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家政女工的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考察了乡城迁移女性的母职认知与实践。文章指出乡城迁移家政女工的母职认知具有双重面向——经济供养与生活照料。经济供养构成了她们母职的重要部分,而生活照料依然是具有道德和情感压力的母职内容。这种母职认知的双重性,挑战了以抚育为第一要义的母职界定,开启了在二者之间进行权宜性转换的可能。在具体实践中,乡城迁移家政女工采取各种策略进行应对,不仅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远程照料",而且通过"阶段性迁移"来弥合母职双重面向之间的张力。本研究凸显了母职作为意识形态和作为实践之间的差异,并为探究中下层女性母职协商的复杂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母职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对当前流行育儿杂志《父母必读》2012年全年12期中相关文本的分析,文章从科学的母职、消费的母职及工作与家庭关系中的母亲角色三个方面描绘了杂志中的母职图像。结果表明,杂志再现了一种理想的母亲形象,她们遵循育儿专家的指导、花费高昂、以家庭和孩子为重;专业化、消费市场和父权制共同建构了当前的母职观念;理想的母亲形象满足了国家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消费以及公私领域性别分工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此种母职再现,流行育儿杂志协助维持了女性、国家与市场之间动力关系中的各种社会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深度访谈材料,分析城市中产阶层女性的理想母职叙事,指出城市中产阶层母亲的理想生活状态与家庭、社会的母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中产阶层女性渴望达到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但同时其母职认同与实践为母职规范话语所形塑。在自我诉求、家庭需求、母职意识形态的交织影响下,尽管受访女性对"完美母亲"的母职话语抱持警觉态度,但其对于自身母职实践的评价却呈现出一种内化的自我监控意识。本研究认为,中产阶层女性的母职意识形态呈现出"知识与情感密集"的特征。同时,作者指出,母职研究也应关注女性的自主性与母职规范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三孩生育政策公布以来,已有政策和研究仍然大多聚焦于如何激励生育行为,少有研究关注如何在社区生活层面提升女性的产育体验和主体价值的重要性。本研究将孕产期、育儿早期和后育儿期三个阶段的产育期妇女视为既相互区别又前后关联的整体,通过开展兼具系统化、针对性和成长型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产育期妇女链接社区层面上的社会纽带和外部资源,助力她们在母职实践过程中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行动能力的成长,并在相互陪伴和支持下成为社会参与和社区建设的主体。该研究亦可被视为通过社区层面的相互支持和母职赋权,来抵抗个体化时代下孤立且焦虑的制度性母职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性别和发展视角,通过对25位青年创业女性工作-家庭关系的深度访谈发现,在育儿照料与职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下,弹性工作虽被创业女性视为平衡两者的重要策略,但其发挥的作用并非铁板一块。在取得平衡的女性中,她们积极推动家内与家外在育儿照料上的分担与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内外协作参与机制。一方面,她们通过祖职、父职和母职发挥家庭育儿合力,形成私人领域的育儿协作;另一方面,借助灵活与自主工作条件实现公私领域的融合。但同时,当女性的社会再生产职责无法获得社会和家庭在公私领域的协同分担时,弹性工作因其在时空界限上的模糊,反而加剧公私领域责任的互相渗透与外溢,造成工作-家庭的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对进城务工女性的母职实践深具冲击力,使其具有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为了探究这一母职实践的特质,本文运用"视家为社会田野"的叙事研究方法,以女性打工生涯及其生、养、育的母职实践历程为叙说轴线。首先,从"做工人""做妻子""做家长"三种角色勾勒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实践的样貌。其次,从行动与结构转化的角度,讨论了进城务工女性母职中的"打工之苦""婚姻之韧""教养之难"。最后,基于"进城务工女性身心复元项目"的实践经验,以"家为社会田野"进行理论梳理与提炼,并在此框架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探究进城务工女性母职经验流转与生命转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和"影子教育"的升温,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投入,甚至开始替代学校成为组织孩子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轴心。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作为教育竞争加剧以及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一种适应性变迁,城市家庭中的母职实践突破了私领域内照料子女的传统内涵,母亲教育方面的职责陡增并呈现出一种"经纪人化"的新特征,以"教育经纪人"式的职业化标准来追求子女在教育市场中的经营业绩,发挥着维护信息网络、了解教育市场产品与目标学校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路线、规划影子教育学习时间、亲身整合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功能,以帮助子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母亲们对母职的经纪人化趋势与个人职业角色冲突的处理态度也因家庭结构、工作压力和自身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母职的经纪人化趋势体现出现代性、条件性、本土性和多面性等四个特征。文章最后对母职"教育经纪人"化趋势形成对于母亲群体的规范力量和可能的现实后果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大都市中出现了一个数量越来越多的女性群体——全职妈妈,然而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全职妈妈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专家指出,全职妈妈最多当三年,时间长了对自己和孩子甚至家庭都不利,可是,这些妈妈们重返职场谈何容易,她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愿为了事业牺牲家庭生活,于是,不少全职妈妈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新的选择——创业。  相似文献   

9.
