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维瞻 《当代亚太》2012,(4):50-77,158
本研究试图借鉴国际关系研究中对规范结构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和体系层次来理解国家的战略行为。行为体间的规范结构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因此,对战略文化的研究不能代替对"统一性规范"的研究。统一性规范兼具管制性与建构性效用,并使分裂格局中各分立政权进行"正统"身份的建构,使之保持争取国家统一的进攻性行为。基于以上视角,本文选取宋、明两朝的历史来验证统一性规范两种效用的存在。本研究对于解释当代中国的战略逻辑有一定意义,有助于澄清西方学界和政界对当代中国战略行为的误解,有利于我们论证当代中国与周边政权建立和平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总体上处于实力不对称的结构之下,但由于朝鲜所持的正统观,使其对中朝关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明显影响。朝鲜对明朝正统地位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清朝正统地位的长期拒斥,使这一观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实力对比和利益诱导等物质因素在稳定清朝与朝鲜关系中的作用。这一历史事实体现出,主导大国的合法性及其在体系内被接受的程度对维护体系稳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主导大国如何提升其在体系内的合法性和被接受程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伯夷叔齐就因在中国被称为忠于"节义"的"贤者"而广为人知,而另一方面,古代朝鲜朝文人同样也对伯夷叔齐具有深厚的感情。韩国著名的"燕行录"中有诸多关于"夷齐"的记录,这表明当时的朝鲜朝文人真诚崇尚伯夷叔齐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主要以"燕行录"中的有关伯夷叔齐的记录(包括日记和杂录)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解读明清时期朝鲜朝文人对"夷齐"的认知态度及其变因。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在客观理解"夷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古代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上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国同东南亚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和学界有不少人士颇为热衷于"中国软实力威胁论"。本文从近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反应等方面入手,对这一新版威胁论的分析框架提出质疑:美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相对下降主要是由美国自身政策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外交上的战略选择引起的;"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在于夸大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回避美国自身政策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忽视东南亚国家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日本和平运动的相关报道为中心,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对日本和平运动从积极声援到实际支援,经文革前期批判日共宫本显治集团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支持日本人民的反美斗争,以及中日复交后近十年对日本和平运动的漠视,再到重新关注和研究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总结了各个阶段中国人的日本和平运动观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日本和平运动未能引起中国人共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日本乘一战之机,在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南、北两个方向上,初步实施了其对亚太地区的扩张战略。但一战后的华盛顿体制全面否认了日本的在华“优势地位”和“特殊利益”,并对以后日本的扩张施以种种限制。为摆脱国际压力,日本于1923年对《帝国国防方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明确提出了将美国作为其军备的目标,同时,也要保持对中国的威慑。但实际上,中国始终是日本所认定的首要攻击目标。即使是对美俄作战,也必须要先征服中国,以获得战争的资源和作战基地。提高战争能力。为此,1926年,日本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对华作战计划。  相似文献   

7.
