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涛  陆永胜 《法律科学》2004,22(2):12-16
思想自由权在我国宪法中未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与国际公约和各国立宪潮流不符 ,事实上 ,思想自由权载入我国宪法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当以思想自由权入宪构想为契机 ,顺应“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美好愿望 ,建立起中国的思想自由权宪政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结社自由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结社自由权●李龙夏立安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托克维尔在他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曾指出:结社自由是仅次于自己活动自由的最自然的自由,但他同时指出,政治方面的结社自由又是一切自由中最后获得人民支持的自由。托克维尔所揭示的近乎于悖论的现象乍看起来令人费解,但...  相似文献   

3.
人口的迁徙古已有之,发展到近代迁徙自由已经成为人权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主力军,然而他们却无法直接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现行户籍制度导致农民无法自由迁徙搬进城市。保障农民的自由迁徙权不仅是人权保障的要求,更是公平正义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欧洲的行会制度、自由主义和宪政改革,以及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促成了学术自由权在德国的诞生。人权的发展带动了学术自由权的国际化;同时,司法救济的必要性使学术自由权趋于具体化。本文指出我国也孕育着学术自由权发展所需的社会基础,建设符合本国特色的学术自由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迁徙自由权是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建国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权利无法得以真正实现。户籍制度及相关对于国内迁徙限制的规定,使得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农民、外来人员与城市人口之间不能享受相同的权利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在此背景下,重新确认迁徙自由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中世纪以来 ,自由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和生存状态。本文从人权和公民权的角度来论述自由权。在具体论述时从自由的含义出发 ,阐述自由和自由人权 ,进而揭示自由的法律意义 ,即法律上的自由权。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最后简要论述了自由与平等、秩序等价值目标的矛盾和平衡。  相似文献   

7.
论学术自由权的保障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权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 ,在探查、研究、探讨记录、生产、创造、教学、讲演以及写作等活动中享有的追求、发展、传授知识的自由权。作为一种精神自由权 ,学术自由权具有非政治性、消极否定性等宪法权利属性。学术自由权的实现需要宪法与法律的保障。目前 ,学术自由权在我国还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应当建立各种相关机制有效保护学术自由权的实现。当学术自由权受到侵害时 ,其实是保障学术自由的法律和制度受到侵害 ,因此 ,对学术自由权的救济可以诉诸司法和行政两个途径。  相似文献   

8.
迁徙自由权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人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依法享有的,溯求迁徙自由的权利来源,呼唤权利的回归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彰显其意义的深刻。本文指出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重新确认这一重要人权,消除城乡差距,改变二元户籍制的格局,促成这一权利的实现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9.
10.
郭蕾 《法制与社会》2012,(36):269-271
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劳动法中诸多原则性问题得到了实质的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倾斜的天平”也因其落实了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而逐渐得到平衡.经济的极速发展致使岗位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提供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纠纷的机会,全国各级法院劳动纠纷受案率直线上升.其一方面体现出《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劳动者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同时也体现了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但其中不乏个别劳动者利用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有力武器”侵害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风险社会对宪法的挑战人类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意义上,风险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之后,人类对抗自然界风险的能力逐步加强。然而,任何新的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的同时,往往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新技术带来新风险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转基因食品的出现。然而,这种食品长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至今尚未  相似文献   

12.
人权两公约中,A公约与B公约分别关注自由权与社会权,二者集中体现了两类权利的差异.在权利内容上,二者关注的具体权利有所不同,即使两类权利涉及统一领域,也关注不同的方面;在国家义务上,A公约要求国家承担积极作为义务,B公约要求国家承担尊重义务与保护义务;在权利救济上,B公约要求国家对自由权负有救济义务,而A公约并未要求国家负有救济义务;在权利限制上,两类权利均由适格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加以限制,但B公约对自由权的限制更为严格,规定也更为具体.自由权与社会权均源于人身的固有尊严,均需各国予以保障实现.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自由都是一个极易引起争论的用语。因此,要分析自由一词在法理学中的含义,就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自由的本来意义。自由一词的语义学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例如,霍布斯曾说过:“所谓自由,依照这个字的正式意义,乃是没有外在阻碍的意思。”黑格尔认为:“自己乃是于他物中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依赖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意思。”在这里,霍布斯和黑格尔就是从语义学的角度阐述自由一词的含义的。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大众传媒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交际范围,网络媒体的发达也使更多的信息曝光在公众眼球中。通过网络媒体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现象也日益增多。这使得网络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产生了冲突。首先要正确认识网络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关系,了解其冲突产生的根源所在;其次应主要以加强立法来协调二者间的矛盾冲突,用法律制裁和法律保护的手段来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再者需要政府作为最后防线加强保障、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并以实际行动捍卫公民的言论自由;最后,要不断使得公民树立起自律意识,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杜承铭 《河北法学》2002,20(6):7-10
结社自由权的行使是民主宪政和法治的基础 ,结社自由权属于政治自由权范畴 ,具有积极的、肯定的宪法权利属性 ,是公民参与、决定国家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结社自由在现代法治社会具有特殊的宪政价值 ,是民主与法治不可或缺的基础。分析世界各国宪法对结社自由的限制 ,为结社自由权的行使提供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六修正案分别规定了表达自由权和公正审判权.在刑事诉讼中,表达自由权与公正审判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限制表达自由权的双重标准,在公正审判权与表达自由权发生冲突时,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公正审判权,可以对表达自由权作必要的限制.当表达自由权与公正审判权的冲突达到何种程度时才能对表达自由权进行限制,是美国司法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在刑事诉讼中,表达自由权的主体包括裁判者、诉讼参与人、媒体和一般民众.在美国联邦系统对于如何处理法官、律师、媒体和一般民众的表达自由权与被告人的公正审判权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规则;但是对于如何处理陪审员、当事人、证人和旁听者的表达自由权与被告人的公正审判权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  相似文献   

17.
新闻自由权的法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美国政治家、哲学家杰斐逊曾经说过:“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由此,他作出了如果在报纸和政府之间两者择一的情况下,宁肯选择“有报纸而没有政府”的著名论断。的确,对于一个民主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机构比自由且独立的媒  相似文献   

18.
一言论自由是指以语言形式表达意见的自由;出版自由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达意见的自由。由于出版是实现言论自由的原始的和普遍的方式,所以,人们往往用言论出版自由来表示言论自由的所有方式。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广义上讲,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绘画等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最早倡导者,西方公认是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他在1644年向英国议会所作的《论出版自由》的演说词中,最早提出了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著  相似文献   

19.
自由权之侵害及其民法救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由和自由权,为国家法的概念抑或民法的概念?侵害自由权能否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自由权被侵害得否民法上的救济?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内除少数学者偶尔论及外,民法理论界尚未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民法实务界,已经接触到一些这类的案例,只是由于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局限,尤其是受到民事立法没有对自由权作明确规定的限制,审判机关也没有成功的判例和明确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在适用民法通则的意见中,曾经就以诈欺方法侵害公民精神自  相似文献   

20.
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而我国现行宪法却没有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目前,关于我国公民迁徙自由的争论已基本达成共识——制定迁徙自由权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因此,本文试从迁徙自由的涵义出发,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讨我国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