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阶段 ,我国正朝着法治社会昂首迈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间 ,作为法治意境下不可或缺的新内涵—人文关怀也应然的不断得以呈现。基于此 ,本文在构建人文关怀发生模型图的基础之上 ,从客观因素、法律制定者 (或实施者 )及普通民众三个构成要素角度分别对我国现阶段法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人文关怀显现现象进行探源 ,旨在发掘现实中催发人文关怀的深层原由 ,并总结我们进一步推进人文关怀显现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执政党依法执政、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环节;市场经济需要自由与平等,自由与平等需要法律规范行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治行政与之呼应;人权不得侵犯与人权需要发展要求行政厉行法治,对人权的关怀框定了法治行政的架构和内容.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和人权关怀,不仅成为跨越世纪的热门话题,更构成中国法治行政的深刻背景.实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注人权保障和人权发展,使中国法治行政前景明朗.  相似文献   

3.
"法治"释义     
什么是我们要实现的法治即法治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理论界将"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法治不仅仅是"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还包括"市民社会自治","市民社会自治"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法治作为一种生成中的生存方式,内涵了人的自由理想.自由精神是法治产生的动力,法律是自由现实化的基本途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核心内容,法治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对法律自由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实践问题,自由不是纯粹理性的反思,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中国而言,依存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法治,是其法治之路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在全社会进行法治文化的培育,在构建法治之"形"的同时培育法治之"神"。法治文化作为社会法治的精神内核,强调法律制度的人文价值,强调社会秩序的制度建构,强调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特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克服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的限制,夯实文化根基,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要求主体必须具备现代法治人格.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具备权利与责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宽容和耐心,并以法律信仰为最高信念.现代法治人格的培养需要政府法治人格与司法人格的引导,需要科学的法律建设为其提供制度性基础,需要通过对传统人文成果的改造为其提供精神支持,而发展法律教育则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以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这些看似冰冷的条文后面,关注的却是整个人类,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自由的人文精神,是法治的内核,缺失人文精神的法治,势必是不健全的,缺失了人文教育的法治教育也是不健全的。公安法治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如果缺失,势必会背离法治建设精神启蒙的历史担当,进而影响国家与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公安院校应转变法治教育观念,彰显法学的光辉人性,塑造法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法治职业伦理。  相似文献   

8.
从人本法治观到生态法治观——一种法治观念模式的衍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奠定了西方人本法治观的基础;罗马人对人本法治观的传承与创化;中世纪神学背景下的法治理念强调人的救赎与反生态主义,随着上帝之死与理性王国的建立,近代以降的法治发展道路彰显了以大功利生存解释方式为主导的科技人文法治观;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类开始彻底反思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人本法治史.于是,一种理想的法治观念模式--生态法治观,在上述历史背景下的脱颖而出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如何赋予"未来法治"这样一个新鲜的表达以实质性的内容,是法学研究必须审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否则运用一个含义不确定甚至模糊的概念进行理论和实务的表达,极易造成概念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导致理论研究呈现出"新瓶装旧酒""热闹而不深刻"的现象.中国法治建设仍然处于不断的推进之中,法治所指涉的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治理,是一个当下即时的概念,需要的是现实且有针对性的思考,不能"避当下而求未来"."未来法治"的内容指向仍然是科技与法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下新兴科技的发展并未动摇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理论研究要避免技术进步所引发的"非理性焦虑".而无论是通过科技发展促进法治水平的提高,还是运用法治手段来规范科技的发展,都应当植根于现实问题与具体需求,植根于对人类个体和整体福祉的关怀,唯有根据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谈中国的法治建设,方能真正面向法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礼"的规范与"和"的精神的复古情怀和批判的继承.在分析了法治的内涵和中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理路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建构、制度的改革朝着现代法治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