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既表现了人与政治共同体的对立,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的利己本质的对立。因此,市民社会是一切秘密的发源地,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无非就是对市民社会中家庭与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政治经济学是为市民社会学——市民社会学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中出现决非偶然。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宣告了思辨哲学的逻辑学的研究前提是错误的——思辨哲学是从思辨的观念的无限性而非从现存事物的感性的有限性出发。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哲学还宣告了唯心哲学的逻辑学的思维路径是错误的——感性的经验世界、经验世界的感性决不是思辨的抽象的现实化,决不是观念的容器。  相似文献   

2.
张攀 《前沿》2009,(1):46-48
从以往哲学对确定性寻求的目标和方法可以看出.哲学已经离开了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哲学原本源出于人们的生活世界;要寻求确定性必须回到人与世界的源初关联,确定性就在世界之中,就在人自身,这种确定性就是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活动即实践。这是所谓确定性的生存论意蕴。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即是确定性寻求之现实途径。提升实践的能力.就要基于人与世界的原初感性存在(交互作用或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控制能力).并借助于工具的改进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肖福平 《求索》2008,(3):88-90
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此在”的自由必然;任何关于“此在”的理解和追问就是对“人与世界如此存在”问题的关怀;作为人的主体行为的模式,康德认为时空都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关于时空的纯粹思辨,理性同样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本文沿着上述逻辑阐述了康德理性思辨的进程,并以此探讨康德哲学里的“回归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要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对立与分裂问题。在同一前提下,马克思为什么要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这就要求我们再次回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分析辩证法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去发现马克思与黑格尔解决现代分裂问题的辩证法的本质不同。黑格尔以“现实的理念”的辩证运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方式,其现实意义在于对现代资产阶级提供辩护,其实质是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发展的合理性提供哲学的表达。马克思则打破了黑格尔辩证法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建构的思辨逻辑的意识形态壁垒,重新发现辩证法所依托的现实的历史及所批判的现实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发现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关键是资本,这为中国现代建设与新时代发展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5.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这一问题本质上也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问题所在。本文认为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或者说它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差异不在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以“自我”、“自我意识”的“先在”预设为“理论前见”的实践观点的确立 ,而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哲学批判 ,从根本上突破了作为一切旧哲学之“理论前见”的种种形而上的预设 ,把“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即实践 )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 ,本质地打开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维度 ,从而把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当我国哲学界、文学界卷起一阵又一阵“人学”旋风时,经济学界对人的分析却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其实,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心理、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行为、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是影响经济现实的最基本的因素。经济学中的人学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探讨,本文所作的仅限于人的假设与经济理论体系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白刚  吕莲凤 《理论月刊》2004,1(2):61-63
旧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只是在寻求世界的最高“统一性原理”,并对世界作出永恒的终极解释,因而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由于其实践性,把世界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不断地为人们提供变革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因而是在“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并使“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正> 谓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中国特性”、“中国特点”,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上。所谓现实化,则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党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使干部群众易于领会到哲学对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现实意义。所谓通俗化,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善于集中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快餐文化与国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真聪明的人,不敢骗人;真愚蠢的人,不会骗人。骗人的人,全是自以为聪明的人,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之与人,照样有那么多的是非,那么多的误区,这是人类的劣根性使然。因此,处世为人,思辨行事之中,便要时常提醒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亦所谓“必察焉。 如今,“快餐文化”,已风行世界。这说明人类对自己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希望追求简单。与此同时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并表现得寻幽探微,不厌其烦。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到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类的存在是绝对简单不了的现实,只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办。表现在“快餐文化”上,就有个  相似文献   

