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环境减灾卫星继续稳定运行,全年共计编排和执行工作计划67期,其中应急计划15期,计划编制和执行正确率100%。A、B星共安排成像2831轨,实际有效成像率达96.8%,成像时间累计439.1小时。2010年全年,卫星运行管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确保卫星及运管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2,(1):17-17
一、2011年3月9日,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魏山峰一行访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张卫星与魏山峰司长一行就环境减灾后续星立项建设相关事宜进行会谈。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减灾卫星星座(全名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A、B两颗光学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成功。由此,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目前,减灾卫星星座已稳定运行了两年多时间,在浩瀚的太空中,两颗卫星就像一双关注地球冷暖的千里眼,日复一日地为人类获取灾害信息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2010年1月15日,民政部纪检组长曲淑辉赴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号院,视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新办公大楼基建工程。二、2010年1月26日,"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在减灾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验收评审。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环境减灾A、B卫星数据在减灾领域应用的业务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家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奠基仪式在京举行.2008年1月22日上午,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号院举行"国家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奠基仪式,标志着环境减灾星座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工程土建工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6.
“环境减灾卫星”应用系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减灾小卫星星座)A、B两颗卫星通过一箭双星的方式.于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进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A星搭载2台宽覆盖CCD相机、1台超光谱成像仪:B星搭载2台宽覆盖CCD相机、1台红外相机等有效载荷.设计寿命大于3年。两颗卫星协同工作.可实现至少2天一次对同一个地区进行重复观测.  相似文献   

7.
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星(以下简称A、B星)于2008年9月6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目前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并在轨延寿运行。A、B星在轨呈180。相位组网运行,分别搭载有两台多光谱CCD相机,星下点分辨率30米,拼接幅宽大于720千米,通过严格的视场匹配可在48d,时内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或对全球任意地点(极点除外)实现一次观测,具有很强的数据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一、2009年1月初,国家减灾中心综合利用环境减灾A、B星数据、其它高分辨率数据和无人飞机数据,开展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进度监测工作,为评估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在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有效把握灾情.及时准确地开展了各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灾害实时、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国家防灾、抗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国家计划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减灾卫星),并建立减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将简要介绍减灾卫星论证和申请国家立项的过程,以作回顾。减灾卫星的由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1.
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星(以下简称A、B星)于2008年9月6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目前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并在轨延寿运行。A、B星在轨呈180°相位组网运行,分别搭载有两台多光谱CCD相机,星下点分辨率30米,拼接幅宽大于720千米,通过严格的视场匹配可在48小时内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或对全球任意地点(极点除外)实现一  相似文献   

12.
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中国减灾》2008,(5):38-38
一直以来,我国减灾工作的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监测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地面常规监测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不能完全满足减灾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鉴于此,为提高我国环境与灾害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评估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陈芳允院士提出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3.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4.
减灾卫星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将使我国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体系,在灾害管理不同阶段实现从数据获取到现场应用的“一站式”服务,以满足自然灾害监测、风险管理、灾情评估、决策支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2,(23):59
11月19日6时6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C星送入预定轨道。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发射现场观看了卫星发射,并慰问了卫星研制人员和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环境减灾星座C星的发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  相似文献   

16.
杨思全 《中国减灾》2009,(12):57-57
11月12日,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减灾A、B星在轨运行一周年暨减灾应用服务大会”。会议主要介绍了一年来环境减灾A、B星运行管理、减灾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用户服务等工作开展情况,介绍了国家减灾中心f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数据产品服务办法,签订了用户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7.
1.上世纪90年代初,陈芳允院士提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建设设想。1992年初,国家减灾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后.于1996年8月向原国家计委提交了立项报告。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19日,《灾区农户住房倒塌(损坏)数量抽样核查方法国家标准(送审稿)》经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灾害风险不断加剧,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卫星遥感作为大范围、全天候、动态监测灾害时空变化的高技术手段,在灾害管理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糜佳 《中国减灾》2000,10(1):20-22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灾工程建设。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气象卫星、遍布全国的气象台站组成的气象监测和预报系统,由3000多个水文站、1000多个水位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由1300多个台站组成的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