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居民身份证遗失之后身份信息被盗用、冒用、被买卖的现象频发,受害者有可能成为纳税人、债务人、甚至还可能背上违法犯罪记录,说明目前身份证遗失后的管理存在漏洞。通过分析身份证遗失后被冒用盗用的案例,阐述身份证被盗用、冒用的原因及后果,从而提出完善遗失居民身份证安全措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和基本特征诈骗犯罪是一种智力型犯罪,其手段狡猾,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尽管现实中,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具体手段形形色色,但综观这些案件,可以看出骗子们惯用的伎俩和常见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假冒身份型。市场经济交往中“重合同、守信誉”的企业和社会名人,确实以自己的实力和诚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和信任,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企业、名人在社会上的信誉、或假冒身份或打着企业、名人的招牌、或盗用“全民、国有企业”的名义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犯罪,使许多不明…  相似文献   

3.
根据计算机犯罪的目的和有关实际情况 ,可将计算机犯罪划分为五种类型 :计算机操纵、计算机间谍、计算机破坏、计算机盗用和传播黄色淫秽信息。  相似文献   

4.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无身份者与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犯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议不休,但可以确定从身份的本质和纯正身份犯刑罚设置等角度分析应当是否定的。无身份者利用身份犯的职务便利帮助其实施盗窃行为,按照身份犯说和主犯行为说得出的却是不同的犯罪定性。行为定性的关键应当在于对身份的本质理解和对行为的性质分解,从而全面评价特定身份者的客观行为,无身份者收买特定身份者主管职权为其盗窃行为提供便利按普通犯罪处理,而有身份者出卖职权为他人谋利、隐瞒,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必须结合其身份的法律意义成立身份犯罪。  相似文献   

6.
身份犯是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通过对各种观点的述评 ,认为 :身份犯是指刑法中具有一定身份的行为人才能构成的犯罪 ,或者具有一定身份的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予以从严或从宽处罚的情形。身份犯一般可分为纯正身份犯和不纯正身份犯两种 ,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 ,身份犯亦可分为自然人身份犯和单位身份犯。鉴于贪污贿赂犯罪是最为严重的一类身份犯罪 ,建议 :(1)协调贪污、受贿罪与盗窃、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数额标准 ;(2 )纠正贪污、受贿罪死刑适用标准过高的做法 ;(3)同时犯贪污、受贿二罪的 ,实行“二罪一罚” ;(4)提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至死刑。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是真正在一线面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先队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受教育行政系统的指挥和领导。基于对34位辅导员的访谈调查,从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入手,发现少先队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其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职业身份适应、职业身份服从、职业身份接受、职业身份内化,最终走向职业身份升华。同时,少先队辅导员建构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同行、少先队员等正向强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从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一是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二是进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促进少先队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身份是指和一定犯罪行为有关的人身关系的特殊地位或状态。在身份作为行为违法性要素的场合,该身份就是违法身份,身份犯就是真正身份犯,或称构成的身份犯;作为责任要素的场合,该身份就是责任要素,身份犯就是不真正身份犯,或称加减的身份犯。当无身份者实施身份犯时,就是构成身份与共犯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建构身份犯、限缩刑罚权、关注人身危险性是刑法身份的三大功能。违法身份犯(义务犯、表见的身份犯)的身份是违法的基本要素,因为违法是连带的,该身份如果发生效用会对无身份者参与行为的不法产生连带性影响;责任身份犯的身份是责任要素,因为责任是独立的,该身份对无身份者的责任不产生任何影响;其他限缩刑罚权的消极身份,基本上也受违法是连带的、责任是独立的共同犯罪归责原理影响。阻却构成要件的消极身份特别地受到法益概念的相对性影响。阻却可罚性的消极身份与量刑身份均属于个别化的要素,有类似于责任身份的规范特点。  相似文献   

10.
虽然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穆斯林群体都出现了极端化现象且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模式。中东穆斯林群体因外国军事存在和西方文化冲击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威胁感知,部分穆斯林在对自我身份、他者身份和解决方案的建构中完成了身份认同的极端化转变;欧洲穆斯林群体则因处于两种身份和文化的长期割裂状态而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部分穆斯林在质疑身份和重新确认身份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持续被剥夺的现实和极端主义思想的煽动,形成了对极端身份的自我认同。只有全面客观认识穆斯林聚居区和散居区极端化模式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去极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