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诣 《中国青年研究》2023,(1):87-95+120
以双方互动关系的想象为核心的CP社群,从“圈地自萌”的边缘群体到“破圈而出”成为资本的新宠儿,再到当下“万事皆CP”的泛CP时代,呈现出网络社群内生、他构和分化的三重逻辑。本研究对8个不同类型的CP社群展开了为期多年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并辅助12位CP粉的访谈发现:CP粉通过情感同构和情感意义的生产形成群体共情,建构起情感异托邦;并在外部社群、资本和CP正主等“他者”力量的助催下,实现社群的破圈、出圈和固圈;最后,CP社群与现实碰撞融合后呈现出解构、暂时维持、循环再生的多元态势。CP社群在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创造积极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过度资本化、审美趋同和逃避现实的危机,亟须正确引导,创建良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2020年,网络民粹主义加速蔓延,出现了公共讨论极端扁平化、“饭圈”文化乱象丛生、反智抬头走向狂欢等新动态,呈现出二元对立思维挤压理性讨论空间、低龄化发展趋势显著、反精英话语撕裂共识等特征,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革新的不断深入,网络自媒体唯流量化资本运作、“泛娱乐化”倾向有所加剧,“流量明星”文化现象应运而生。这一现象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显著的风险挑战:劣质流量明星违背主流价值,造成网络受众价值迷失;资本裹挟流量明星掀起唯流量论,滋长网络错误导向;流量明星诱发网络“饭圈”乱象,形成不良网络圈层文化。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价值引领、资本监管、主体责任三个维度积极探寻有效化解风险的路径,加强主流价值引导,培育优质流量明星;规范娱乐资本管理,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主体道德自律,营造和谐网络饭圈。  相似文献   

4.
“后真相”境遇下的网络空间建构出情理裹挟传播、娱乐化传播、圈层式传播等新型情感传播形态,在传播中嵌入情感化的认知取向、话语体系和行为模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启了情感转向,网络情感借机入侵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原有的真理基础、权威话语、价值共识面临传播生态变革的风险。对此,应着力于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情理基础,增强主流媒体情感传播的竞合能力,促进网络圈层异化政治情感的正向转化。  相似文献   

5.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依托百花齐放的影视文艺作品和自由的社交媒体,以爱慕人物恋爱关系为中心的CP文化逐渐走上舞台,影视剧“嗑CP”现象更是突出。影视剧受众“嗑CP”的心理动机是出于对拟态亲密关系的渴望,包括对情感、身份以及关系的情感需求;其行为本质上是想象性的互动仪式,包括圈地自萌式的搭建粉丝空间,通过二次创作完成衍生想象,以及观剧行为中的仪式互动;另外,CP文化背后也有“塌房”和粉丝混战的隐忧,对此,应开展主流文化舆论实践、文化产品再生产的引导及规范符号生产等改善措施,进行正向价值传递,建设绿色和谐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7.
匡文波 《人民论坛》2020,(12):151-153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群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代表着当代青年的社会文化。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封闭排他性、对抗性等特点。通过借助媒介技术完成个性化群体区分,圈群文化利用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网络空间内重构延伸着现实社会关系,并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从而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消费文化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网络消费行为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是当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为优化我国网络消费文化建设,需要注重改善网络消费环境,推动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管理创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加强网络内容监管,推进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品质提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网络消费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青少年亚文化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与主流文化的揶揄抵抗中积蓄力量,试图与青年人建立认同,达成共识。解构网络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我们发现,在网络平台的促进下,青少年亚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存在断裂,试图在逃避中反抗主流文化,呈现虚拟中的真实。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正义取向的文化认同和话语权力的反哺教育是网络青少年亚文化在对抗主流文化的同时与主流文化共存的中国式关照。  相似文献   

