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是现代学术制度的产物。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超越传统的“学科间”壁垒,倡导以真实问题为研究导向,开展“学科+”型融合研究。要打破西方现代学科意识的垄断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更高水平上重塑全球文科学术版图,新文科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点。具体到哲学学科,如何在新文科建设机遇中找到自身发展新定向,  相似文献   

2.
苏娜 《公安教育》2023,(2):54-58
<正>2018年8月24日,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1)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学科交叉、知识应用和适应国情”,新文科建设需要统筹“求知、育人、服务”三项学科职能,  相似文献   

3.
<正>一都说身处历史大变局中,我们必须有“新文科”,也必定有“新文科”,对于如此斩钉截铁的陈述,说实话,我既深深感动,又有些半信半疑。拜读《新文科建设宣言》(2020年11月,山东),四点遵循、六大任务,最最显眼且容易落实的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基于传统文科又超越传统文科,在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构建融入诸多外部学科要素的包容性学科框架。文章在分析新文科建设内涵、逻辑基础上,分析传统文科建设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与障碍,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立与国家发展战略、时代背景、产业革命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新文科”讨论的兴起,既依循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学科发展范式反思的内在逻辑,也深受新时代社会变革所提出的人才、思想、文化等需求的外部驱动。2020年初,笔者曾在《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一文中对此做了初步探讨,认为“求新图变”正是“新文科”提出与推进的基本方略,而这一方略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加强“新文科”建设,既要加强文科专业之间的内部融通,又要加强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既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深度融入,又要加强产教的跨界融合,大力提升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新文科”话题溯源提到“新文科”概念的背景,人们一般会联想到美国希拉姆(Hiram)学院在2017年前后将新技术与传统文科结合起来的人文实践和教育实践。其实,早在19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史蒂芬·怀特和詹姆斯·考尔纳就通过思朗(Sloan)基金会提出了后来被汉译成“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的教学理念。(1)显然,这是指与文字语言相关的教学学科理念,  相似文献   

8.
解志韬 《探索与争鸣》2022,(6):170-176+180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通过关注实验室中异质要素的冲撞博弈过程,推动了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实践转向”。在数字技术深度穿透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背景下,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前沿开展具体实践已成为推动文科实验室发展、促进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中,文科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空间,扮演了多学科异质主体所组成的行动者网络“必经之点”的关键性角色。在后人文主义阶段,需要将文科实验室作为新文科建设的牵引力和孵化器,瞄准战略应用前沿与人才培养实践,进一步打破封闭孤立的学科藩篱,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践空间,从而推动多元异质要素互动、学科交叉融合的话语体系、交往模式与研究范式转型更新。  相似文献   

9.
<正>新文科是时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一般认为,新文科是对现行高等教育文科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所形成的学科形态,是传统文科适应时代发展的升级版。新文科以现有文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文科与理工科交融为路径,以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内容为抓手,以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知识创新、价值引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理论体系的完善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当前公安学基础理论学科面临着增强学术研究规范性、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范式的任务。“新文科”建设在文科价值追求、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术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建设理念对于深化公安学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我理解的新文科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展原则是守正创新,发展机制是跨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发展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其远景目标则是服务国家战略计划。“新文科”的发展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的发展原则和发展机制,都是为实现其人才目标服务的。大学文科教育的中心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文科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球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基础最基本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现代人参加政治、经济、科技、生产、社会活动的新工具,由此,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搞好文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推动文科各专业学科的发展,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静之 《重庆行政》2021,22(1):96-97
继2018 年中共中央文件提出"新文科"概念后,2019年6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到:"新工科已经跑了,后边三个'新'要跟上,而且要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要比新工科跑得更快,飞得更高,特别是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都是自然科学,我们一定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1]这既确证了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的同等地位,也肯定了新文科在"四新"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今,全球正处于变革的转型期,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只有将新文科建设与高校文学类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往往是从一个新口号或新概念的提出开始。中国高教改革的概念意识及其命名的阶段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使得改革实践往往不具有明显的连续性。自从教育部提出“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方针以来,关于“新文科”的讨论无论是热烈程度还是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5.
唐欣  朱奕璇 《就业与保障》2023,(12):169-171
新文科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改革传统文科、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为方向的新型文科建设形成的概念,对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提升教学质量、形成竞争优势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为基点,诠释新文科的含义,阐述新文科的价值取向,探索新文科的实践路径,同时解析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内涵、历史使命及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新文科/新艺科”的建设浪潮中,四川大学“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团队从艺术史论教学的内在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将VR虚拟仿真技术与美术学专业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关联起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四川大学“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中国艺术作品以西方观众熟悉的形态与面貌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和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这三大世界著名艺术展览的场所空间进行呈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对艺术学科门类的“新文科”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为实现专业改革新专业建设思路、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知识谱系和新教学组织架构的时代目标,遵照“新文科”建设强化价值引领、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公安侦查专业改革以全过程素质化育人、全方位多元化育人、全链条实战化育人和全环节规范化育人为基本理念,通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夯实思政育警之基,以人才质量为核心构建高质量培养体系,以交叉学科为纽带打造优质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实践应用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融合”探索新时代公安学科与人文社科的充分交叉,推动新业态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培养过硬政治素质、跨域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科学共同体”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8.
“揭批“法轮功”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法轮功”组织苦心经营多年 ,近期又建立了秘密的第二三梯队 ,并和海外敌对势力相勾结 ,妄图长期对抗 ,我们务必要除恶务尽。为此 ,首先要深入揭露“法轮功”的邪教本质。一、“法轮功”的理论是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自然科学和技术给人以战胜自然的力量 ,人文科学给人以思想的力量 ,科学是适应人们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而产生和发展的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方法 ,推动着人们的实践的发展 ,也使人们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基础上把…  相似文献   

19.
苏锋 《群众》2022,(15):16-17
<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发展战略,全力做好富民、利民、惠民三篇文章,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相似文献   

20.
张春华  樊士德 《群众》2023,(22):48-4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