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朔 《南风窗》2014,(12):95-95
<正>每个社会,对各种人都是应该有路可走的,不能让某个年龄层有受伤之感。但今天的社会,却是有些人活得很风光,更多人活得很郁闷无力,甚至有些人更觉得有受害之感。以前的社会比较不透明,因为社会不透明,遂比较容易教化,规范性容易形成,适合规范的榜样也容易塑造。因此,古代社会的人都相信社会的存在有它的义理,每个人也被教着要去做好人、立大志、做大事。所谓的立大志、  相似文献   

2.
石破 《南风窗》2014,(10):8-8
<正>每个国家的公民,不分职业、教育程度、年龄与种族,他们的行为本来均应受到法律的统一保护,亦应受到法律的统一限制,但中国的现实,常常是他们都受制于"关系"——大家都要"搞关系"。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搞关系"势在必需。但随全球化和城市化而来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本应不靠"关系"而靠"规则"来打交道。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搞关系"之风愈演愈烈,跟之前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搞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活动或"产业",并且它的  相似文献   

3.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5):12-12
我们已经谈论过,分工是社会回报体系的一部分,那些身处高位的人没有理由以其所谓"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向社会进一步索取的筹码。但是,历史和现实往往是与道理偏离的,我们得到的总是不完美的结果,"贤能统治"(Meritocracy)虽有缺陷,在实践中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最不坏"的机制了。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分工。但恐怕只有在原始社会,分工才保持了其应有的含义,每个人都为群体的生存做  相似文献   

4.
马国川 《南风窗》2011,(17):50-53
改革开放30年给人们带来实际利益,中国人民实现了"小康",过上了"好生活"。将来还要缔造一个好社会。好社会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要有富足的生活,还包括每个人都真正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个人权利需要制度来维护来保障。再简单一点说,好社会就是法治保障人民享有好生活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钟南山的一段视频,点赞每一个"过年不回家的你",也让牛年春节多了一层饱含科学力量的温暖色彩。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的最大仪式感,就是团圆。但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哪儿过年、和谁一起过年,成了很多人纠结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周保松 《南风窗》2013,(3):93-94
自由主义在乎每个人活得怎样,并希望每个人活得好。我们甚至可以说,自由主义整个对社会制度的构想,都在环绕如何令自由平等的公民活得好活得有尊严。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确保每个公民享有一系列基本自由去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这些选择不伤  相似文献   

7.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2):96-96
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大众文化批评的作品。书名中的"我们",并不是指我们每个人,而是指中国社会;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社会中,便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的精神裂变所影响。如果说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可以视为这个社会的"精神"表达,那么,文化领域内的裂变、矛盾、紧张等症状,便可以视为社会分裂的表征。作者周志强教授在书中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谈论大众文化,其实他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以及分裂本身。作者信手拈来,呈现了大众文化领域内的  相似文献   

8.
正"家,是什么?"如果被问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会如何作答呢?每个人对于家的定义不同,答案自然不尽相同。如果抛开家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来看,只从居家环境谈起,也许窗明几净、安室利处的家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吧。  相似文献   

9.
"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与恐怖主义斗争以捍卫我们的国家,要么投降。当这是一个爱国主义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战斗起来,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祖国牺牲。此时,公民与总统,没有任何的不同。"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记者:您是否能够证明8月21日利亚政府军没有在大马士革郊区附近用化学武器?巴沙尔:任何提出指控的人都必拿出证据。我们要求美法两国拿出证据哪怕是一个证据。然而奥巴马和奥朗却办不到,即使在本国民众面前,他也无法拿出证据。我们再谈谈这一指  相似文献   

10.
叶竹盛 《南风窗》2013,(23):10-10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便最为艰难的环境下,个人也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才有"把枪口抬高一寸"之说。"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扮演小偷头目黎叔的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这句台词曾一度风靡全国。理直气壮的背后是一种"职业尊荣感"。所谓盗亦有道,即便是令人鄙夷或是见不得光的职业,也往往有一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数量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单个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却在不断增强。"瓮安事件"、"感城事件"都强烈地撼动着这个社会的神经。而太多重大群体性事件也让2009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维稳年"。  相似文献   

