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香港“高登”(以下简称高登)网站创造了一个新词:“胶”,该词有调侃、戏弄、污蔑之意,例如,“胶力”“胶问题”“假胶”“烦胶”“真心胶”“实心胶”“黑心胶”“胶人”,等等。高登网对“胶”的鞭挞、讪笑、轻蔑,说穿了,其实是对“延后的青年过渡现象”和“青年在劳动市场被边缘化现象”的反应和反挫。新资本主义文化下,香港青年劳工在弹性、胶化和碎片化的工作场域中工作,时刻感到“谁需要我”的迷惑和焦虑,以及感受到来自工作中的冷漠与恐惧。高登网中的“胶”,就是大家不敢面对却一定要应对的新资本主义文化的渊薮,集中反映的却是青年劳工的生存本质。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拓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的现代化在代际更替中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航向。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对青年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的青春密码,也要着眼于当下,从代际变迁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家各项重大部署中青年人的作用发挥,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返县青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青年创新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刊特邀请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视野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青年代际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返县青年与县域乡村振兴”“青年的创新参与: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参与”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学者...  相似文献   

3.
北菜村回汉青年携手奔小康曾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正阳县真阳镇北菜村团支部,从抓民族团结入手,把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回汉青年分行业组成8个“同业致富协会,”以“会”为媒,回汉“联姻”,使全村300多回汉青年携手共富奔小康从...  相似文献   

4.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跨世纪”几乎成为出现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怎样认识“跨世纪”,怎样认识与评价当代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所面临的新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千禧年成为不少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工作者和报刊媒体关注的焦点。   历史性的“跨世纪”与大有希望的青年人   有关“跨世纪”含义的认识与理解会有多种角度。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苏颂兴认为,对于“跨世纪”,从时间上理解,是指旧百年的过去,新百年的来临;而真正理解“跨世纪”,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当代中国青年的生存与发展起码正面临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苏国红/青年研究.-2002,(1)提要:20世纪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是精英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它的特点是批判性、启蒙性、边缘性与独立性;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大众化趋势下的校园文化,它具有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性的特点和庸俗化、垄断性与冲突性的误区。东南沿海过渡地段农村青年的“回流”现象透视:以浙西南“N”地个案访谈为例张文江/青年研究.-2002,(1)提要:本文以浙西南J市N地为例,采用访谈法,以资源为…  相似文献   

7.
"青年研究"何去何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杰博士对“青年研究”的思考,涉及有关“青年研究”专业化、学科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正视、思考、争辩、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刊特开辟“元理论探新”这一栏目,旨在就“青年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青年、青春期、青年问题、青年现象、青年文化的界定,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成果转化等,展开系列、深入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的青年研究界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沈杰博士的文章只代表他个人的意见,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望热心从事青年研究事业的其他专家、学者,就上述基本理论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8.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更宽阔的人生舞台,更全面的社会支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时代青年在面临着丰富人生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遭遇了诸多风险挑战。文章聚焦2022年,从新型城镇化、数字化时代、风险社会、老龄化社会等四个关系青年成长与发展的现实时空背景切入,关注“小镇做题家”“网络原住民”“985”青年、“90后”“00后”等四类青年画像,总结归纳了青年基层实践、青年人口流动、青年社会交往、青年粉丝文化、青年网络参与、青年社会心态、青年就业择业、青年教育焦虑、青年结婚生育、青年养老责任等十大方面的中国青年发展热点。“青年是标志时代最为灵敏的晴雨表”,通过本年度热点问题的回顾,从描述这些青年发展热点的现象表征入手,剖析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以期如实地反映青年温度,为全社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青年真实图景,为开展针对性的政策研究和学术分析提供更多思考和启发,助力形成推动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尚是一块处女地,从何下锄去开拓呢? 笔者以为,是否可以先分别从青年学“科学群”中的各学科入手,对青年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分别或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青年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和建立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在青年学这个“科学群”中,集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有关学科。其中,社会学与青年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直接对青年研究提供帮助。当然,社会学并不能代替青年学,因为青年研  相似文献   

