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2.
蒋东玲  向绪伟 《求实》2012,(7):79-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改造了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一元主导的格局也为我们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文化生态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大同构想以及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和变通求新的特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耻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必然性,还原历史面貌,试图说明"反传统"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继承、并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精髓,旨在重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则不可能真正决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杨浩 《世纪桥》2015,(12):87-8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的进行、西学东渐的深入使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收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生意义的缺失、信仰的缺失等问题也随之突显。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似乎早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重新反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也就更具有学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青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它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观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进行解读。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批判与继承、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回答。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大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新文化格局;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初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聚合工人阶级物质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力量,初步孕育了中共政党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6.
自"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并以此来提升中国文化自信,进而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传递中国文化声音、提升中国文化影响、构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文化力量。从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的相关系列论述出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发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应有的地位,在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中促进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与各国文化、各国文明的交流碰撞、融汇合作,推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服务世界各国的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和服务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热"持续不断。一方面,"文化热"关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企求超越利害的考虑,从传统本身说明传统;关注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企求有助于观念的变革,从现实出发反思传统;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企求确立稳态的系统,从预测需要规范传统,有助于国家文化发展。另一方面,由文化炒作而生的"流氓文化"、"色情文化"、"现代造神文化"、"造假文化"、"恶搞文化"等垃圾文化对社会危害甚烈,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文化的形象,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值得人们警惕。"文化炒作热"的兴起是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出了偏差,对国家社会的整体文化利益的漠视、对个人和小团体文化利益的重视和争夺导致了文化领域乱象丛生。对此,政府文化部门有责任加强监管,文化人也有必要提高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文化尊严。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的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转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式,抛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时代课题。百余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并有机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蕴含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逻辑归宿和价值取向,既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危机的警醒和回应,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7)
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硬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突显的今天,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走在世界的前沿,将必须推进实现文化现代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则是实践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入手,通过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进行理性的思考,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又要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得以重建的基础;文化自信得以确立的根据;抵御外来文化同化的"盾牌";扭转"礼崩乐坏"局面的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弥补西方文化局限的资源;预防现代性弊病的"免疫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得以凸显的历史契机主要在于:一是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时代维度的转换;二是对过分否定传统文化价值之偏执的反拨;三是从"西学东渐"到"东学再西渐"的转变;四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再认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周湖勇 《实事求是》2007,196(3):74-7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深厚的根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解决当今社会冲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运用不当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具有的新特征的实际出发,在实现"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他尊重历史,客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治国理政、实现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现实,突出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联性;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放眼世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挖掘出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由此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宏观、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观。从这个角度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提炼出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并有可能争取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的三个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而不同";人与自我的关系:"内求自省"。  相似文献   

16.
陈胜 《理论研究》2010,(6):20-23
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思想内涵可谓是"微言大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来阐释和探讨传统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对现代人的有益影响,能够发现包括禅宗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传达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朱前星  黄保文 《求实》2003,(7):36-37
中国传统从政道德的文化症结在于1、中国传统文化对权力价值的认识偏差;2、中国传统文化宗法意识的不良影响;3、中国传统文化治吏机制的历史弊端;4、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三个代表",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新思路,为革除中国传统文化从政道德的文化症结,建设与时俱进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现代化走的是"模拟"西方之路,这种观点在学界有相当势力;然而,因其从文化动力角度立论,以传统为本源观来驳斥则乏力。现代化/性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标准,中国"模拟"西方文化也没有前途,传统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不能被简单粗暴地"外在批判",传统内部生成现代性的潜能可以验证、更应挖掘,传统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应。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之路,必须立足国情,以自身传统作为内在驱动力,也借力文化外援,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变迁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无法回避自己的传统,现实是历史与传统的现实,发展是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并非无根的浮萍,受中国文化传统供给和滋养兼具融合外来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挖掘和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构中的三种"文化传统",对于夯实文化自信的民族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以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有益养料具有重要意义。三种"文化传统"具有内在关联,统摄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中,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古代中国社会契约发展中的"盟"与"约"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理性精神的匮乏及对个人利益的漠视分析了中国契约理念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契约文化,培育中国契约理念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