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以实现党与人大关系法治化、人大主体精英化、人大监督职能健全化。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提出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这个要求,当前人大工作和人大制度建设,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选举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代议制民主和基层直接民主的基础所在。完善民主选举,要考虑逐步引进竞争机制,不管是选代表还是选国家机关人员,都要依法提出候选人,并组织他们与选民和代表见面、交流,发表政见,回答提问,增强相互了解,以利正确作出选择。要认真落实差额选举的规定,并且逐步扩大差额的比重,不得采取…  相似文献   

3.
谢鹏 《人民论坛》2011,(12):66-6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化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政治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关于党与人大在国家中地位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奔 《人大研究》2005,(9):29-3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20余年过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逐步转轨到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对20余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应该怎样作出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呢?改革前的中国是一种政经合一的高度集权体制,很难分清哪一部分是政治的,哪一部分是经济的,因而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可以说是政治的改革。另外,基层民主的实施,国家机构的调整,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党内民主与监督的实施,都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当然我们还能讲出许多的政治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1954年9月正式确立以来,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令人欣喜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二十年,我国无论是对人大制度的认识,还是人大的制度建设,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这为我们继续推进人大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党和国家对人大制度的认识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很早就从实现人民民主的高度认识人大制度的深远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率先倡导并领导人民建立了这一具有"伟大功效"的制度。但是,1957年"反右斗争"后,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忽视民主与法制、忽视人大工作的偏差,人大工作日趋削弱,加上其他种种复杂的因素,直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之一是,它扭转了人们以往在民主与法制,包括在人大制度  相似文献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化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政治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7.
翟峰 《人大研究》2009,(12):4-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的探索,更为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段话专门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这段话是这么说的:"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姚小林 《人大研究》2004,17(9):41-4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来是我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重要内容 :《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以宪法的形式初步确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 ,规定了人民主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普选原则和议行合一制原则。“七五宪法”名义上保留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但在宪法实践上又破坏了这一制度的根基 ,如革委会成为实际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体的国家机关。“七八宪法”及其两个宪法修改决议案 ,还有 1979年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选举法等基本法律 ,坚持和发展了“五四宪法”关…  相似文献   

10.
张献生 《中州统战》2003,(12):6-9,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动力。在新世纪新阶段,充分认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统一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  相似文献   

11.
现行《选举法》设计仍然沿袭传统的选民确认性选举的精神 ,缺乏对竞争性选举的制度安排 ,已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在基层人大选举中 ,候选人的确立和介绍方式、选举工作机构职责和运作原则等问题尤其突出 ,亟需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2.
洪丰 《公民导刊》2007,(12):17-18
街道人大工作的前进脉络 我国街道人大工作发轫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人大常委会。1998年,作为太原市的新建区,小店区管辖的范围既包括城区,也包括农村。区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街道不是一级政权组织,没有人大工作机构,无法形成对街道工作的有效监督,人大代表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探索,在当年7月.  相似文献   

13.
张静秋 《天津人大》2006,(11):18-19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从长远看,完善人大制度的关键点无疑在于选举制度改革。但由于选举制度改革的敏感性和艰巨性,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推动人大制度发展。只能是立足长远的事情,目前更应该注重发挥已当选代表履职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大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增强人大监督实效,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本文结合潍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实践,对这一课题作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一、突出监督重点,是增强监督实效的关键人大监督涉及面广、内容多,必须突出重点,抓大事、议大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事无巨细、面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人大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次宪法修正案中.将乡镇人大任期3年改为5年.是我国基层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乡镇人大任期同县级以上人大任期一致后减少了选举频率.但我们感到.在乡镇人大工作的操作层面上还存在需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的地方.下面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想法,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部分检察院推行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笔者发现该制度取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而检察系统一年来的实践却让这种质疑逐渐转化为“有监督总比没有监督好”的喝彩声。这些质疑在一些地方人大对“两院”系统进行“个案监督”工作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如何从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将其运用到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工作中去,甚至尝试将人大的监督和“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新时期的人大监督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案监督制度和人民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大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各项职权,还应承担起宣传人大制度的使命,尤其是要搭建平台,让青年人了解人大制度的运作模式,增强他们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决心,这就是我们创办走进人大主题活动的初衷。令人欣慰的是,7年来走进人大活动取得了一些预期效果,但要宣传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还有很多事情  相似文献   

19.
王忠祥  韦宝平 《前沿》2012,(3):24-28
党与人大的政治法律关系是: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人大监督党,党接受人大的监督。但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往往片面强调“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而对“人大监督党,党接受人大的监督”往往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本文力图通过对人大对党的法律监督进行法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操作性的综合分析,增强党接受人大法律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人大工作的主题。回顾人大制度建立60年来的发展变化,无不是解放思想、坚持发展、开拓创新的结果。人大工作要想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体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督方式、方法等进行认真地回顾总结,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使人大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促进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