马思妍  李晨阳 《东南亚研究》2023,(3):34-49+154-155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国别研究的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强烈。以缅甸研究为例探索中国特色国别研究体系,不仅能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可以为社会科学的普适性研究提供中国智慧,以此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缅甸研究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基于缅甸实际和文明交流互鉴,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理念来阐释中国人的“缅甸观”。同时,要以夯实学科体系为基础,创新学术体系为内核,优化话语体系为关键,通过推动理论创新和协同合作,统筹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提升教研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完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就业渠道,推动学科评估和考核体系的改革,争取社会资源和政策、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缅甸研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9,24(1):37-44
作为德国旅游媒介,德语版旅游指南是如何介绍中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从中又产生了哪些文化异同问题?这构成了本论文的核心问题。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实例出发,通过对物质文明异同、文化异同和制度异同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分析,界定德语版旅游指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德国旅游媒介,德语版旅游指南是如何介绍中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从中又产生了哪些文化异同问题?这构成了本论文的核心问题.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实例出发,通过对物质文明异同、文化异同和制度异同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分析,界定德语版旅游指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王平 《欧洲研究》2012,(4):47-58,6
在跨国投资中,投资接受国的政治因素对项目成败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接受国的政治因素细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媒体和民众三个层面,以瑞典中国商贸城和龙门项目为案例,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在欧盟投资中受到的政治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欧盟各国政府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但由于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自身特点无法给当地带来显著的就业机会和科技增长,反而因为施工安全、劳工权益和移民倾向等问题在当地媒体和民众中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在欧盟多维政治因素影响下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抵制日货运动是萦绕于20世纪前期中日两国间长达三十余年的重要现象,但相应的研究尚存很大空缺,尤其是针对其经济效力的研究更为数寥寥。在中日两国学界针对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研究中常见"一高一低"现象,即"高度评价"与"贬低评价"。"一高一低"两种声音均是基于短期或单次运动之经济效果而做出的评价,未能反映前后延续长达三十余年的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整体面貌。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日本对华贸易的整体进程为参照,旨在以日本对华贸易特别是对华输出为例探讨抵制日货运动经济效力的实像。研究表明,抵制日货运动的经济效力在短期与长期上呈现"一大一小"的现象,以及在不同商品上存在"或有或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乐正阳 《德国研究》2021,36(3):137-151
"潜园"建造于德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波鸿鲁尔大学校园内,是欧洲的第一座中国江南园林.本文以中国园林的营造体系为要素,结合其他海外中国江南园林实例,介绍和分析"潜园"的选址、园名、立意、设计思想和景物特色."潜园"虽占地不多,设计者张振山教授却能因地制宜,巧妙地体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完美地呈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之美.文章将"潜园"与第一个中国境外苏州园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明轩"、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洛杉矶的"流芳园"相比较,阐述了江南园林如何融入当地建筑和自然景观,体现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使古典园林艺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以前,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主要依靠往返海外与国内乡里的水客。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往返于海外和闽粤侨乡的水客,加强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区域国别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实践活动直接催生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为其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这门学科又将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现实需要提供答案和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起源及最近40年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试图为今后区域国别学框架下的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侨务服从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侨务的指导原则。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中,中国为了建立包括印尼在内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侨务政策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印尼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支持。随着冷战后两极体制的终结,以及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实施侨务政策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侨务政策也因此出现调整的空间,但中国侨务政策调整的限度和可能性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日本饮食文化在近代嬗变的意义如果仅仅在于今天日本人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和食之外还有西洋料理、中国料理和韩国料理以及其他各国料理可供选择的话,我们就难以讨论多元发展是东亚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更生的重要途径这样一个话题。事实上,"和洋中"在今天的日本绝对不是一个彼此截然分离、各自独树一帜的格局。在更多的场合,这3种元素或更为多元的因子已经互相叠合交融,在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日本饮食文化,就像日本文化的整体一样,它在近代全球化的大势和剧烈的社会转型中,主动汲取了各种外来的因子来充实原本的内涵,拓展既有的外延,从而得到了新的更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7,26(5):64-71
本文对2001-2006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的华侨华人学术著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着重对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在1997年到2005年的8年中,中国全面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在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外交活动中,不断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提案,推动了地区规范和秩序的建构,为论坛的发展和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全面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建构进程,是对东盟方式接受的基础上自身负责任大国身份确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21,(2):135-152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威胁,及至崇尚多元化的当代全球化时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其泰然视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人身上的“中国性”也在不断嬗变,从最初区隔于主体社会之外,到对抗同化,再到逐渐形成双重认同,最终融入泰国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形成了“华泰杂糅”的新华人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泰华性”.它既有别于传统泰民族主义的狭义的“泰国性”,也不同于基于中国本位的“中国性”,实际上是当代新“泰国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安全,但又会引发利益冲突,这一问题的安全化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安全化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以达成妥协的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安全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安全化,在横向关系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彼此间展开利益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达成妥协与合作;在纵向关系上,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国家的关注。但本文也同时指出,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开发争端最终走向去安全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与安全化过程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