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坤祥 《前线》2022,(4):77-79
接诉即办凝聚基层治理共识,畅通基层治理末梢,是撬动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支点。坚持上门问需,坚持未诉先办,坚持攻坚破题,从源头上减少群众诉求,强化诉源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与群众诉求零距离。共治共享发挥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从我诉你办到不诉自办,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程行仑 《前线》2022,(9):72-75
未诉先办是接诉即办特定语境下的主动治理,标志着接诉即办改革进入新阶段。基层治理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高阶形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生动实践,砥砺干部作风的新场景,是其治理特征和创新价值所在。未诉先办是首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敬波 《前线》2023,(1):74-76
《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将接诉即办改革实践以立法形式固化,极大地推动了接诉即办的行政组织法治化,也为多元协同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对我国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未来,可通过缓和诉求供需矛盾、增强协同办理实效、深化推动主动治理、加强工作保障制度来优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接诉即办法律制度体系,包括细化配套规范和制定接诉即办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4.
李明圣 《前线》2022,(1):68-70
首都基层治理,市民是投诉主体,也是治理主体。基层治理即家园治理,主要是治环境。接诉即办即办诉求,关键是接到诉求马上办。未诉先办即主动办,重点是不等群众说就为群众办。不诉自办不投诉,自己的事自己办。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诉自办三位一体,形成完整闭环时,首都基层治理就能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蔡明月 《前线》2020,(2):77-79
201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吹哨报到”改革,围绕建立基层治理的应急机制、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工作机制,推行接诉即办,推动“吹哨报到”有机衔接,实现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紧密结合,在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工作中形成了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6.
曹媛媛 《前线》2022,(9):76-78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北京接诉即办工作实现价值、结构、功能的有机统一,并在价值立场、核心指向、保障体系上形成鲜明特征。北京以深化“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改革为牵引,以赋权增能、减负增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治理,推动党建引领、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万鹏飞  杜春晓 《前线》2022,(1):71-73
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改革是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成功实践与体现,是将群众路线贯彻到首都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探索和创新,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关键突破口,找准了方向,抓住了根本。未来工作中,可以通过接诉即办,将群众路线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结合起来,与公民教育结合起来,与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结合起来,与居民自治和互助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推进首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李君如 《前线》2022,(1):65-67
北京市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过程中,从探索吹哨报到到推广接诉即办,这些创造性的探索,充分体现和彰显了人民城市的性质和底色。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做到主动治理,必须把人民建和为人民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万鹏飞  刘雪萌 《前线》2023,(1):77-80
接诉即办是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引发专家学者思考研究。目前的研究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整体全面研究多、分门别类研究少,实证描述研究多、相关因素分析少,数据量化研究多、案例剖析研究少。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研究,必须抓住抓准重点议题,系统评估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实施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条款;廓清接诉即办改革全程的权责关系,持续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扩充接诉即办改革研究的思维方式,抓住重大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化研究接诉即办改革的多种路径,形成更具引领性示范性指导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张强 《前线》2022,(10):18-20
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中央单位能力、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创新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为重点,努力将市党代会擘画的蓝图转变为首都政务服务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李文钊 《前线》2022,(2):70-76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总结概括贯通其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回答好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之问,这是党和国家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总结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治理经验,是对接诉即办改革进行回顾应该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进一步实现接诉即办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接诉即办改革将中国治理的一般经验和基于诉求办理与问题解决而形成的创新经验有机结合,形成了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取得成效的13条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长宁区的群众工作以"凝聚力工程"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了多种基层民主协商的新模式。进一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要在增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完善和规范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机制、制度,处理好协商民主与群众工作其他方法的关系以及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文钊 《前线》2021,(3):67-74
“接诉即办”是以人民为中心和以基层为中心的北京超大城市治理实验,它开创了面向人民、面向问题、面向基层的超大城市治理变革实践,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了更好地厘清“接诉即办”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我们从人工制品和治理实验的视角理解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并尝试探讨这场治理实验背后所蕴含的设计原理。作为人工制品和治理实验的“接诉即办”改革,其设计原理包括九个方面,即面向人民探询问题解决、集中统一受理市民诉求、分层分级解决市民诉求、政府部门直接面向市民、市民评价诉求解决效果、解决产生问题背后的问题、市委监督激励“接诉即办”、使用制度规范“接诉即办”和开发“接诉即办”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5.
张晓萌  周鼎 《前线》2022,(5):78-81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推进新时代首都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接诉即办制度的构建与实施是以基层服务精细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与理想,是协商民主的新的实现形式。网络的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特性,有利于公共领域的生成与维持。网络成为公民与政府直接或间接对话的重要渠道,影响了政治决策过程。网络政治参与能突破协商时间、空间和代表性的限制,打破权力精英对协商议题和话语权的控制,照顾少数群体的利益,为弱势群体找到利益表达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7.
公民权视野下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以来,党更加关注民生,把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现实中,基层群众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维权意识不强、民主观念淡薄、权利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利益不能充分诉求。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畅通信息渠道,强化维权意识,强化干部服务意识,加强权利教育,建立良好的利益诉求环境和利益诉求机制,保证基层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的表达,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基层协商治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具备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等实践可能,促使党的领导必须转化为党组织的具象化功能,贯穿协商治理的全过程。基于嵌入理论,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以结构、权威、资源等三重维度嵌入基层协商治理系统,并将组织动员、政治引领、服务供给等三个向度的对应功能融入协商各个阶段,进而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多元主体互动互信,达成合作共识。主体嵌入与功能融入的行动逻辑拓展了党组织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可行模式,可以从主体开放、结构重塑、能力提升、资源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党领导基层协商治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铣 《求实》2014,(11)
当下我国公民网络参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力已超出了虚拟世界的疆域,扩展到现实社会中。然而,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影响力乃至于互联网自身在我国并未取得共识。而在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结合我国的政治实践和网络发展现状,将互联网定位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平台具有充分的理论正当性和现实可行性。以此为前提,方能有效厘清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所面临的困境并觅得妥当对策。在困境突破环节,围绕公共领域"宜疏不宜堵"的对策核心,应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协在困境突破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和引导作用,消弭公民网络参与的负面影响,进而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我国建构公共领域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