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请节约用嘴     
主持人的话:“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了。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厉行节约;现在市场经济了,要啥有啥,电视机便宜得论斤卖,咋又重提“节约”?我们现在总体还不富裕,人均国民收入也就千把美元,但奢靡之风日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反倒是富裕的国家人家似乎更“节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现在,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怎样建设?有人说光靠老百姓节约没有用,有人说光靠宣传、号召不管用,那么您的看法呢?“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了。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厉行节约;现在市场经济了,要啥有啥,电视机便宜得论斤卖,咋又重提“节约”?我们现在总体还不富裕,人均国民收入也就千把美元,但奢靡之风日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反倒是富裕的国家人家似乎更“节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现在,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怎样建设?有人说光靠老百姓节约没有用,有人说光靠宣传、号召不管用,那么您的看法呢?“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先得建设好节约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了。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厉行节约;现在市场经济了,要啥有啥,电视机便宜得论斤卖,咋又重提“节约”?我们现在总体还不富裕,人均国民收入也就千把美元,但奢靡之风日盛,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反倒是富裕的国家人家似乎更“节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现在,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怎样建设?有人说光靠老百姓节约没有用,有人说光靠宣传、号召不管用,那么您的看法呢?“节约”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2005年,“PK”和“超女”成了最叫座的词汇。但在超女PK超女的喧嚣中,“节约”宛如一股涓涓径流,不声不响地润色了我们周围的空气,也慢慢PK掉了以往生活中浪费与漠然的陋习。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当然重大,需要别人告诉我们吗?NO。我们先知先觉的祖先早就知道节约的好处,他们以勤俭之道持家,以“俭以养德”教子,还培养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忧患意识。所以,我们不必再谈节约的伟大意义,而只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领略节约的好处与乐趣,聪明地享受节约。节约是什么?它意味着从数量上降低物耗,从质量上提高物品的利用率;同时还可…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饭店里倒掉的剩菜剩饭,足够养活2亿人。不少网友用“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您怎么看?任远:这让每个人对当前浪费之严重有了充分的警醒。这种浪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从道理上说,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奢侈。主持人:由此,不少人开始反思,“怎么一不小心就浪费成这样了!?”任远: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少人倾向于从我们的社会文化风俗和消费心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在铺张浪费这件事上,根本不能拿我们的“文化”来说事。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后,各地积极响应,广泛征集各种节约新招。其实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一向是中国传统对个体消费伦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浪费行为都是由于人们习惯性的、不自觉而形成的。为了更好地打造服务型社会,将中国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发扬光大。我们必须找到各种大家已经习惯,但没注意到的浪费行为。大兴节约之风,在有形节约已经精确到“减少待机”等细微之处的时候.也要时节约有认识、有措施。  相似文献   

7.
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屡现资源紧缺,这已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我们不能忽视现实存在的另一种资源的浪费:由公共管理低效引起的"政治资源"的浪费。提高政府效率与构建"节约型社会"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面对政府低效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为工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引申意义上的“网”之用法,是相当多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我们常听、常看也常说到的一句。既“疏”,而又不“漏”,怎么可能?过去不大留心,近日却有了疑问。  相似文献   

9.
“成由俭,败由奢。”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个崇尚节俭的民族和国度。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幅标语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经典之一。这也是过去单位食堂、机关餐厅,乃至众多饭店等处最为常见的标语。说其经典,也就在于它熏陶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既弘扬了我们民族的美德,也为我们度过那段艰难岁月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在流淌逝去的岁月,有多少类似予“食堂馒头分四瓣”勤俭的佳话也印证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培育节约型社会,政府要率先做“节约政府”.成为资源节约的典范。政府机构资源浪费现象如此严重,实在触目惊心。笔者以为,造成公务员“浪费意识”严重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宏观的管理协调体制,缺少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因此政府机构许多单位才会普遍存在“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对能源浪费视而不见。古语有云:“上行下效。”为官者如果能处处讲节约.就是最好的说服方法.另外,老百姓喜欢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如果能从制度上做保证.老百姓长期从中受益.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发展,党委团结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搞好党委团结?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该在“奋斗目标”上达成共识 搞好党委团结,也应该有一个奋斗目标,用目标来规范党委一班人,使大家在奋斗目标上,存异求同,达成共识。就拿我们师来说,1990年,新的师党委班子组成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即:“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部队、干一流工作、创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特别是落后、边远、贫困地区,人死后几乎都采用土葬;在乡村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去世后也大多土葬于家乡的土地上;城市居民死后火葬者居多,但有的尸体虽火化了,骨灰却被亲人带回老家安葬在祖茔里,同样垒起一冢坟来。过去是一族人一祖茔,现在另立“门户”各自在承包地里选择“风水宝地”者大有人在,并有抬头趋势;山坡上、耕地里、树林中随处可见三冢两冢的坟堆。  火葬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可以节约经费开支,为什么不被普遍采用呢?一是千百年的传统一代代相传,老人死后埋冢坟立块碑,逢年过节后人依坟祭祀祖人,以表孝心。…  相似文献   

