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我们党内有一位特殊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没有亲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却给敌军以巨大的杀伤力;他没有任职过我军任何职务,但其作用绝不亚于一位将军。 正因为他的特殊作用,毛泽东说他“能抵几个师”。 周恩来指着他,向张治中、邵力子等客人说:“他是1936年入党的中共党员,是我们派他到胡宗南那里去的。你们一定猜不到: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泽东主席就先看到了。” 这个神秘的传奇人物,就是被称为“中共超级特工”的大名鼎鼎的熊向晖。 熊向晖,在对国民党的秘密情报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大师弯着腰     
董大华 《廉政瞭望》2011,(22):60-60
中国工程院院士、泌尿科专家郭应禄先生,讲过这么一段往事。有一年,他不慎摔了一跤,头部受伤了,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到远离单位的大儿子家休养,也没有把自己受伤的消息告诉别人。  相似文献   

3.
刘世炜 《先锋》2023,(10):58-59
<正>“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从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始终不忘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身影常在人民之中,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了光辉榜样。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有人请他谈谈“施政纲领”。他笑着说,我刚刚来,还没有发言权。到时候,我是要说的。  相似文献   

4.
小豁子是他的绰号。他的名字是小鱼儿。小鱼儿?多小?小到永远也长不大,永远没有一支香烟长。  相似文献   

5.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6.
1961年,刘少奇到湖南搞调查,住在一个养猪场的饲料房里。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身边的工作人员想找点稻草给他铺床都找不到。产水稻的地方没有稻草,这种情况使他感触很深。一天,他散步走到住地后面的山上,看到一些已经风干了的人粪,就过去用脚搓开,仔细检查了一下,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看,这里面没有多少粮食,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刘少奇又专门在农民吃饭的时间,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到农民家去查看。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农民吃树皮、草根等代食品,沉默了半天,没说一句话。还有一次,他…  相似文献   

7.
凡人彩照     
《正气》2001,(1)
张满元:富裕村中“穷”支书  碱滩坪村在兴县甚至在贺家会乡都算不上大村,然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满元勤政廉洁、兴村为民的事却在兴县广为流传。  57岁的张满元,从 1976年入党后,一直担任碱滩坪村党支书记。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贪吃、不多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多年来,来客下乡,他从没有吃过一顿陪客饭,抽过集体的一包烟;到城里出差,常常是步行 20多里,尽量找便车,万不得已才坐班车;就是到乡政府开会,他也没有用公款上过一次饭店。 1996年,儿媳不幸去世,不久后儿子也因打井挫伤…  相似文献   

8.
魏一平 《廉政瞭望》2011,(18):48-49
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龚厚钦的职场道路分为两段:之前的13年,他是一个破案无数、光环四射的警察;之后的10年,他是一个事必躬亲、时常“放炮”的城管局副局长。从警队到机关,环境有别,但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个性却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
孟兰英 《党课》2013,(19):121-122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万里坦承自己不了解农业,不过他喜欢调研和行走。当时有媒体形容,从皖南、皖东到皖北,他这一走就是三四个月,从夏日炎炎走到自雪纷纷。他的名字就是他本人行动的体现。也许此时的万咀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次农村之行,将会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次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4,(3):36-37
林肯(1809-1865)是美国第16任总统,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一个拓荒者的家庭,是个“乡巴佬”。竞选时,他没有专车,只能买票乘车。每到一站,朋友们就为他准备好一辆耕地用的马车,他便站在车上开始竞选演讲。  相似文献   

11.
沈惠超  徐俊 《党课》2008,(1):62-64
江苏省启东市公安局保安班班长沈惠超,27年执著追求加入党组织。高中毕业后,他在村办小学当了十多年的代课老师,后来又应聘到启东市保安服务公司成了一名专职保安。虽然工作平凡,却没有阻挡他追求入党的脚步。无论在哪个单位,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有位经常跑基层的同事讲,他每次下乡都对基层工作有一种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办公室怎么也不会产生的。由此,我联想到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的确,只要我们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不仅能够充实自己,而且能够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说到于是之,我要和大家交代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老舍写给于是之的条幅“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当年交到他手里以后,他一声不吭,既没有向旁人显露此事,更没有裱起来张挂在墙上,而是悄悄地锁进了写字台的抽屉里。这一锁就是三十年之久,连与他接触较多的同事和朋友也一无所知。于是之的不尚声华、质朴纯真的作风不是悠然可见吗……  相似文献   

14.
﹃敢于得罪人﹄李洁我的一位朋友是某家小型企业的副厂长,前不久见到他,他已跟着厂里一批工人下岗在家了。说起企业半死不活的样子,他冲我直叹气,早就看出厂长一人独断专行,且营私舞弊,可从厂领导到中层干部虽说未同流合污,却也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批评、抵制,一味地...  相似文献   

15.
《廉政瞭望》2010,(8):14-15
“你问我怎么看老实人,要我说啊,我党历史上的先进典型,哪一个不是老实人?要做好官,首先应该是老实人,这是最基本的。比如说孔繁森,从二次进藏到最终留在西藏阿里工作,他为个人利益考虑过吗?没有,都没有!”某省纪委一位退休老干部如是理解他心目中的老实人。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老公说:咱们出去走走吧.到敦煌去看一看,到内蒙草原去玩一玩.这两个地方都是你梦寐以求的向往之地啊!可是,当时他以工作忙、时间紧为由,一推再推,结果没有去成。”  相似文献   

17.
在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公里远的郊区,有一片实验田。上个世纪80年代,袁隆平老师骑着自行车去稻田;到了90年代.他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进入21世纪.他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去稻田。30多年来,袁老师下田的交通工具在变,但下田的习惯、朴素的穿着没有变;水稻的产量在变,但袁老师执著探索的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就是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超限效应     
《学习导报》2008,(2):37-37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学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钟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相似文献   

19.
讨债路上遇“贵人”黑龙江人李林到北京做建筑生意,仅仅几年,就赚下一个涂料厂和一栋别墅,年收入上百万元。但他并不满足,试图寻找机会承接项目。很多人告诉他,若“上面没有人”,很难接到大工程。2007年春节前,李强到怀柔区建筑商彭明那里讨要拖欠他的2万多元工程款。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任职期间,常于下午4时在白宫宴请国会议员,计议国事。只要规定时间一到,他不管人是否到齐,便按时开宴,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是如此,这往往弄得迟到者十分尴尬,而华盛顿却不客气地说:“我的厨师只问预约的时间到了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