10.
卢立建 《前沿》2008,1(4):40-42
历史之真可分为“现象之真”与“逻辑之真”,寻求“逻辑之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逻辑之真”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但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之后马克思继承修正了黑格尔“逻辑之真”的思想。在历史本体论意义上逻辑之真高于现象之真,但在历史认识论意义上应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问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和“问题性”。该文着重分析了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特征,分别从青年社会问题的产生、内容、表现、影响和解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对“社会性”在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做出阐述。这对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与把握“青年社会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投稿须知     
《青年探索》2010,(1):F0002-F0002
本刊从201O年起全面改版,为了保证质量,来稿做如下要求: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研究"、“青年文化研究"、“青年心理研究"、“青年现象研究"、“青年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青年比较研究"、“青年研究理论与方法"、“青年研究综述"等等,来稿请符合以上选题范围。  相似文献   

13.
常成  徐冉 《中国青年研究》2023,(4):104-110+103
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青年学生群体的“反向考研”在与“躺平”的网络共振中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素材和参与式观察证据,本文构建了“理性选择-客观约束”的分析框架,由两个维度的解释变量交叠形成四种“反向考研”类型:自发型、回应型、战略型和内耗型。研究发现,“反向考研”现象的生成根源在于稀缺资源的超载竞争与集成改革的内生驱动、用人单位的隐形门槛与“双非”院校的内涵发展、身份迷信的悄然退潮与个体意义的高调回归。客观认识“反向考研”现象,需要进一步推动“青年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从完善政策措施上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界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较多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伯明翰学派,无法对当下丰富多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有解释力的分析;或是以“后亚文化”理论视角切入,而忽略“后亚文化之后”发展出来的理论主张。在不断修正伯明翰学派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学术界持续拓展后亚文化理论,将“亚文化”的阶层、种族、性别等结构性要素与“后亚文化”的个体能动性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并结合数字媒介文化进行考察,可以梳理出“伯明翰理论新发展”“后亚文化理论新突破”“后亚文化之后新转向”“数字女性行动主义”以及“网络亚文化新现象”五种新的理论观点。这些新的理论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新现象提供更具阐释力的研究框架,也为国内进行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青年探索》2012,(1):102-F0004
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等。来稿需符合本刊主题范围。  相似文献   

16.
青年与社会:回望1995田科武1995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对于一些从事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的人来说,评价1995年的青年似乎是一件很费力而不得要领的事情。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是通过对青年中的热点现象及热点现象所传达出的青年的种种。心态、情绪...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与青少年”研究述评沈汝发/青年探索.-2001,(6)提要: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已引起许多青年学者、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学者关于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此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罗凌云、风笑天/青年探索.-2001,(6)提要:本文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四过”现象仍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是我们正确认识青年行为、了解青年现象、研究青年问题、探讨青年发展的基本途径。为了促进青年更好地发展,国家出台了不同类型的青年政策,而这些青年政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这是中国青年政策最鲜明的底色和最本质的要求。当前,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为“十四五”期间实现从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到党的法规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的跃升,实现从单项法律的突破到青年法律体系构建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激发青年内生动力、推动青年协调发展、提升青年发展幸福品质、实现青年发展包容自信和达成青年发展公平正义五个方面引领青年高质量发展。为了深入研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展与青年政策,本期特邀青年研究领域的五位专家学者围绕时代变迁与新一代青年发展、中国青年政策的主要类型和构建理念、“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吴端 《青年探索》2013,(2):79-86
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无论“空巢青年”存真亦或去伪,无可否认的是在资源大量聚集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存在着一群过着“独”生活,为“生存”与“梦想”而活着的青年群体。我们可以从社会中的“人”、现实中的“人”与个体化的“人”三个维度去思考其存在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多针对青年人的“托底”之策、“筑梦”之策,让青年人实现梦想、赢得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