家庭与事业双赢,是多少女性的梦想,而在当今生活现实下,很多人此梦难圆。不过,也有人是幸运的——陈芳和刘薇,两位普通的妈妈,因从事“葆婴”的事业,而让她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用她们自己的话说是:她们成了“有健康、有家庭、有朋友、有事业、有财富”的“五有”女人。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以往关注育儿实践的母职研究和关注全球化的育儿知识传播研究,本文通过“本土市场化”这一框架来分析不同阶层的母亲在与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的互动中所形成的不同主体,以及她们在本土情境中对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的吸纳和运用情况。本文发现,不同阶层的女性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和“兴起的育儿市场”所构成的本土社会经济环境中,从自身不同的经验出发,对来自西方的蒙台梭利育儿知识进行部分吸纳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主体:城市中产女性形成矛盾和焦虑的“蒙氏妈妈”主体,农村务工女性则形成“不专业”的“蒙氏育婴师”主体。前者通过社群支持和“选择性吸纳”蒙氏育儿知识来缓解自己的矛盾和焦虑,而后者则通过“工具性使用”蒙氏育儿知识来完成工作和促进家庭发展。二者的回应策略也成为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西方育儿知识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职场妈妈而言,事业与家庭都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现代的女性往往希望二者兼得。但人们注意到,在职场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甚至女人自己对好妈妈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她们既要负担家庭的一部分收入,又要为子女的成长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心血,在事业和家庭的关系间,她们还在不停地权衡着、探索着。如今"70后""80后"已经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且看"70后""80后"职场妈妈们的不同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在"育儿难""育儿贵"的诉求下,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主要是围绕托育、教育、医疗、税收等方面展开,力图回应青年父母"想生却不敢生"的问题。女性作为生育的主要承担者,她们中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抚育支持较多、工作对生育较为友好的"该生"妈妈却连二孩都不愿生。为探究影响她们生育决策的因素,本文对重庆市10位"该生"妈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这批妈妈对职场发展、孩子陪伴、亲密关系、个人生活四方面均存在较高期待,而在母职功能教育化、配偶育儿缺位、夫妻关系淡漠、孕育身体体验不佳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认为生育之路更像一个人的旅程,充满风险与孤独。本文认为这批女性的生育决策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交织的"马赛克模式",在个体化的背景下,唯有尊重她们的主体性,创造出深度情感联结和支持才能使"该生"妈妈的二孩生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政策理论将女性就业与儿童照顾的两难困境视为新的社会风险。文章也从该视角考察中国情境下"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并将成功兼顾工作与育儿双重责任的女性称为"超级妈妈"。通过对广州家庭育儿实践的访谈发现,"超级妈妈"现象首先基于妈妈们对女性价值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的理解;同时,她们运用空间规划、网络构建和时间分配三种策略,积极组织家庭资源应对新风险。本文认为,超级妈妈的巨大付出和家庭支援的微观机制,有效填补了儿童照顾的社会福利赤字。但是,"超级妈妈"现象存在可持续性问题,且因条件差异产生不平等。因此,国家要承认女性及其家庭照顾儿童的社会价值,同时为女性及儿童增加社会照顾资源,抵御社会变迁带来的新风险。  相似文献   

14.
