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中国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生产了诸多带有中国气质的文化符号和概念。丛老师的《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一书对这些文化符号和概念中的“自主”这一词语作了深入讨论,它以妇女婚姻问题为议题,以刘巧儿的故事作为切入点,不仅展现了中国革命中妇女解放经验的独特性内涵,也展现了中共革命中法律、文化实践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词学的全面复兴时期,然而海峡东岸的台湾在人清之后的前二百年里却没有产生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词人.到了晚清,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出现了许南英、施士洁、洪弃生和林痴仙等本土词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晚清台湾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剧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生平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创作.晚清台湾词的文学史(词史)意义突出体现在“词史”与“词体革命”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台湾情结”和“爱国深情”两个方面.晚清台湾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应被词史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部问题意识鲜明的跨学科研究著作,《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以下简称《自主》)一书需要被放在更为开阔的当代知识生产格局中,才能发现其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妇女史研究的自觉对话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深化与拓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大致形成了两种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范式:一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化范式”,另外一种是几经反复又逐渐成为热点的“革命史范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20世纪的100年,或者说自晚清到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危机并逐渐解体的过程,也是现化文明体系建构的过程。这是一个混合着血和泪的极端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大。换句话说,晚清时期的中国是被人家拉着拖着打着骂着羞辱着蛊惑着走上一条"情非所愿"的  相似文献   

5.
<正>为什么要从百年中国的历史讲起呢?按照刘梦溪先生的说法,“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大时期之一(其他两个时期是晚周和晚明),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而与以往两次文化冲突、碰撞、融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明代天主教传入中国)的结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三位历史人物之一(前两位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开国领袖毛泽东)。大家知道,小平同志是新中国开国元勋级的人物,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20世纪60年代初,他不辱使命两次率代表团舌战“老大哥”,使得赫鲁晓夫不得不折服“这位小个子团长的厉害”;作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代中国革命航船的核心人物,以史无前例的胆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使得中国人民真正开始奔向小康的富足之路;“一国两制”收港澳  相似文献   

7.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0,(21):50-51
细读《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晚清谴责小说和其他史学文字资料,人们很容易发现:大清王朝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腐朽没落的一个末代王朝,而晚清作为大清王朝历史的临终阶段,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为腐朽、没落和黑暗的时期。晚清官场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只是大清王朝临终阶段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正>丛小平老师的《自主》这本书,把中国革命中的妇女问题和从妇女视角探问革命如何深远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风土的经验做了有机结合。某种意义上,这种“有机”也正是为革命所贯穿的中国20世纪历史实际有的一种样貌,不过在“告别革命”的思潮和妇女研究专业化的演进中,这种“有机”一度被割裂,甚而从人们的问题意识中消失了。就这一方向而言,丛老师的这一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拓进意义。阅读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和共鸣,尤其是有关抗战时期,通过对“封捧儿”一案的勾陈,  相似文献   

9.
一位美国学者在10多年前出版了两本研究晚清汉口的著作。这位学者名叫罗维廉(Willian.T.Rowe,另译作罗威或罗·威廉),现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知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作博士论文时,开始把晚清汉口城市研究作为选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于1984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五年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历史想象中,晚清是一个前现代时期。“半殖民、半封建”这样的历史定性为我们塑造了“黑暗、腐朽和专制”这样一些关于晚清的历史经验。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等等词语相关的一系列历史文本和叙述构成了我们对晚清的历史想象。这样一种充满悲情的历史经验来源于我们关于革命、现代性和民族国家的叙事。虽然我们并不能轻易地去怀疑这些历史叙事的正当性和可靠性,但是对于历史,我们也不能单单以社会革命来进行想象与建构。历史也是具有多重性的,单一化的叙述会抹去很多充满感性的具体的历史情形。夏晓虹教授的《晚…  相似文献   

11.
吴国群 《今日浙江》2001,(17):38-41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所作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凡是20世纪的过来人,大都对于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文选》第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9,(4):57-59
60年来.新中国外交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边倒”战略;二是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和“两条线”战略: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世界”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四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一百年来,在妇女运动光辉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的妇女理论蒸蒸日上。 20世纪上半世纪妇女理论开始冲被封建牢笼 早在芝加哥1909年妇女罢工之前的1904年4月,中国的《妇女界》便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说》,《神州女报》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论》,严厉谴责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三从四德”。  相似文献   

16.
在西欧人口史上,从17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一个人口激增时期;而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逐步缩减,到本世纪中叶,部分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人口由增长—缩减—负增长的现象,人口学上称之为“人口革命”。典型的“人口革命”出现在法国。出现“人口革命”的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世界百多年来经历了四个时代:一是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一个时代;二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二个时代;三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冷战时期,是现代世界历史的第三个时代;四是从20世纪90年代算起,同人们说“冷战后时代”一致,即“世界历史大调整时代”。“世界历史大调整时代”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8.
马强才 《求索》2008,(9):171-173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诗学著作之一,其语句很难读解,长期未见有《诗品》注本面世。到了晚清,短期内突然出现了几个注本。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虽多,但晚清科举考试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乾隆改革科考增加律诗一科后,士人开始阅读《诗品》等诗学类著作;加之晚清科场多用《诗品》语句命题,热衷功名的读书人突然重视学习《诗品》。于是,《诗品》的多个注本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并具有为初学者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郑伟 《求索》2013,(9):81-83
“蜀学”是巴蜀学术的代名词与灵魂.在晚清更是与“湘学”比肩的中国两大学术中心之一。宋后。蜀学进入了沉寂期,随着清张之洞、王阊运等入讲蜀地,蜀学又开始了一个由宋明理学到古文经学,再到今文经学的嬗变历程,蜀学从此得以复兴。成为中国经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在晚清蜀学这两次转向中.以廖平为代表的毂梁学研究成为承前启后的节点。它充分吸收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清代正统汉学的有益因子。为晚清蜀学的第二次扬弃奠定了学理基础,同时也为晚清蜀学今文学派学风的形成及其最终的成功转型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在整个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属于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史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方法是朴素的;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研究的逐渐成型阶段,研究方法在日趋娴熟的运用中逐渐定型;以20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为开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研究进入了突破与反思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