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如何实现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是犯罪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学者呼吁在我国设立对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但单一的经济补偿能否实现对被害人的有效救助值得怀疑.如果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视角来设计我国的被害人救助制度,则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救助目的,促使被害人重新复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作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期待。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包括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检信访案件信访人救助,举报人、证人、鉴定人救助等,其中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发展得比较成熟,是其他救助类型的参照。因此,本文仅以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为研究对象,梳理检察机关开展该项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提出立法建议,并对救助后追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思考,以期对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刑事司法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伴而生,过去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侧重于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而忽视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效果不佳,刑事被害人往往难以获得经济赔偿,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司法理念下,探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既是对和谐社会语境的回应,也是矫正司法公正实质失衡的需要。本文试图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原则及路径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具体追偿制度缺位等诸多问题。一般而言,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救助追偿制度仅指向加害方追偿。目前,刑事被害人救助追偿制度的建构具有立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具体应包括发现、追偿、处置、救济四种机制。为实现该制度的长效化,除追偿资金外,还可以探索将追缴的犯罪所得及收益、罚金和没收的财产、监管场所在押人员的劳动创收等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以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救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尽快出台《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条例》,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来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援救和帮助,使受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暴力性犯罪的不断攀升,使得因此而陷入生存危机的刑事被害人也越来越多,他(她)们已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不再是单个的某个人。对于这个群体利益的维护,日益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作为国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论题,通过对已有的有关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模式的优劣的比较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即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已有的做法正越来越凸显出不足,亟须引入新的思维,对原有的做法给予补充,以便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基于此,笔者认为从社会保障法的角度去解决可能是较之于其他路径更为现实和有效地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基本问题,以及对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意义和现实社会意义的阐述,提出了构筑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是当前其最迫切的需求,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以填补立法空白。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对保护人权、提升政府公信力、追求正义价值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功能,需要将该项工作尽快规范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0.
完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对加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以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为出发点改革我国刑事损害赔偿制度,实体规范上应当适用民事实体法的相关规定,同时在刑法中确立损害赔偿和量刑、缓刑、减刑、假释相结合的制度;程序规范方面,取消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可以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由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1.
刑事政策刑法化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刑事政策刑罚化能满足刑事政策的合法性、稳定性需要,并能弥补刑法相对滞后的不足.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从局部试点到全面试行,实现了刑事政策刑法化的成功实践.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适用主体有遗漏,矫正主体不明确,法律监督缺位等问题,应通过明确适用对象、执行机关赋予检察机关监督主体地位和专门立法等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中国被害人保护制度,应注意做到,对于被害人的保护应当体系化,全面、同时开展,而不是小修小补,应当借鉴英美尤其是日本和台湾的经验,制定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援助制度,同时,应当修改刑事诉讼法,增加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恢复性司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人的利益,降低犯罪人的再犯罪率.而在现有刑事诉讼模式下,被害人、犯罪人处于困窘状况的现实呼唤我国构建恢复性司法.构筑我国的恢复性司法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机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我国的司法救助并没有明确国家责任,难以担当起法律救济的重任。而刑事补偿制度明确了国家的责任,弥补了司法救助之不足,在与之相关的国家赔偿制度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其更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建构的必要性。其中,刑事补偿参与主体、补偿范围和标准、补偿程序和追偿程序的界定及设计是刑事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司法鉴定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在这一文件中,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应当出庭的情形。本文从国外实践情况入手,分析了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补偿问题在当前是一个热点问题。刑法人权保障机能指刑法规范具有的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个人自由的机能。将被害人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对于保障刑事被害人的权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参与人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确认了其当事人的地位,对于其诉讼权利的保护也有明确规定。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对比,浅析我国大陆地区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不立案程序中,法律规定的缺失加上理论研究的空白,使得被害人权益保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使被害人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公平正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刑事不立案程序:在刑事不立案复议、复核、立案监督程序中给予被害人法律援助权;赋予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对复议、复核、立案监督程序实行听证化改造。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闻监督与刑事司法的关系一直都不甚乐观,究其本源,乃二者规则不一,加之观念差异,很难达到统一.我国相关立法更是“凤毛麟角”,无法可依、无规则可循,造就了司法实践中二者冲突不断.应当从理论上探讨二者之差异,并在多年司法判例中寻找二者冲突之病因,在借鉴各国现有立法的基础上,解决我国新闻监督与刑事司法长期形成的二元分离状况,真正实现普遍的正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回避是一种重要的刑事诉讼制度,它对刑事案件的公正、公平审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国外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为基础,以比较法为视角,全面阐述了刑事回避的启动与决定;刑事回避的适用对象与适用原由;刑事回避的法律后果与救济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