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讨论已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出现了“新权威主义”与被称为“政治浪漫主义”的对峙。围绕新权威主义的讨论从内部的学术讨论会走向公开的报刊杂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注意。“新权威主义”,首先是青年副教授萧功秦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学术观点,提出来的。1988年夏末,他在北戴河召开的“首届知识分子问题讨论会”上指出,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在政治模式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晚清的“传统政体的政策创新时期”;第二阶段是民国前后以议会民主制为标志的“政治浪漫主义时期”;第三阶段是民国初年作为对中国议会民主制  相似文献   

2.
近期,围绕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模式的选择,理论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即:关于“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论争。这场论争直接关系到中国政治体制收革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政治的目标选择,令人瞩目。现根据资料整理如下。上海《文汇报》1989年1月17日刊登了萧功秦、朱伟关于“新权威主义”的对话录。  相似文献   

3.
世界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东剧变和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崛起和复兴;发达国家共产党稳住阵脚,积极进行新探索;发达国家社会党政治上走出困境,正进行理论和政策革新;发达国家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西方独立马克思主义者持续活跃;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在调整中前进。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世界各国政府在解决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以及中国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人们对国家(政府)又开始刮目相看,与此相应的是权威主义又有所抬头.对权威主义这一政治形态进行考量,可以进而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最初阶段所需要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政治多元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颇具诱惑力的新概念,也是目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国家,政治多元主义论指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权力在处于不断变化的冲实、竞争和合作模式中的各种集团之间得到广泛的分配。”政治多元主义的内在涵义,就是当代西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7)
新权威主义是当下我国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思潮,其根本主张在于通过政治强权来发展自由经济。大学生往往是社会思潮最直接的接受者和传播者,难免也会受到新权威主义的影响。新权威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特别是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必须认清新权威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又谨慎地看待其消极影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引领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应对新权威主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三十年代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除了各国内部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外,西方国家利用现存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向第三世界转嫁危机,则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较大的政治或经济危机,往往是西方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换位的节点在历史上,西方社会的每一次大的政治或经济危机,往往都是西方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换位的节点。如在1929至1933年的大萧条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传统自由主义思潮被国家干预主义思潮所取代。就经济学而言,也就是凯恩斯经济学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支配地位。又如在1973至1975年的滞胀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被新自由主义思潮所取代。就经济学来说,也就是新自由主义经  相似文献   

9.
如今,西方国家出现了选民政治分歧加大、右翼与极右翼政治力量崛起、政党体制稳定性下降的现象。这种西方政治的新现实,主要驱动力量是国内人口结构多样化的提高与族群宗教多元主义的崛起。人口族群宗教多样性的提高,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分歧的加深和潜在政治冲突的增加。实际上,族群宗教多元主义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政治上的不对称结构。这里的悖论在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秉承的自由原则与平等观念导致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但如果部分少数族群宗教群体和部分移民群体不能对西方国家形成政治认同,不能对现有宪法体制与政治秩序提供政治支持,就可能反过来削弱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为了有效应对族群宗教多元主义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在移民、边境、族群、宗教等内外政策上很可能会转向更加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政治转型是从传统的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曲折、复杂而且独特的中国政治发展似乎正在展示一条新的政治转型的不同路径,其基本内涵就是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改革,在坚持中求创新。从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倾向看,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并没有走东亚权威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也没有真正建立东亚式的权威主义统治模式。中国走的是一条优化政府治理与发展渐进民主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转型的成就与经验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将超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政治改革模式,开创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的新范式,并对世界其他众多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扬 《党政论坛》2014,(4):40-41
新殖民主义手段转基因种子主要垄断于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因此,将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是很自然的.印度反绿色革命先锋人物席娃博士就形容,转基因种子是经济强权对第三世界的“新殖民主义”手段之一.非洲也是反对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际敌对势力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有多种多样的手段。在思想方面,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竭力散布“共产主义已经失败”的谎言,主张意识形态西方化。企图用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为此,不惜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建立世界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它种种宣传舆论机构。利用这些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文化领域中,以达到其“在涣散人心的基础上,收买人心”的目的。在政治方面,西方国家和美国,想用多党制代替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他们在鼓吹所谓政治多元化、“政治民主化”、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等舆论的同时,采取公开和秘密的方式,播撒“自由的种子”,选择“民主斗士”,企图从内部栽培瓦解、颠覆社会主义的势力,他们不仅为其个人和团体提供资助,必  相似文献   

13.
论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自8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由经济发展引发的政治转型。并认为,这一时期东亚国家各国政治转型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力的扩散是在国家体制内部进行的,这与西方的政治多元化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东亚国家各国政府在介入经济的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社会力量都纳入“国家合作主义”的体制之中了,而西方的社会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的强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冯彩虹 《学理论》2014,(11):20-21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崛起的一个新的领域。其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野在于: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谁是决定性的,分析的对象是国家、个人还是阶级,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本质特征是什么。研究上述理论对于解决当今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实现全球和平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超 《学理论》2023,(6):34-38
在近代西方由神权政治转向世俗政治的过程中,启蒙思想家提出并完善了一种契约国家理论。柏克从惯习的角度对契约国家理论展开了批判,认为实际的国家形态是由不同世代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建立在一系列的传统惯习基础之上。在思考政治问题时必须给予惯习充分的尊重。黑格尔从伦理的角度对契约国家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真正的国家应该是承载着伦理精神的功能性实体,个人只有借助国家环节才能够安放现世的自由。伦理国家应该不断发展出国家理性。契约国家观表达着个体主义的进步主义立场,惯习国家观表达着社群主义的保守主义立场,伦理国家观则表达着社群主义的进步主义立场。三种国家观的分别,大体构成了现代政治思想谱系中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分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内在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即工具主义国家观和自主性国家观,然而,后一观点往往被许多学者所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沿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路对国家自主性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国家自主性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知识视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为分析当代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同时也为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冷战后遗症”效应,以及西方各国经济普遍衰退、回升缓慢,国内问题增多,从而引起西方发达国家在冷战后时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新综合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国内的“政治领导危机”.  相似文献   

19.
陈庭翰  吴定海 《理论导刊》2023,(12):109-114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态,具有外部的形体性和内在的体系性,其“新与旧”的标尺在于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西方既往文明形态的双重束缚下,发生了“由新转旧”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逆全球化取向、新垄断结构形成、民主政治极化、社会共识坍塌、文明观封闭等方面。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封建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赋予了中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这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了新政治形态、新生产形态、新生活形态和新合作形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展开。  相似文献   

20.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目录政治学研究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语境转换(陈文新)比法院院长更崇高的事业:追寻“法的精神”(邱国成)关于世纪前期中国第三世界战略的基本思考(刘飞涛)贿选频发与治理的制度分析(黄宝玖)民主化模式探微(柳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