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多次不避艰险、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导,并形成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寻找规律总结防范方法;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导安抚群众情绪,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战胜危机;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形成党和政府为主导、军队为重要力量、群众生产自救的救灾格局;要求干部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敢于担当,不断提高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并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这些思想对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新风 《学习月刊》2012,(18):59-6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2日至3日,崇义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全县受灾人口达6.8万人,倒塌房屋4100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0098人,直接经济损失6.3亿元.在这次特大洪灾中,由于该县防灾减灾机制健全,应急处置措施得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灾情发生后,灾民安置及时妥当,重建工作有序展开,灾民情绪稳定,生活安定,灾区社会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08,(7):16-16
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大灾之年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抓实抓好。“这一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困难,确实是雪上加霜。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大灾之年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是全省各级党委、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钧  陈淑伟 《探索》2005,(4):74-77
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减少灾后损失,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已有的发展成果,维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危机管理经验和我国的城市危机管理现状,当前,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构城市的安全和应急体系,应该重视和强化十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国家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且多数国家应对经验不足。从韧性减灾视角来看,成都建城三千年以来,城址未迁、城名未变,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少有的"韧性城市",城市的抗灾力、适应力、学习力和恢复力均经过了历史的考验。通过成都与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合作交流和互相借鉴,将成都在都江堰防洪和汶川地震等灾难中积累的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经验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减灾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利于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科学防治、应急救援精准高效、灾后重建安全韧性提供科学指导,为保障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交通道路运输通畅、经济发展稳健持续提供科技和能力保障,为建设更具韧性的"一带一路"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7.
贺碧莲 《支部生活》2011,(10):35-36
2010年以来,西南大旱、贡山泥石流、盈江地震……一件件突如其来的灾害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云南自古以来就有“无灾不成年、十年九年灾”之说,全省均处于地震烈度6度以上的地带,其中84%的国土面积为7度以上的高烈度抗震设防区。近百年来,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在云南就发生过333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13次。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难提醒人们——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能忘记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8.
龚朴 《党史文苑》2009,(4):52-53,58
地震如同洪水、冰雪、"非典"等自然灾害一样,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和危害,是战争之外的重大不安全因素.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直接向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和全体中国人民发出了巨大挑战.这次特大地震灾害,全面检验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功效.  相似文献   

9.
朱伟  李芳 《前线》2023,(10):47-50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思维贯穿于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全过程,学习借鉴各国主要城市韧性建设经验,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问题,从战略规划、空间布局、机制创新、实施标准、技术赋能五个方面系统推进,探索北京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地震如同洪水、冰雪、"非典"等自然灾害一样,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和危害,是战争之外的重大不安全因素。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直接向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和全体中国人民发出了巨大挑战。这次特大地震灾害,全面检验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功效。  相似文献   

11.
12.
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既是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塑造云南良好政府形象和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现实要求。针对云南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薛慧 《党的建设》2012,(7):41-41
碌曲县针对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和国内外游客等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围绕“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的主题,以建立健全六项机制为抓手,强化党组织应急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智慧党建平台是新时代党建工作实践创新的必然趋势。当前各地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实践中还存在“智慧”与“党建”融合不深、“线上”与“线下”结合不够等问题。新时代提升智慧党建平台建设质量,应当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坚持政治建设、完善机制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维护保障,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为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赋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管网是进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未来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建设应以提高信息化智慧化、实现综合系统管理为方向,为智慧城市建设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鄯爱红 《新视野》2008,(1):38-40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重大威胁.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保障.如果把应急管理看作是一个"形","神"相结合的系统的话,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的"形"受到政府与学界的普遍重视,但对"神"的培育还有待加强.应注重从加强"形"的建设和"神"的培育两方面着手,增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救灾减灾事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研究其历史演进,一方面可以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醒人们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08,(7):16
"这一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困难,确实是雪上加霜.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大灾之年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抓实抓好."在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代表多次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19.
袁振龙 《新视野》2012,(4):67-70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收集、流通、筛选、整理、分析、判断、预警、保障等能力。针对当前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工作面临的推进难、操作难、预警难等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健全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网络、细化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化解的网络、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应急预警工作机制、健全应急预警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21,(6)
从现代风险社会的发展特征来看,提升社区应急管理韧性是夯实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借鉴"韧性城市""韧性社区"理论,搭建强调主体能力发展、网络化参与、巩固社会资本和注重数智治理的韧性治理可以发现,该模式依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全面关注脆弱性群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等行动策略,构筑基层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了城市应急治理效度。然而,要建立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需警惕社区应急能力内卷、社会资本分散、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及技术治理悬浮等现实问题。迈向韧性治理,实现社区在多元风险情景下的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有利于改善城市或区域应对突发公共风险的准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