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2.
刘文君 《探索与争鸣》2023,(11):97-102+194
“慢速审美”是一种与加速社会对应的“减速”审美方式,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叛。杨向荣、雷云茜将其视为对加速文化的回应与反思,张谡在商榷文章中肯定其对加速的批判的同时,提出技术弊端不能完全依靠思维术来解决,且慢速审美的实践是从属于西方世界的地方性话语体系。在此需要商榷的有两点:一方面,慢速审美不过是人抵抗异化的温和路线,不足以让人们走向诗意的栖居;另一方面,审美资本对大众审美趣味进行塑造,并借助消费主义损害人们对审美的真实追求,慢速审美已是资本的傀儡。戳破慢速审美的幻象,思考社会变革,也许才能摆脱速度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为不少学者所关注。学界对“民间法”的定义争议较大,但就国家法而言,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家法印为国家制定的法律的说法。文章以此为基础,追溯我国国家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当今中国国家法所选择的法律创新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现实生活与人审美感知指向多元而多端,但中国古代文学怀古主题却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较为恒定的表现形式。有的学者认为,“怀古”是就其在诗中地位而言,在“咏怀”和“咏史”之间,“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历史事实或历...  相似文献   

5.
现代技术与“诗意地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在追逐该理想的过程中,人类经常困惑于现代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入使人类远离“诗意地栖居”。“诗意栖居”的实现需要人类走出对象性思维,有节制地利用现代技术,把审美维度纳入到人类的建造活动中,即不要对自然促逼太紧,而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6.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就挑战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在WTO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中,对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就是“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虽然直接针对的只是与贸易有关的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但它的影响远不止如此。它对我国政府的影响,将通过“影响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一影响我国政府具体政治行为一影响我国政体的权力结构”这样一个链条逐渐深入,环环相扣,最终影响我国的整个政治权力体系,改变我国的政治权力格局,而且,它的这种作用同我国预先设定的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对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而言,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就挑战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在WTO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中,对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就是“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虽然直接针对的只是与贸易有关的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但它的影响远不止如此。它对我国政府的影响,将通过“影响政府具体行政行为—影响我国政府具体政治行为—影响我国政体的权力结构”这样一个链条逐渐深入,环环相扣,最终影响我国的整个政治权力体系,改变我国的政治权力格局,而且,它的这种作用同我国预先设定的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对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而言,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9.
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妥协常当作贬义词,常与“懦弱”、“屈服”甚至与“背叛”、“投降”等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妥协并非是或者并非只是消极的。正如美国学者多比尔曾经指出,没有人喜欢妥协,但每个人都在妥协,妥协遍及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妥协其实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政治妥协也必然有其存在的理性与道德基础。一在远离公共生活的纯粹私人领域,个人也许无需妥协,然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先哲早已指出,人只能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人的理性行为在许…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发展奇迹。这一现象超越了西方政党理论的解释范畴,引发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深入思考。以百年大党的奋斗之路为基本坐标,海外学者从执政理念、战略规划、治理效能、时代格局以及鲜明品格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进行了细致解读。虽然这些解读不足以全面描绘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成就,但这种“他者视角”下的学术探讨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互补,对深化新时代执政党建设、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卢絮 《理论月刊》2013,(2):84-87
许多文艺学界的学者认为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诗学缺乏对文学的审美关照,是"非诗学的"、"非诗意的"文学"外部研究"。而中国文化诗学声称要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和诗意批评,提倡文学的"内外结合"研究。似乎"是否审美"以及"如何审美"已成为中西文化诗学的重要差别。那么,有必要通过回顾中西文化诗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梳理和辨析两者对于文学中的审美问题,如文本审美、文化审美、审美与现实等观点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12.
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文艺作品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符号学的角度看,“艺术作品乃是‘可以感觉的生活’投在空间、时间和富有诗意的结构上面的投影。”这里所说的“可以感觉的生活”,实际上指广义的艺术信息,而负载这一信息的,则是作品的空间、时间及其富有诗意的情节和形象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结构,这一结构便是文艺作品的符号系统。艺术空间则是组成整个艺术符号系统的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2010,(8):9-9
两岸政治关系就其基本面而言,应包含政治定位、政治对抗、政治合作、政治互信四个方面,而政治对话与谈判则属于建构政治互信的环节之一,也可能是政治合作具体运行方式的一种,故不列入“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朱庆华 《理论月刊》2004,1(9):130-13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是“典妻”题材小说的双璧,但二者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前者走的是启蒙文学之路,是对腐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严竣审视与尖锐批判,后者走的却是革命文学之路,是对女权主义的形象言说。  相似文献   

15.
向丽 《思想战线》2021,47(6):151
“审美资本”和“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该问题阈源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空间隐喻的再讨论,亦即,审美和艺术不只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出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藉此,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既是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作用和意义的显现,同时也是基于审美资本的特殊性,对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的批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康德把判断看成一种理智的天赋,审美判断作为一种鉴赏力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为了沟通思考与行动,阿伦特却对审美判断作了“政治的”解读。她认为判断是一种“扩展的精神”。凭着“想象力”我们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思考。“共通感”保证了我们的判断能够普遍有效并且隐含了政治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安全学     
国家安全是一个大问题,是原有的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完全包容的大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术语的含义和关系问题上还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人们对研究有关问题的学科称作“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也还无法达成一致,但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都容纳不下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都没有也不可能把整体性的“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外刊     
《小康》2009,(6):17-17
孔子党 用“民主”与“专制”的对决来包装中国政治辩论,可能会排挤其他吸引中国政治改革者的可能性。自由派是否应该担心?在一个重要层面上说,不必。儒家学者(当中有很多是党员)青睐更加开放的思想氛围,在那样的氛围下,可以辩论及批评新的政治及教育改革理念。他们指出中国知识最多产的时代是战国时代,当时像孟子等学者可以公开批评统治者的不道德行为,并提出政治选项。对于儒家学者而言,任何持久和稳定的政治改革必须植根于中国自身的传统。目前有数以千计的教育实验推广诸如和谐和同情等儒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正>心态秩序的确是当下的重要议题。从政治层面而言,民心或人心始终是执政者的重大关切。就学理层面而言,费孝通强调社会学不仅要关注“生态”,也要关注“心态”,并提出了与“生态格局”相对应的“心态秩序”这一重要概念,这无疑是社会学学人需要不断为之努力的重大且迫切的现实课题。就社会学的视角而言,笔者的理解是,心态秩序要处理的是“分”与“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文忠 《求索》2011,(11):203-205
新闻、历史是实用文类,文学则是审美文类,新闻、历史在真、善、美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因而其内容也就不可能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性。证明了这一道理,同证明了新闻、历史在其它方面不可能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性一样,都有助于驳倒“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等学术观点,从而有力地起到维护新闻、历史与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所属学科的科学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