11.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2022,(5):75-79+178
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系统相关,哲学作为学科有其知识性的一面,承认这一点,是对哲学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形态的确认。按其实质,学科性与知识性、规范性无法相分,在一定意义上,掌握哲学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经受哲学思维训练的过程,无论从哲学之为哲学的本然形态看,还是就哲学的学科意义而言,把握它与其他思想的区分的独特之点,难以离开其知识系统及相应的学科“规范”。哲学的起源既与思想的惊异相关,也涉及对现实的忧患,与之相应,哲学的教育不能仅仅从引发惊讶感或启发惊讶能力入手,而应同时引导学生注重现实存在,并从价值层面关切人类命运。进一步看,谈哲学教育,不能仅仅讲批判性,而是需要同时从创造性、建设性方面加以引导。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哲学教育与一般教育之辩,折射了哲学问题与日常问题的关系。哲学所面对的,首先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问题。哲学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基于人类文明衍化所凝结的成果(包括各种形态的知识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内在于现实存在和生活世界中的多样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试谈哲学的功能叶志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哲学有什么用?我们是否还需要哲学?这个尖锐的问题来自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来自人们认识的进步,也来自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中国...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个比著名的哲学基本问题更为根本的哲学 问题,是当前哲学改革的出发点。哲学的本性不是“哲学无定论”,也不是“哲学非科 学论”。哲学研究真善美。它所研究的真理包括“知识真理”和“价值真理”。所有的 科学都以“知识真理”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但哲学研究的直接对 象不是外在的现实事物,而是社会意识。哲学是对社会意识中人和世界的根本属性 以及人与世界的一般关系的种种观念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挖掘出了黑格尔体系中所隐藏的"思辨的秘密"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并且通过瓦解思辨的"秘密",摆脱了思辨唯心主义所造成的人与世界在观念当中的抽象化。马克思通过批判和超越唯心主义,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将哲学从意识所设想的"彼岸世界"拉回到现实的人的"此岸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世界观理论,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语言符号观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此反观我国对语言符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尽管各家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的关注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墨、道等诸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关注了“名”(语言)“实”(世界)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或者“名”决定“实”(如儒家),或者“实”决定“名”,把语言视为把握经验世界的“工具”(如墨家),或者完全否定“名”“实”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如道家),而名家则通过论辩把语言从现实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语言符号而作为思辨的内容,从而客观上探究了语言符号本身的问题,为后世的语言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甚至对今天的语言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潜 《求索》2013,(6):118-120
宋明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最重要的资源。宋明儒学强调宇宙生生不息之过程,重视思辨与形而上的本体建构。重视“道统”之传承与弘扬,重视“人心”、“道心”的辨析与心性修养及非政治化重建等。宋明儒学的这种哲学底蕴所内含的是在宇宙中看到一种主体间关系性的形式,它能帮助人们摆脱某些想象出的历史虚无的哲学图景。这种理性精神对其融入当代语境.实现范式转换和价值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群  尹建平 《求索》2008,(11):129-131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思辨法哲学一直是法哲学的主流,思辨法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基石,力图获得关于支配人类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最终性普遍原则,由于其绝对性“狂妄”,使之近于“空想”。于是.实证主义法哲学找到了应有的理论地位,它打破了传统法哲学的纯理论的抽象思辨或逻辑分析的研究模式,积极运用定量的科学方法,为法哲学研究开辟了可行的道路。从思辨型法哲学到实证型法哲学的演进,法哲学实现了自我的批判与创新,这一过程通过对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理论和法学价值进行揭示与否定,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精神、理想和价值进行适度阐发,实现了法哲学的整体革新。这一革新或思辨的过程也同时为我们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9.
刘金峰 《岭南学刊》2022,(5):122-128
在哲学的作用上,存在着“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的争议,二者均有偏颇,当前尤其要注意消除“哲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哲学的作用体现在四个维度:建构观念,提供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性分析框架;发挥影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阐释意义,引导个体实现人生价值;训练思维,全面提升反省思辨能力。深刻认识哲学的作用,对于弘扬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对人类精神最后支撑点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人们思想中的一些根本信念、最高原则和一般方法 ,表现为人们对待整个世界的总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哲学的方法不能局限于某种实证的或纯粹直觉的方法范围内 ,而应是实证与思辨、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因此 ,那种企图依照某种具体的科学方法来建构哲学体系的做法 ,是不足取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不加区别已经是很远的事情了。在哲学发展的初期 ,它是包罗万象的智慧之学的总称 ,这时的哲学与其说是哲学 ,还不如说是哲学、科学、甚至还有宗教在内的三者的混沌统一体。因为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