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的法律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稳定为特征,代代相沿,甚至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脉相承。律与魏晋之后的令便属此类,我们姑且称之为“稳定的法律形式”。另一类则以因时变通为特征,随王朝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名称、内容及体例。诸如科、比、格、故事、例等,我们权且称其为“变通的法律形式”。稳定的法律形式与变通的法律形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互为消长,发展演变,这种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了封建法制的兴衰。  相似文献   

2.
秦杰 《法制与社会》2012,(8):155-156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的作品,它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不仅详细的描写了当时上层家庭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封建宗法统治下的社会。仁者看仁,智者看智,今天,我们在欣赏《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从中看到我国的封建法制。本文将比照我们现代法律的体系,系统阐释《红楼梦》中与司法和民法中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等相关的法律现象。把封建社会封建文人著作中的封建法律与现代法律对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古代封建法制对人们的束缚。而且这样会使我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多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深蒂固并暴露出诸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建构现代法治理念,对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张加强封建法制,反对君主越法擅断 丘浚还从立法、司法等各个方面,广泛地论述了法制问题。在他的全部论述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必须遵守封建法制;就是君主也不能徇私枉法。 因为封建法律代表着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封建统治阶级在强迫广大人民绝对服从的同时,也要求自已内部的成员知法、守法,甚至君主也不能例外。但是在“法自君出”、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社会,皇帝、权贵们非但在对人民的镇压方面不受法律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及其法律化余经林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长期指导和支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司法活动,而且对后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法制也有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特点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完整的传统法律体系,并且曾经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影响。清朝末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封建地主经济和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状态。传统封建法制的保守性与孤立性都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思想徐臻孙刚法制思想,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制度、法律现象的思考、意识、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是社会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法律制度虽不尽完善,但某些成文法律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理性化。法制思想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受到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除了上述几个基本方面外,有的同志还就我国封建法制的专制主义特征作了专题研究,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制具有皇权至上的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出于皇权,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法律维护皇权。历代法律都把臣民对皇帝个人的态度作为定罪量刑的首要标准,把触犯皇帝权力、尊严和人身安全的种种行为,以至思想都定为犯罪,严加惩处。封建法律的专制主义特征还表现在刑罚制度的野蛮、残酷:刑名繁酷,量刑苛重以及广为株连;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9.
公元七世纪至十世纪的唐朝,已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但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封建法制也达到了十分完备的程度。唐朝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而以律为主。本文拟就其中的《唐律》对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问题,试作讨论。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司法成就最高的朝代,它在前代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狱政管理措施,从禁系时的狱具,到罪犯最基本的医疗饮食环境,以及狱官违法的责任追究制度,都十分详尽而完善,这是中国封建法制的一个进步,也体现了封建法制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是靠儒家的礼教维系的。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就将儒家的纲常伦理发展到了极端:实质上,则是借助天的权威来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只要下不犯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制度就可长久地维持下去。所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更是处处渗透着儒家思想,甚至“以礼入刑”、礼法合一成了刑事立法的原则。封建的法和礼相糅合,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的重要特色。封建的吏治、科举制度,是封建法制的重要内容。蒲松龄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不仅有民法,而且还有着系统,协调的二元民法法律规范体系。在国家制定法层面,法典、今、格、式、例等不同形式的法律都有着大量的民事法律规范及具体的民法务文;而在习惯法颁域,家法族规、行规业律,契约等曼是丰富了中国封建民法的内容。制定法民法与习惯性民法在中国封建民法二元法律规范体系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整个封建民法二元法律规范体系的运作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弹劾,作为对违法失职官员进行惩处的一种法律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就已产生,到唐代已发展得比较完备。在西方国家,弹劾萌芽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时期,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同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进行斗争的一种法律武器。当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弹劾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法律制度,在资产阶级国家法中被规定下来,成为资产阶级法制和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在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们进行政治改革的出发点,改革干部制度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云剑 《法制与社会》2015,(9):272-273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律被称为封建法制的典范,而其中的婚姻制度更是独具特色,即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本文阐述了唐代缔结婚姻和解除婚姻的制度及其限制性规定,凝练出唐代婚姻是礼律融合的产物、受民族互化融合的影响、唐代妇女法律地位进一步提升等观点.本文认为通过研究唐代婚姻制度及相关法律关系的变革,对于完善我国当代的婚姻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和谐婚姻制度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陈玺  宋志军 《证据科学》2009,17(5):597-607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古代封建法制的最高水平。唐代总结其前代王朝刑事证据之经验并有所创新,直接影响着后世。唐代立法和司法实践体现了据证惟实、重视伦理权衡等证据原则,主要证据形式包括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和勘验笔录,相应的取证方法主要有取得口供和证言的刑讯、获取实物证据的现场勘验和搜查,司法官员运用经验和逻辑推理综合审查和运用证据。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古代封建法制的最高水平。唐代总结其前代王朝刑事证据之经验并有所创新,直接影响着后世。唐代立法和司法实践体现了据证惟实、重视伦理权衡等证据原则,主要证据形式包括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和勘验笔录,相应的取证方法主要有取得口供和证言的刑讯、获取实物证据的现场勘验和搜查,司法官员运用经验和逻辑推理综合审查和运用证据。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史学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持土地国有制之说的以侯外庐先生为代表。他说:“中国中古封建是以皇族地主的土地垄断制为主要内容。而土地私有权的法律观念是没有的。这里所谓的法律观念是指着所有权在法律上的规定,至于在法律之外的事实如由于特权而得的占有权,是另外一件一件事”(《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第11页)。对于侯先生的以上结论,主张中国中古社会为土地私有制的学者们提出了反驳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  相似文献   

18.
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赵洪芝张居民从历史上看,法制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之所以影响深远,是与“礼法合一”的封建法律制度分不开的。在国外,新加坡政府的清政廉洁举世闻名,其国民的道德风尚和道德面貌更...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法制史上,“亲亲相隐”是一项源远流长,影响深刻的法律制度。它是指法律允许亲属间相互容隐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随着儒家学说对封建政治的影响,这一原则几乎贯彻在历代的刑事立法之中,在中国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因此,认真对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进行反思,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法的传统和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朝梁、陈至隋朝期间,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的发展程度比江南地区落后很多,而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俚族人民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封建法制,不愿受封建法律的约束。但是,通过分析史料可以得出,被称为"圣母"的俚族首领——冼夫人,与以往的少数民族酋帅有很大的不同,她在治理岭南期间能自觉遵守封建法制,充分重视法律制度对于地区治理的重要作用,洞悉法理,维护封建法制的尊严。因此考究冼夫人的法律思想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试就冼夫人的法律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