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8年4月,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虽邻近农村,但一生行状甚少  相似文献   

2.
1978年四五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子女们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相似文献   

3.
孟红 《世纪风采》2006,(2):12-16
大寨,这个位于太行山一隅的农村,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当年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去探访,他们中有些是大家熟知的著名诗文家。  相似文献   

4.
割不断的大寨情结──记返乡后的郭凤莲谷峰当我踏上大寨村的土地之际,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谈起大寨近年来的变化,谈起大寨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众所周知,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好一段时间变化不大,然而自从郭凤莲返乡挂帅后,这里近3年来的发展超过前10年。这...  相似文献   

5.
大寨行     
远离城市的喧哗,走出烦人的嘈杂,踏着昔日的脚印,拉开岁月的门闸;向记忆里走去,从现实中出发,用童心来回味,让理智来观察。不必找任何向导,一条大路直达虎头山下,找老农自由交谈,由心灵随意对话。在村口留张影吧,浓缩时空带回朝霞;在“乐人树”下留张影吧,巨大的树冠会诉说往日的苦乐年华。窑洞依旧,梯田依旧,但田里没有了昔日激昂的高音喇叭,街头增添了许多做生意的农家;各办各的事,各干各的活,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融洽。看一看今日大寨的新貌吧,求真务实给了她更多的潇洒:“大寨牌”衬衣商场里挂,小煤矿的乌金响哗哗;…  相似文献   

6.
大寨之路     
熏大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64年2月10日,一篇《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大寨成为农业先进的代名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和学大寨运动又成为推行“左”倾路线的典型。轰轰烈烈的运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建设大寨县成了最时髦的口号。 198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对大寨和昔阳县“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那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寨之路@羊夏  相似文献   

7.
今日大寨     
2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人们在经过漫长的冬眠之后,终于迎来了启迪智慧的曙光。20年后,改革的成果如何?当年那面农业战线上的大旗———大寨现在怎样?恐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想知道。为此,我们走进大寨,重上虎头山。回眸当年1964...  相似文献   

8.
大寨的火炬     
《求是》2008,(22):64-64
  相似文献   

9.
走近大寨     
我是带着探秘的心情走近大寨的。大寨人曾大战虎头山、狼窝掌,在乱石堆积的荒坡上开拓出稳产高产梯田,成为60、70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那么,今天的大寨究竟怎么样呢?走近大寨,远远地望得见村委会楼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大寨。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大寨人创业的座右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先沿着石阶登上了虎头山,但见崇山峻岭上松柏苍郁,景色宜人。这里既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敬爱的周总理生前3次来大寨住过的窑洞,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0.
今日大寨     
丁若亭  原碧霞 《党建》2004,(5):42-43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以后,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40年后的大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一到村口,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站在村口新盖起来的大寨宾馆楼上,村子里一排排结实的砖石窑洞映入眼帘。与从前不同的是,窑洞门口都挂上了“窑洞饭店”、“旅游纪念品”的牌子,这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出现的新气象。1…  相似文献   

11.
大寨之路     
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周恩来(-)大寨生产大队在层峦叠峰的太行山中,斜坐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山坡*。这里穷山恶水土地薄,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就在这贫瘠的山梁上,大寨人在党的领导下,在集体经济的广阔的天地中,赶着黄牛、担着箩头、挥着极头.勤俭创业,奋发图强,开辟了一条发展生产的道路。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到现在,大寨人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厂十~年。旧社会,大寨八百零二亩地,四千六百多块.块…  相似文献   

12.
大寨寻旧     
大寨的虎头山上埋葬着三位名人: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陈永贵,一位是孙谦。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葬在大寨理所当然,而两位文学家为什么也把人生的归宿选在大寨呢?郭沫若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家乡,一份撒在大海,一份埋在虎头山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灾害,在艰难困苦中,大寨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我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的精神不但激励着亿万农民,也深深地感动着郭沫若。他曾充满深情地说:“生前我几次去大寨,看到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3.
温晋生 《世纪桥》2002,(6):32-35
大寨,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是那样的响亮,那样的特殊。这个有着一片贫瘠土地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曾经以其生产和“革命”的显赫成就,经传全国,声蜚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全国大约有700多万人参观过大寨,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世界上134个国家的近3万名贵宾都曾采这里探寻过中国农业发展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11,(10):37-40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1991年底,郭凤莲低调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经商办企业,使大寨由贫困村变为亿元村。后来,郭凤莲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十大女杰”,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15.
郭宁虎 《先锋队》2012,(16):12-14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出生的青年人,已经对曾经轰动整个中国的农业战线先进典型——大寨很陌生。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我们有必要对大寨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现实意义进行研究,继承它的光荣传统,使大寨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大寨走访宋立英赵太生提起大寨,不少人都会想到老英雄贾进才和老劳模宋立英。他俩是一对老夫妻,也是建设大寨的有功之臣。最近,我有机会去大寨,访问了宋立英一家。如今的宋立英已是64岁,但身体硬朗。老伴贾进才,84岁,相比之下身体就差点,耳朵有点背,走路拄一...  相似文献   

17.
吴仁宝大寨行杨静波,崔富春1994年6月10日,昔阳县大寨村。-批尊贵的客人来到了这里。他们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当家人,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劳动模范、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率领的华西赴晋经济考察团一行。老书记"送礼"大寨旅行社的会客室里,当年的铁姑娘、如今...  相似文献   

18.
冬天在虎头山似驻足已久,当我们来到这里时,积雪覆盖着四野,上山的路很滑。 在山上、我们看见宋立英拉着申纪兰的手,一步步向陈永贵的墓碑走去。她们对话的声音很低,但从她们相依相偎、相搀相扶的背影可以看出,两位老姐妹的关系非常亲密。这是一幅颇有意味的生活画面。 大寨和西沟,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两个先进典型。它们都处在太行山麓的山西境内,都是翻身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的典型。50年代初,平顺县西沟村就闻名遐迩了,50年代末,昔阳县大寨村开始引人注目。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  相似文献   

19.
陈永贵和大寨的沉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大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个普通农民的率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凯歌,陈永贵和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在后来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大寨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带有政治运动色彩和“左”的成分,而陈永贵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山西省委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初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