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小年 《同舟共进》2013,(12):17-20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改革事业是延绵不断的。战国时期商鞅和秦孝公的变法是两次大规模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称霸,乃至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西汉末年的王莽在史学家看来形象比较负面,但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  相似文献   

2.
田国强 《同舟共进》2010,(12):15-1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乃至清末维新派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而只有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到底是制度创新重要,还是经济发展重要,哪一个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神宗时为相,力主变法,后因保守派的反对和变法派内部的勾心斗角而失败。他第二次罢相(1076)后,在金陵闲居,回顾变法的成败.归结出一句话:变法是对的.但败在用人不当。王安石一向重视人才,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须有  相似文献   

4.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基层政协要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重点要做好“三有”工作:一、善于管理。让委员发挥主体作用有坚实基础我们坚持从推荐、学习、激励等环节人手,不断加强委员管理,为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夯实了基础。(一)严格推荐委员。在换屑工作中,我们按照“五好”(政治素质好、履行职责好、参加活动好、遵纪守法好、本职工作好)标准,提出老委员的留任名单:按照“四看”(看政治素质高不高,看是否热爱政协工作,看参政能力强不强,看提名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新委员人选进行考察,严把委员人口关。  相似文献   

5.
宋微宗的浪漫生活 (三) 在励精图治和闲情逸致的选择中,徽宗再次暴露他轻佻的风流才子性格。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宋徽宗当上皇帝之后.激浊扬清,表现出了一位中兴天子的气象。从当时皇帝发布的各种诏书文告上看,他很是诚恳,并没有玩弄权术、欺世盗名的迹象。徽宗登基之后.有9个月时间,由向太后垂帘听政.这位太后和她的婆婆宣仁太后一样讨厌变法派。于是请一位老成持重的保守派人物韩忠彦担任宰相。很快.这位对国政没有什么兴趣的太后就宣布归政.3个月后便驾鹤西去。此时的第二宰相就是那位拥立徽宗即位.斥责章居叵测的曾布。这位曾布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其实他与章一样.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拥护者。但他很讨厌章,原因是章过于强行霸道.压得曾布无法出头;另一方面,他也不喜欢蔡京。当时,他是知枢密院事,主管全国的军事工作。  相似文献   

6.
官无信失国     
《春秋》2001,(3)
民无信不立,大约是说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商鞅变法时,最先采用的就是取信于民的办法。他立了一个大木头在城门边上, 许诺谁能将它搬到北边,就赏10两金子,围观的人不敢相信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观而不动。商鞅一看没人动,就把赏金加到50两。大伙起哄让一个愣头青搬,这小子当玩似的,把木头搬到北边,50两金子到手。大伙这才知道国家说话是算话的,从那以后,变法顺利进行,秦国日益强大。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是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这场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法,在晚清历史上颇有声色,影响深远,但却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历来众说纷纭,但对变法者们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却涉及很少。事实上,变法者们的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但人们往往集中关注变法前台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六君子”等,却忽略了幕后主使李端菜。史学家史继忠先生以有别于正史的独到笔触,娓娓陈说这个生于贵阳死于贵阳的李端菜幕后台前的故事,读罢费人猜量:如果没有李端菜,还会不会有康梁变法?如果没有李端桑,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北京大学、贵阳一中?如果没有李端桑,谁会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传统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9.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其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以及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三家分晋,魏国首先任用李悝变法革新。李悝是名儒子夏的门生,法家始祖。他的成功变法,揭开了战国变法运动的序幕,自此,各个诸侯国纷纷变法求强国。李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由奴隶贵族世袭制度成功转型到中国封建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党管干部.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保证。基层党支部是军队党组织的基础,抓好干部管理至关紧要。一个支部能不能搞好,关键看班子.主要看干部,只有把干部管理好,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有保障。  相似文献   

12.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志润 《新东方》2002,(4):48-51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秦在自然环境、地缘政治诸方面有着天然的潜在优势。商鞅变法是在新技术背景条件下,变天然的潜在优势为实际的经济、军事优势的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变法的实施,秦取得了凌驾于六国之上的态势,从而统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4.
磊落     
《水浒传》有它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看你真的是不是一个好汉。不管你是不是书法家,是不是钦差,是不是读书人,这都不管,它就是看你是不是磊落。你看梁山泊的人,干什么的都有,从小偷到皇亲国戚,到柴大官人,都有,但是他们在这点上是平等的。这点是哪点?就是看你是不是一个说真话的人,不畏生死的人,敢做敢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康维波 《青年论坛》2005,(6):127-129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改革。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经验与教训,对后世为政者实行改革有借鉴意义:一、为政者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改革理念;二、为政者要善于把握并营造和利用改革的各种环境;三、为政者要准确识人用人,确保改革有序进行;四、为政者要切实抓住改革落实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16.
省委书记卫留成近日在全省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学习班上直吐真声: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是海南发展关键中的关键。对此,我们可作如此解悟:海南能否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乘势之上,关键看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好的作风意志,好的精神面貌和好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人大建设》2007,(1):10-11
这次来河南,我专程到省人大去看了一看,感到很高兴。 一是河南省人大的办公条件不错,比全国人大的办公条件要好,信访接待楼建得也挺好。二是省人大机关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很好。为什么精神面貌这么好?我想是因为有成绩、有地位。有为才能有位嘛。刚才,光春同志介绍省人大着力做好的四个方面的工作,工作量不小,成效很大。  相似文献   

18.
商鞅变法是促成秦国强大、最终完成大一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此史学界也多有著说。社会风俗的改易也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其一改秦国原始的蛮夷之气、彪悍之风,使得秦国形成了遵从法纪、服从政令、民风朴实的社会风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代领导》2006,(10):23-23
为培养选拔好农村实用人才,抚州市确立了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三看”标准:即看是否掌握了致富本领,有一技之长;看是否上规模,有效益,能否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看是否乐于奉献,有没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热情。依此标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并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科技人才奖励范围,一大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受到表彰。  相似文献   

20.
正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之一。他研究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变法经验,入秦之后,推行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称商鞅变法。韩非子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大家知道,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