杨刚  李石 《青年探索》2022,(4):64-76
职场妈妈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女性群体,在拼搏于职场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依然容易受到歧视与不公正待遇,回到家庭中又要继续承担照料家庭的大多数无酬劳动,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选择工作与家庭劳动的自由。本研究以平等自由为内在价值基础的能力理论作为研究进路重新审视和反思职场妈妈的生存境况,认为她们没有真正脱离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及制度的约束,生活被限定在家庭与工作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受限,甚至没有被当作独立的社会成员而被有尊严地平等对待,这是一种“能力缺失”的状态,是文明社会中存在的“明显的非正义”。由于女性主观上的适应性偏好、传统观念的束缚、“丧偶式育儿”、生育制度的效率损失等多因素的相互叠加影响,又进一步固化了职场妈妈的能力缺失。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家庭支持、组织博弈、赋权增能以及制度的形塑等方面构建改善职场妈妈能力缺失状况的路径,提升职场妈妈的可行能力,扩展其实质性的自由和选择机会,从而促进女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图片库     
《中国妇运》2006,(1):28-28
锡山区妇联围绕“如何在创新中做好女性创业工作”展开大讨论,经过热烈的探讨和慎重的研究,决定推出四条新措施,着重从“帮助”和“服务”上下工夫,力促女性创业:一是从思想上帮,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二是从技能上帮,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学习一技之长;三是从项目上帮,通过开展与女致富带头人等创业女性“手拉手”互助等活动,推荐一批适合女性创业的好项目;四是从资金上帮,通过协调联系,为那些想创业、敢创业、有创业项目但缺乏资金的女性,提供减(免)息小额贷款服务,为她们圆创业梦。同时要为女企业家协会、女致富带头人协会、外来创业女性之家等组织的创业女性,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参观等活动,不断提高她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进一步融通古今中外,推陈出新。“列女”与“贤媛”是中国妇女史书写的两大分支,也是中国妇女思想史上的两种传统。前者载于正史,表现儒家女性道德;后者多集中于知识女性,她们富于智慧,其文学写作与生活实践往往体现自主意识与平等精神,但常为正史遮蔽。“贤媛”传统在清末维新运动中以女学实践得到彰显,而在民国时期以一批留学归来的新知识妇女及其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涯得到体现。她们看重家庭责任,推崇人格独立,对于妇女的社会责任有独特看法。《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本期推出美国莱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钱南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2018年10月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高端论坛“京师论坛”就中国妇女思想传统在晚清以来的演变所做的主题对谈。对谈文稿未曾正式发表,其观点和论述颇富新意,兹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女性自立创业理念与机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挑战传统:妇女自主创业面面观》(以下简称《挑战传统》)一文指出当今中国社会已崛起一个女性创业者群体。女性自立创业增加速度如此之快,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女性自立创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股新潮流。女性创业的增加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正如《挑战传统》一文所说,妇女就业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越来越多的妇女闯入了昔日男子的传统就业领域,挑选了对她们曾是禁区的择业方式,即自办企业。从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妇女自营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母亲节前夕,收获一批警察妈妈的心声。警妈们得到一个表述自己母亲身份的机会,无一例外地,对家庭、对孩子,经年的困惑、愧疚、狼狈与疲惫,似乎等来一处“泄洪口”,喷薄欲出。作为女警,她们做母亲的经历里,夹杂了更为复杂或者难言的情愫。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是造物送给她们做女人的礼物:此生为人母。她们对生命终究都充满感恩与礼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2000—2010年国外主要管理、创业管理和女性研究期刊上发表的女性创业研究成果,按照创业绩效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创业动机与意愿、创业特质、创业与家庭平衡以及创业融资五个主题进行梳理,总结国外女性创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将女性创业研究进展与艾尔年回顾的1982—2000年女性创业研究综述进行对比,指出国外女性创业研究近10年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及未来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0.
日前有关部门进行的一项专门调查表明,21世纪的女性,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都充满了自信、勇气和挑战,她们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有新型的价值观念、家庭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归纳起来,时尚女性几乎都有以下10大共同特征:经济独立新世纪的女性普遍会有自己的事业,即使嫁得“有钱郎”,也决不会放弃工作。她们言语犀利,拥有一份不菲的薪水;她们思维与行动敏捷,努力在事业和爱情中间求取平衡;她们独立自主,自尊自立,认为爱上谁就等于找到了长期饭票简直就是敲诈勒索,“傍大款”将遭到唾弃。她们有较强的理财能力,懂得怎样用钱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