲裁员不能时均采机构负责人直接指定的方式,但此种方式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等连锁问题。为最大化当事人在共任仲裁员问题上的合意,应当重构中国仲裁实践的救济方案,以"穷尽一切共任合意之救济手段"为规则,抵消机构指定这一体现"相对意思自治"精神的方法之消极效应,通过相对意思自治的再次相对化,在共任仲裁员问题上寻找自治与外力、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8.
论仲裁制度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扩与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事人意思自治贯穿于仲裁制度发展的全过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认识不同 ,也就相应地影响到了仲裁制度的发展。正确认识当事人意思自治 ,符合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对完善仲裁制度 ,充分发挥仲裁的定纷止争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给予了充分肯定,其适用范围从合同扩展到了侵权、物权、夫妻财产关系、协议离婚等领域.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实现形式多样,但从实际效果看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本身的固有局限、立法层面的不周延、司法过程的适用不当.为使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实践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应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实践中克服规则局限、完善相关条款、正确适用规则,使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中,对于原告主张权利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案件,原、被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能否据此向双方当事人制发调解书,对此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法律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按照这一规定,既然是在法院审理期间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法院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制发调解书。第二种认为,虽然原告主张权利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但因被告同意履行义务而诉讼时效已经中断,应重新开始计算,故可由人民法院向双方当事人制发调解书。第三种认为,只要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尽管当事人是自愿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