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峰 《今日浙江》2010,(5):17-18
2009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这是我省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年令人兴奋的一个好消息,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经济全面回升向好的重要标志。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农民来自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易受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应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2.
日前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集体决策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赞同该决策和不发表意见的人都承担行政过错责任。这也就是说,领导班子在集体讨论决策时,不但赞成者要为决策失误承担责任,一言不发、不表明态度者,也要为决策失误负责。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和处理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正确贯彻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做一  相似文献   

4.
共情文化是基于共情所形成的心理文化形式,具有开放性、适应性、交互性、代入性和非线性特点。以往地缘政治所形成的权力格局都是以控制和主导世界为目的的。然而,控制和主导世界,既需要经济和军事实力,还需要有政治谋略和文化认同。在诸多主客观因素中,共情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除和弥合不同文明隔阂需要共情文化;遏制狭隘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需要共情文化;避免和缓解地缘政治危机需要共情文化;可控核聚变时代发展需要共情文化。因此,必须发挥共情文化在地缘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扬共情文化中的共识精神,为地缘政治发展凝聚共识条件;二是发扬共情文化中的共处精神,为地缘政治发展创造共处关系;三是发扬共情文化中的共营精神,为地缘政治发展创造共营局面;四是发扬共情文化中的共赢精神,为地缘政治发展创造共赢远景。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0月19日,布鲁塞尔)尊敬的图斯克主席和容克主席,各位同事:两年前我们相聚乌兰巴托,共绘亚欧发展的美好蓝图。两年后再聚布鲁塞尔,我们对亚欧合作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欧盟及比利时政府为本次会议所作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方面,人类实现进步的能力和手段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对未来的担忧和疑虑也前所未  相似文献   

6.
用人机制创新改变日本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日本拥有一套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力资源实践系统。它的这种区别于西方模式的人力资源制度已经带领日本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根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先期被认为是日本管理系统中那些“独一无二的特点”现在被认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并且要为经济系统的冗余和高成本负责。  相似文献   

7.
世界难题重庆率先来破解"共富十二条",是号角,是行动,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新的目标,让我们感受到重庆人创新发展的脚步迈得是那样的坚实,重庆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是那样的强烈,重庆人敢于突破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是那样的执著。然而,"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一世界级难题,为何重庆率先解题?8月16日上午,市人大常...  相似文献   

8.
树立忧患意识,正视人口问题 主张计划生育、综合治理 控制人口增长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9.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晗 《传承》2010,(12):30-31
教育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民主的重要性也日渐得以加强,但教育民主化视角下的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应加大政策、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更新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金秋时节,又逢国庆.2021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梦想.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中国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回望百年,展望未来,中国人充满了自信,实现中国梦的前景无比光明.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用100年的时间,把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国家,改造成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国家,确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经济累计实际增长约189倍.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曾经连一辆拖拉机都遣不出来的国家,现在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不完全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互惠互利的一种利益共同体。它以横向联系为特色,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冲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束缚,旨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市场资源  相似文献   

13.
这场战争不仅改写了萨达姆及伊拉克国家的命运与历史,也将改定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版图。美国在开战之前就声称,它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整合整个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为建立一个美国统治下的世界新秩序辅路。伊拉克战争轻易取胜,大大地振奋了五角大楼在中东地区推进民主的信心。对此,中东各国各怀心事。中东地区将陷入一种怎样的未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共治灰霾     
省气象部门对11个设区市的跟踪检测表明,近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灰霾天气也频繁出现,浙北地区尤为突出。从今年3月25日起我省正式对外发布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和舟山等城市的PM2.5监测数据。省环保部门将每日公布一次PM2.5日均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民主的重要性也日渐得以加强,但教育民主化视角下的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应加大政策、资金时农村教育的扶持;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更新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并没有像某些西方政治家预言的那样因苏东剧变而破产,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制度建设彰显出勃勃生机。这种发展既鼓舞了各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坚定信念,亦引起海内外学者日益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有规律之内在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发展秘密。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从制定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到提出以人为本,从强调科学发展观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逻辑统一之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更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同规共律。  相似文献   

17.
"原先,我们都是开着三轮车到城区市场卖,麻烦不说,还卖不了好价钱。现在好了,政府搭建平台,实现线上销售。"绍兴市上虞区下管镇板栗种植户王利明说。农产品销售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板栗上市时节,如何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一直是下管镇人大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共筑和谐     
<正> 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古代西周的"和"字,从字体的形象看,便是两个"手牵手肩并肩"的人。"和为贵"、"和气生才"、"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这些警句格言,构成了中国人"和文化"价值观的基本框架。前一阵子,我们讲的"和平崛起",主要是对外而言的。我们向世界发出宣言:我们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来发展国力  相似文献   

19.
俞红 《理论月刊》2010,(8):60-63
文化研究为什么需要哲学?因为只有哲学才能为文化的理性理想辩护,才能守护文化的精神内涵;哲学为什么要为文化的衰落负责?因为19世纪后期以来哲学不再有能力构建一个肯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容忍了文化之伦理动能的丧失。但由于文化具有伦理品格,伦理动能的丧失,表明文化理性理想的丧失,因而现实的文化不再有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来引领和守护,文化衰落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文化哲学必须承担起的使命,就是以伦理理念的理想来引领、建构未来文化,反思、批判当下文化,只有这一使命才是文化哲学的正当理念。  相似文献   

20.
张献忠 《人民论坛》2014,(10):191-193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