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至今对墨子"杀盗,非杀人也"观点的评述非常之多。从法律观的角度审视,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墨家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的驱使源于"贼盗"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基本主张的严重背离。这一观点与墨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并行而不悖,影响了历代"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刑事方针的确立和实施,也是墨家侠义观念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关于“新权威主义”的介绍和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去年下半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整顿的任务甫经提出,宣扬“新权威主义”的声浪驀然升高,同时引起了自发的争鸣。由于这场争鸣关系着我国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限制、压抑民主以加强集权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我国明代一个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直言,同虚伪、反动的道学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的进步思想家。但长时间以来,李贽却是以“非孔反儒”的形象出现的。一九五○年中国历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李贽“公开斥责孔孟以下诸儒”。一九六三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中国历代哲学文选》认为,李贽“对六经、语、孟予以攻击”。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藏书》、《续藏书》“再  相似文献   

4.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幼伟 《人民公安》2007,(14):52-53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两个条款对殴打他人的行为做出了不同的处罚规定:一是对故意殴打他人的行为进行处罚;二是寻衅滋事中对随意殴打他人的  相似文献   

6.
符晓辉 《人民论坛》2013,(12):170-17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虚拟社会已经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提高对虚拟社会本质和运行规律的认识,把虚拟社会的管理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分析虚拟社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虚”与“实”结合是实现虚拟社会良性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并不相同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搞不清楚,经常出现本该使用“权利”的地方,却用成了“权力”,或者该使用“权力”的地方,却使用“权利”一词。为此,笔者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权利的内涵“权利”一词萌芽于西方社会,概念正式形成于罗马法。在英语中一般表述为“right”,主要有“正当的,正直的与正义,法律或道德相符合”的意思,对于什么是权利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定义:1.自由说。把权利理解为一种法定条件下的自由,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应该更富于科学理性,尽力做到客观、公平地评价作家、作品的是非得失,如鲁迅所说,“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只有实事求是的批评,才能正确引导读者阅读和欣赏作品,帮助作家提高思想、艺术水平,同时树立起批评家自身的良好形象。《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二期以“文坛呼唤文学反思与理性批判”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组有关《十作家批判书》的讨论文章,钱念孙的“为‘经典作家’卸妆———兼谈钱钟书研究的一个失误”的观点,引起我的注意。该文重申他在《朱光潜与中西文化》一书中的观点:朱光潜早在1936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就对“通感”…  相似文献   

9.
紫萍 《今日民族》2005,(12):F0003-F0003
2005年12月31日.小凉山阳光明媚,温暖怡人。来自普米族聚居区我省兰坪、宁蒗、维西、永胜等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300多名普米族代表欢聚宁蒗县,与当地的普米族同胞一起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吾昔”节。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蝴蝶效应也有三部曲:一鼓作气,层层加码的发酵期,24至36小时进入高峰;再而衰;三而竭;平均16.8天进入尾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有人认为人类除了拥有一个现实社会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31日,小凉山阳光明媚,温暖怡人。来自普米族聚居区的我省兰坪、字蒗、维西、永胜等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300多名普米族代 表欢聚宁蒗县,与当地的普米族同胞一起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吾昔”节。 吾昔”节是普米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热闹的节日。普米语中“吾”意为“年辰”,“昔”意为“新”,“吾昔”即为新的,知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举行。“季冬息农事祭祖”,节日这天,人们着艳丽的盛装,欢聚一起,祭神祭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寿康宁,继而欢歌曼舞,谈新叙旧,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存在一种从道义上否定核武器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核武器违背战争与伦理本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是绝对的恶。这种观点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上是有害的。核武器的善恶是人们对研制、使用核武器目的、效果的道德判断,当它被用于善的目的并取得善的效果时,它就是善的。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是善,因为它体现了我国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新的重大贡献 ,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代领袖 ,一条主线———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当代中国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我们党七十多年来走过的历史 ,既是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 ,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  相似文献   

14.
实指定义的正确理解之所以是以掌握一门语言为前提的,是因为实指定义产生的是"符号概念",而"符号概念"却已内含了"实体概念"。对基本层次的考察发现了两种认知倾向:求同和寻异,用图式表示为"a=b"。借助于"a=b","实体概念"便能够得以形成。这一切说明"a=b"可能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邓国军 《前沿》2010,(18):147-149
学术界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很少从“表现”的角度对它们研究。所谓“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如果从“表现”层面来研究文艺理论范畴或命题,则主要指“偏于自我表现”的内涵。本文在辨别“情”“志”的基础上从中国古典美学“表现”的视角对“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是斯大林为了主观的政治需要,扭曲事实,虚构出来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支撑,也是斯大林模式的灵魂。为了使人民群众相信这种虚构的理论是普适性的真理,封锁历史档案,剥夺人民群众的历史知情权。这几乎是斯大林和苏联党的一贯做法。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说白了就是整人理论。践行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持不同意见、不同想法的人。大清洗就是这种理论误导实践的典型。大清洗中,外交领域和军队系统的干部惨遭灭绝性诛戮,是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的直接原因之一。从思想上厘清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由来及危害,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中源"说,即"西学源于中国"说的略称,是近代早期部分学者关于中西文化源流、本末关系的判断。历史证明,所谓"西学源于中国"说是对中西学术发展史的错误解读。众多相关论著开列了一长串"西学中源"说的主张者或赞同者名单,但细加核实,名单难免有"认定"过宽、例举过泛之嫌,例如谭嗣同,就根本不认同"西学中源"说。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代表的传统儒家法政思想中对天下人"私利"之关怀,与作为西方现代法政文明之基础的"自然权利"思想,形貌虽似而本质不同。在黄氏所谓"圣君贤臣治法"的制度设计下,其对天下人"私利"之关怀只能映现于"天下为公"的道德精神之中,即只可由统治者进行安排,却不是任由天下生民积极主张。正由于此,黄氏"私利"关怀虽反专制却不能克服专制,重视私利而不能伸张"权利"。归根到底,这是由"义利之辨"的思想传统所影响和局限的:在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政治道德一体的泛道德化倾向中,"尊义贬利"而"权利"不张是必然的。在法政秩序现代化转型的当下,我们一方面要反思黄宗羲"私利"关怀,从"私利"关怀走向"权利"观念,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制度;另一方面,要注重阐发黄宗羲"私利"关怀的道德精神,维护现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和叙史延续性。  相似文献   

20.
虞昊 《理论月刊》2022,(12):152-160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