13.
“节约”与“浪费”的字面含义并不令人费解,但揭示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容,以及对节约与浪费做出真正科学而公允的评价,却是颇费思索的……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一切节约都可以概括为劳动时间的节约。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同时,马克思又把这种时间节约规律称之为“首要的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大》2 0 0 3年第 2期目录页关于封面照片的简介有这样两句话 :“各地陆续选出出席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日前召开的山西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已连续担任第一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句话应该说都是意在表达全国人大代表已经产生。但第一句中说选出的是“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没有像第二句那样直接道出选出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这种说法在地方选举和各级报刊上也屡屡出现。“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不是一个概念 ?从字面上看 ,它们明显不是…  相似文献   

15.
论勤俭节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良好作风。在“三讲”教育中,我们应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约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0页)建国后他又指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毛泽东选集》第H卷,第249页)党的第H代领导人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刻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到…  相似文献   

16.
人到中年     
一位朋友不知从哪里听来一句哲言:“棺材是埋死人的,不是埋老人的”,让我们猜猜其含义。朋友们各抒已见,有一则解释大家认为比较深刻和准确:老人不一定先死。我岁数比你大,但不一定比你先死。我接下来干成的事业不会比你少。此话极是。人有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之分。我们常说的年龄是生理年龄,如你40了,50了;人还有心理年龄,如有的人60岁了,70岁了,但非常达观,非常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接受新的观念,非常愿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以首篇位置推出罗文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三年前西溪也曾招标开发,结果中标者居然最后不了了之。今年又要搞西溪开发招标,前车之覆,不可不鉴。开发商往往为利益所驱动,多注意地貌山水而忽略文化资源。而象西溪地区,这种成片的旅游开发应该有一个总体构思,各自为战的“军阀割据”很可能带来的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浪费犹可补救,而某种玻坏却是无法挽回的,这样的事例以往还少吗? 因此,罗以民先生提出的“建立西溪区”的构想、考证及其思路,编者以为是积极、严谨的,也是颇有见地的,值得有关部门就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日,某地一位新任地方领导提出“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 要接着前任领导制定的发展政策干下去。此言一出,立刻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拍手称赞。中国有句古语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本来是形容一个新领导干部或一届新的政府部门上任后,敢于革旧布新、开创性开展工作的魄力和雷厉风行的举动,但也成了一些领导干部标榜个人能力、显示政绩的“三斧头”,成了不切实际、求新求异的代名词。一些领导干部到任后,往往急于搞所谓“开创性工作”,立新项目、干大工程,为自己“往上爬”制造“硬件条件”, 而不是从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的实际出发,更没有顾忌老百姓的意愿和他们的最迫切需要。结果是离任时留下一个无人收拾的烂摊子, 下一任领导到任后又另起炉灶,重新按照个人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方案,最终造成了朝令夕改、政府信用下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制造了不该产生的垃  相似文献   

19.
在深圳,初次见面的人有一句历久不衰的寒喧语——“你是哪里人啊?”这代表了移民城市的典型特征。我这样想,再过100年,深圳的历史会写着:上个世纪,一大批新的移民成了本地的新客家人,和他们的祖先一样,相同的血脉在被长江黄河隔开了上百年后,他们各自的后代又在南海之滨相遇。  相似文献   

20.
世经 《就业与保障》2006,(11):12-13
中国人把婚姻上的危机叫做“七年之痒”,大意是7年是道坎,夫妻双方感情趋于平淡而导致另寻感情出路。而职场上也有所谓“三年之痒”,其中的道理相似———大多数人都会把职业生涯上的第一份工作作为一次尝试和锻炼,很少有人确定将忠于这份工作,当第三年到来,你已经初步熟悉了社会上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但是又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时,困惑随即而来:我是不是该跳槽?我的下一步在哪里?难道我不该到一些更有意思、更新鲜的地方去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