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乌卡时代”,面临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挑战。其中全球气候异常现象显著增加,带来高温、干旱、暴雨和飓风等极端天气,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性后果,各地城市除了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以防御极端天气造成的问题,就是积极构建日益精密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政府自上而下地建构起来的系统工程,包含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律基础以及资源保障等,具有正式性、科层化和系统化等特点。但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灵活安排,比如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2.
赵狄娜 《小康》2023,(30):68-70
<正>眼下,提升供水、能源、交通、物流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水平,强化极端情景下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打造一个安全、韧性、宜居的家园,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包容、可持续并惠及所有人,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暴雨、强风、高温等带来洪涝、干旱等一系列灾害,对城市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比如2021年的郑州特大暴雨曾对电力系统、通信基站等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3.
<正>做好灾害风险管理是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必然要求。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洪涝事件多发频发并且具有不确定性,对局部暴雨洪涝灾害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的暴雨洪涝灾害中,城市成为严重的受害者。6月份.南方9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广州、深圳、东莞等大中城市严重积水、下水道管涌,交通一度中断;进入8月份。上海、济南、昆明等城市又陆续遭遇暴雨袭击,造成这些城市市区大面积积水.城市主干道交通堵塞现象严重。当然,这些城市遭遇的暴雨是比较罕见的,但是在暴雨面前,城市动不动就沦为泽国,道路动不动就瘫痪,地下室、商场乃至其他一切地势低矮的各类建筑常常被迅速淹没……为什么这些城市这么经不起暴雨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王蕾 《中国民政》2011,(7):50-50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历来多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气候变暖带来的暴雨异常,以往一些防洪任务相对不重的城市也频繁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本文试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防范应对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聚焦     
正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帮助江西做好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救灾工作7月8日8时40分,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江西省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近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据江西省民政厅报告:截至7月7日18时统计,  相似文献   

7.
汪广丰 《群众》2022,(15):56-5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内涝防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必须在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把牢关口,系统建设并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内涝治理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水资源供给呈现时空分布不均匀并与需求不匹配的特点,同时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也普遍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的频度和强度在局部地区有不断增大的风险,致使城市洪涝灾害加剧。加大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成为综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选项,也成为减轻城市内涝和控制水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城市雨洪和自然灾害的资源化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其在城市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修建“应急避难所”体现生命至上今年夏季,北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继7月10日,2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暴雨袭击京城后,8月27日,55年来最暴烈的“尘卷风”又造成了朝阳区某工地屋倒人伤的灾祸,而短时局地大暴雨也在今夏屡屡侵袭京城。气象专家介绍,今夏频频发生的局地极端天气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城市建设中,应把应对极端天气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极端天气虽然是由冷空气强弱、对流等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据专家介绍,今夏局地暴雨和大风的发生与城市建设有一定联系。今年几次…  相似文献   

10.
<正>7月15日10时3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吉林省近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7月13日以来,吉林省出现罕见暴雨天气,吉林市永吉县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刘国中、副省长隋忠诚等省领导先后赶赴灾区一  相似文献   

11.
<正>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处理好人地关系、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威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叠加影响,人类社会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时代。其中,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包括特大暴雨、特大飓风、极端高温、极寒天气等,近年来呈现全球性频发、高发、强度增加的趋势,给人类社会尤其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威胁越来越大,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气候适应性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吉林政报》2013,(13):18-20
国办发[2013]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的这个夏天,暴雨肆虐,随之而来是洪水、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一步步挑战着我们的承受极限。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强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近年来,国内各地频频出现城中"看海"景象,长沙、武汉、杭州等许多大中型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逐步将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推上公共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肖湘 《中国减灾》2012,(8):12-15
2012年的这个夏天,暴雨肆虐,随之而来是洪水、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一步步挑战着我们的承受极限。1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强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近年来,国内各地频频出现城中“看海”景象,长沙、武汉、杭州等许多大中型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逐步将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推上公共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07,(8):F0002-F0002
2007年7月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安徽、河南、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6省(市)相继发生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特别是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夏天多场台风来袭,福州暴雨频次明显增加。多场短时间的强暴雨造成水漫金山,许多楼盘升级为"海景房",部分区域交通停摆,出行受阻,水电中断,市民生活、城市运转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座城市出现暴雨后看海现象,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改变了原有的蓄水排水模式。二是基础设施滞后,城市道路、防洪排涝、公共空间、应急救援、社会保障等达不到相应的应急要求。三是防灾减灾备灾规划、暴雨应急预案不完善,对突发暴雨应对缺乏周密安排。四是灾害应急管理较粗放。  相似文献   

17.
正凭借组织灵活、贴近基层、反应迅速的优势,社会应急力量配合常备应急力量开展抢险救援,是防汛救灾工作中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据统计,截至6月27日,全国累计120余支社会应急力量、3500余名救援队员以及大量城乡社区应急志愿者,参与了广西、湖南、重庆等地暴雨洪涝灾害抢险救援和台风防御工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8月9—11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江西省民政厅、赣州市民政局在赣州市举办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培训班。此次培训是"中国灾害管理和协调支持项目""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研究"的子项目。培训期间,来自国家、省、市有关专家通过现场授课方式,对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减灾救灾标准、灾害应急预案、灾害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19.
聚焦     
<正>江西:发生暴雨洪涝灾害6月20日以来,江西省发生多次大暴雨强降水过程。25日9时3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江西省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等地近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紧急启动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调拨1万张折叠床和1万床棉被,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和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6月25—27日,工作组先后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上饶市婺源县、景德镇市浮梁县及昌江区,实地查看灾情,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了解受灾群众住房损毁和基本生活救助情况,协助解决地方救  相似文献   

20.
崔鹏飞 《中国减灾》2012,(15):34-35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从加快制度创制、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救灾工作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各级救灾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救灾保民生中的主力军作用,有效应对了诸如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暴雨洪涝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