10.
游戏主义的滋生与网络游戏的流行有关.新自由主义在网络文化的喧嚣中被放大.技术主义源自于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全球主义借助全球网络化而泛滥.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这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网络文化渐渐汇聚成流,表达情绪、传播观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网络意识,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分进舍围.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根本的是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冲突中的自卫能力,这就要求它集中网络智慧,转向网络话语,关注网络心理,改进网络创作方式、包装方式和扩散方式,强化自身的渗透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中坚 《群众》2013,(4):61-62
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嘹亮号角。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精品力作提升工作质态,发挥文化引领功能,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近些年来,如东坚持以传播优秀文化壮大主流舆论,推出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为载体的优秀产品,尤其是体现时代主旋律的地方文艺精品,打造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正在重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处关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脱域”特质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造网络信息思想“陷阱”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雕琢“文化景观”恶意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出多重态势:在战略部署上,以资本霸权为主导推行“和平演变”“网络自由”和“文化白蚁”战略,进行全局性入侵和战略性渗透;在渗透内容上,以话语强权为利器实施妖魔化编排;在渗透形式上,以技术优势为支撑进行隐形宣传;在渗透对象选择上,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通过培植意见领袖与豢养普通群众进行多元化围猎。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的不同方式和多重态势,我们应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方面探求反渗透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构建了一类以空间使用和空间生产为目标的社区自组织。本研究对“706青年空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新型青年自组织。研究发现,首先,以706为代表的新型青年自组织以去中心化运营形式为基础,以组织共识为纽带,以内容服务和社交服务为核心,吸引了城市中的青年创意阶层进行文化创意消费。其次,706通过移动主体的行动者网络,再造了一种“有人心却无固定组织”的流动公共空间。此外,706还融合了线下社区和线上社群、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以再现、模拟的方式将媒介公共空间化。借由上述空间形式,706促进了空间关系的再生产,从而反作用于青年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圈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摆脱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大的圈子是很多人的希望。因为圈子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好.更有价值。现实中如此.网络间也是如此。中国从古到今,圈子一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现象,中国人特别愿意做圈子。圈子文化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种组织基础。如今,这个圈子做到了网络上。志同为圈以志同为圈,与职业、年龄等一概无关。只要志趣相投,观念一致,便可成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社会初步形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不再是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网络空间内的文化,而是在网络时代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社会精神财富的总和。为了应对网络文化的时代性、矛盾认同性和双重效应性等特征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尝试从尊重社会阶层的核心文化,强化社会阶层的亚文化,淡化社会阶层的冲突文化,培育社会阶层的重叠文化四个层面,论证网络文化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凡是关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动向的同志,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包括美术在内的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有些人一方面大力鼓吹要搞“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又极力主张要“消解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要“消解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文艺要远离生活”。“文艺要与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离婚”,实际上主张要去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结婚。而且上述这些时髦理论只要查一查其出处,就会发现,大都批发自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御用理论家为针对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而制造的,旨在进行思想颠覆和文化侵…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群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代表着当代青年的社会文化。网络圈群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封闭排他性、对抗性等特点。通过借助媒介技术完成个性化群体区分,圈群文化利用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网络空间内重构延伸着现实社会关系,并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从而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场”的理论中两大关键词就是关系、斗争。文学场域是一个特殊的社群,基于文学和学术活动而客观存在着长幼、世代等人际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说,文学场域也就存在因文学活动而产生的人际伦理关系,称为“文艺伦理”。台湾文艺期刊《文汛》创力、25年,作为文学场中的活跃因素,从办刊方针和编辑策略,以及重塑文艺界和谐、温馨、有序的文艺伦理,传承与创新文学经验等方面出发,以栏目设计、活动策划等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组织策划功能,积极倡导并自觉承担营建文学场域良好的文艺伦理的重任,并由此彰显了极具人文关怀的刊物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9.
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成为网络圈层的集合因素,而青年"入圈"不可避免地面临"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脱离现实等问题。对此,应当引导青年清醒"入圈"、理性"在圈",走出舒适圈、进入优质圈,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共生的"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圈层化"是指青年群体由于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所形成的特征各异的圈层,并在自己认同圈层中进行交流沟通的现象与趋势。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往往会造成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要破解其入世与出世之困,必须理性看待、合理引导,推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