12.
辛鸣 《南风窗》2011,(8):34-37
我们已经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60余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历史的提问曾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从他的青春里走来,中国,从每个人、每代人的青春里走来。今天,电影、电视、书籍,还有现实,正在进行关于"青春"的叙事。诉说、暗示、回忆,对应着社会沉闷、现实压抑的精神表征——不安、  相似文献   

14.
石破 《南风窗》2014,(19):11-11
<正>我们已进入一个"偏见盛行的时代"。以前可以有无数人的头脑统一到一种思想境界,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偏见"来看世界,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思想的正见"、"思想的共同体"土崩瓦解。偏见,就是按自己的偏好来观察、判断、思考和选择。宇宙广阔无垠,社会错综复杂,资讯汹涌而来,未来出人意料,我们只能靠偏见来排除干扰,靠偏见来集  相似文献   

15.
叶竹盛 《南风窗》2013,(10):6-6
今年3月5日,辽宁一位偷车贼掐死了车内的婴儿,搜救过程在微博上"直播"。当死讯传来,因参与"直播"而获得"在场感"的网友们义愤填膺,痛斥丧尽天良的罪犯,更有人不失时机地提出,要请支持废除死刑的人都摸摸自己的良心。当时我发了一条微博说,"此时谈论废除死刑的人都是没头脑。"事情过去了两个月,在这期间,两件冤案相继平反。一件是浙江叔侄奸杀冤案,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5,(3)
<正>人类已来到了信息时代,漫不经心的信息每天泛滥于网络和生活中,以至于我们误以为知识很容易获取,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已包罗万象,每个人都可以就每个话题侃侃而谈了。但我们忘记了:要获得真正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我们所获取的知识,通常只是一些看法,有些是误解,有些是不确定,还有些根本违反事实。大  相似文献   

17.
于坚  丁晓洁 《法制博览》2011,(16):16-17
我说过,我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被流放,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但在我们现代社会,即使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故乡,过去生活的世界也完全不见了。  相似文献   

18.
南乔 《南风窗》2016,(4):12
正每到春节,无论身处何方,"回家过年"都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一票难求的困境、人潮汹涌的春运大军、疲惫不堪的旅途,都不能泯灭中国人回到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过春节的热情。春节和回家,在国人的眼里,似乎是一对天然不可分割的词汇。不知从何时起,"回家"成了所有中国人的终极难题,尤其对于众多"80后"、"90后"来说,"回家"几乎等同于"有家难回"。最近几年,有关"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的争论一直未停歇过,争论的本质,仍是  相似文献   

19.
微天下     
《南风窗》2013,(5):15-15
@政治观察员范利祥:每个人都不一定就是纯粹的好人或坏人,但起码,我们都能做到"不损人利己",这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别要求每个人如圣人或英雄一样,损己之益利他人,别将最高标准的道德用来宣传拯救当前面临的道德危机,不平常人的不平常行为很难成为普通人的正常行为,所以最终必定无法成为人人自愿遵守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20.
石破 《南风窗》2014,(9):9-9
<正>在战争年代,革命者可以"视死如归"。"归"到哪里呢?"归"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该"群体"为之奋斗的事业。小时候,我们最不想看到老师的评语就是"这孩子不太合群"。在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谁都不愿背上"脱离群众"的坏名声,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当然,客观来说,它是以一定程度的压抑和丧失个人尊严与自由为代价的。现在,在陌生人社会,我们成了一个一个的个体。邻里没有了,亲戚也少了,过去一个村或一个社区的人你全都认识,现在你只是跟临时"有用"(对你的谋利、晋升以及满足感情需求来说)的人快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