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在青年中,特别是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就象一堵无形的墙壁,障碍着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年,特别是在大学生中正常进行。所以,要在青年中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正视这种心理现象,认真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使之逐步减弱,以至得到矫正。 现在人们所说的逆反心理,不是指反思,也不是心理学通常所说的多向思维和反向思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屡见不鲜.研究这种心理现象,对于体育教师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行跟老师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规教育教学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与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有多种表现形态,轻者则表现对体育教学不以为然,不满足,漠然视之;重者则表现对体育教学反感、厌恶、鄙夷,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对待学生时,过分  相似文献   

4.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探究和把握“屌丝”现象的成因,是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屌丝”的流行与过度泛化折射出青年传统观念的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对自身状况的自嘲等心态,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犯罪嫌疑人处于一种被控有罪,可能被迫究刑事责任的被动境地,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逆反心理。即害怕受到处罚,希望不受到处罚或者受到较轻处罚的心理。在此心理的支配下,犯罪嫌疑人总是想逃避罪责,不愿说出其真实思想和心理状态,竭力寻找借口,虚构事实,蒙混过关。这种心理活动在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而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当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与控制时,受教育者存在的一种反控制的心理。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倡导的持消极、冷漠、怀疑甚至是批判的态度;相反,对教育者所反对的却持积极、热情、肯定及至推崇的态度。这种心理,是思想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我们要使思想教育具有充分的说服  相似文献   

8.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谈及的事物产生厌恶、反感,从而故意表现出来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造成负效应,严重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看台     
当代青年择业出现强烈的矛盾心态 据“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社会问题”的国家中华基金课题称:一半以上青年职工对现职业不满意,充分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所具有的重叠性反应。即在新旧两种社会格局交替过程中,社会中每个人都好象产生一种不满现状、不安其位、不守其位的心态,出现了社会学上称的“无价遵循”状况,即东山望着西山高,到了东山又嫌不高。这种“无价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社会上某些腐败现象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干警中有所抬头。队伍中讲理想、讲奉献、讲艰苦的少了,讲实惠、讲享乐、讲物质利益,想个人问题的多了。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干警思想有所波动,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松动”、“滑波”势头。公安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1.干警中违法乱纪案件的潜在性、突发性与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专论继承传统 ,担当使命 ,开拓未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青年与使命”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张九萍等 (3)青年及青少年研究“不教而教” :一种主体性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述要/秦红岭 (1)青少年逆反心理之社会学分析 /李庆丰 (1)网络文化对都市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杨 锃 (1)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挫折心理调适/贾 伟 ,张立成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王菁哲 ,王  (2 )社会转型期青年政治心态变化轨迹与特点分析/董金平 (2 )学校环境下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优势特征比较/徐 红 (2 )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 /…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现象在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中发生较多,表现为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做逆向理解。本文拟从青年工作者自身的角度,就逆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防止消极的逆反心理现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从教育者方面去寻找,从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文化层次、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角度,去分析思想工作何以失败、效果为何适得其反,这样才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问题症结。笔者认为,被教育者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教育者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失误:(-)观念僵化,知识陈旧。少…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青年官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不仅模糊军队思想教育交流点、削弱凝聚力、降低正效应,还直接影响青年官兵身心健康;其成因主要是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教育中的失误、官兵主体内部综合心理因素等;要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正视负效应、优化外部条件等,控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了有针对性地在广大干警中开展“两观”教育,我们在195名基层干警中,通过试卷问答、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干警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队伍主流上进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干警进取心强,队伍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目标明确。在回答“假如你不是党员,你对入党的态度是什么”的问题时,79.4%的人填写的  相似文献   

15.
定势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团的宣传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是有价值的。一、定势是宣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宣传工作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青年对团所宣传的观点并不完全从宣传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实际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和评价。就是说,青年对宣传观点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倾向性。这种选择性和倾向性来自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趋势,它制约同类的后继心理活动,并按一定的规律参与到人的实际行动中去。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定势。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 ,因而社会不可能在短时间提供一套社会心理调节适应机制和相应的衔接文化 ,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青年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关键是青年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注意锻炼自己 ,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心理素质。同时 ,还需掌握几种心理调适的方法 ,在出现心理困惑时及时进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7.
试分析信赖、相信与承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任问题的研究中,信赖、相信和承诺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与“信任”一词混用的情况,其实,这几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赖是一种人对人的依附心理状态,用于事或物上,也是一种单向的坚定相信的心理状态。相信也是其主体对人、事、物的一种心理指向,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表现为相信某一事实,这种事实可以是与其主体无关的。承诺往往以言行的形式出现,是引起一种行动的前提,如果承诺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话,可以导向信任关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一词在青少年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仍然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逆反心理的界定进行了探讨,总结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类型,提出了有效发挥教育调控作用的几点看法。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大家都是按自己的理  相似文献   

19.
密云县公安局现有干警721名,青年干警占60%,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干警占80%,党员占73.1%。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市局党委的领导下,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树形象”的总体思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狠抓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1995年底开展学习济南交警活动以来,我局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公安职业道德建没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仇富心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富心理是指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导致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富人的仇视和憎恨。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上仇富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仇富心理的特点和危害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现象,以消除仇富心理给校园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