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淼  王立昊 《长白学刊》2022,(5):131-140
剧本杀作为新兴的线下娱乐游戏,其以剧本为核心的游戏叙事、具身互动和深度沉浸属性特征赋予玩家多元身份体验,补偿青年线下社交的不足,使其成为继大众媒介和网络游戏后青年社会化的新型施化者。剧本杀游戏的文字媒介和在场互动是数字化时代的逆向演进,对重建青年系统思维、缓解数字依赖有一定意义,但剧本杀对青年认知的虚拟形塑导致了青年社会化异化。剧本杀凶杀情节主导的游戏内容会在涵化作用下形成青年玩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偏向,青年借助游戏纾解身份焦虑的同时可能走向过度沉溺,影响现实身份建构。推动以剧本杀为代表的游戏对青年社会化向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强化对作品的审核与价值引导,运用技术强制干预线下游戏过度沉溺,引导青年玩家提升游戏素养,平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关系。  相似文献   

2.
游戏与科技“双螺旋”式的耦合共生承载着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内嵌着青年群体游戏消费样态的演变逻辑,剧本杀游戏的具身叙事特性契合了青年新生代对线下沉浸式社交游戏的诉求转向。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叙事模式的媒介化,提高了青年游戏体验的交互性、沉浸性。研究认为,游戏沉浸的认知动力机制表现为青年的具身交互,其中青年参与游戏实践的“体认性”能够激发和承载完整的身体体验、嵌入游戏空间的“情境性”能够匹配和叠加主体认知、融入游戏角色的“交互性”能够孕育和释放耦合动力。在主流叙事的文化实践中,实践-认知图式应成为主流叙事嵌入青年文化的新范式,要以身体在场的回归启动青年完整的身体实践,通过情境叠加叙事触达青年的现实生活世界,在认知耦合交互中释放青年文化共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3.
周志强 《探索与争鸣》2023,(11):169-175+196
经典现实主义诉之于认识论而呈现真实,动漫现实主义诉之于想象界而呈现真实,虚拟现实则是“身体的直接现实”。经典现实主义与动漫现实主义让读者、观众待在文艺作品之外,以“心灵之眼”完成审美活动;虚拟现实却让人们的身体与作品中的角色共处一处,同行同声乃至同感,人们在虚拟现实世界“生活”,如同经历一个大型的游戏人生,以游戏的经验构建另一种现实,构造了“游戏现实”。“游戏态”的生活正在提供真实的生命经验,游戏现实主义反转了现实主义的游戏规则,它消解了现实主义的“分析师辞说”,从而敞开了玩家通向实在界之途——游戏现实主义让虚拟时代的新型主体“玩家”站在了实在界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张小禾 《理论月刊》2023,(8):152-160
随着移动互联网+、扩展现实、大数据、全息与传感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元宇宙顺势而出,使用户能够以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等身份进入虚拟空间活动。游戏作为元宇宙的雏形,提供给玩家一种全新的虚拟世界体验,使玩家的意识可以带动身体介入虚拟空间。游戏元宇宙所蕴含的寓身性、交互性、创生性以及情感参与式的沉浸体验为玩家的身体介入游戏元宇宙提供了理论可能性。在技术的赋能下,人可以在游戏元宇宙中拥有不同的虚拟身体,体验不同的虚拟人生,由此拥有全新的身体体验以及情感寄托。但是人在现实世界具备鲜活的身体,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错在场会带来记忆的混乱以及情感的错位。在元宇宙中,虽然身体可以在新的维度上迎来新颖的感知、体验、情感,但真实的身体却缺场了。这种影响会返回现实身体,人的身体好似获得了自由却又在更深层次上被禁锢起来。  相似文献   

5.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文化娱乐产品,其中蕴含的性别价值观念必将会对网游用户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网络用户仍然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本文以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从游戏题材的性别化、游戏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玩家的性别遭遇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子游戏中存在的严重的性别歧视观念。  相似文献   

6.
“种田文”是在女性向网络穿越小说由后宫叙事向家宅叙事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其核心特点是在家长里短的世情叙事中突出“勤劳致富”主线。种田文重启了劳动的尊严叙事,接续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爱劳动”的叙事主题,不过它更强调劳动的消费性。在其中,勤劳被看作个人致富的唯一手段。为达成这一“异托邦”想象,同时由于女性向设定所默认的主体行动力与所在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女性劳动被具体化为大众日常的消费品生产,且劳动过程的艰辛以及生产与消费间的障碍被完全取消。种田文的主要矛盾也被放置在消费与分配领域,围绕着劳动所产生的勤/惰、公/私、善/恶则是“不吃亏”的女主与“极品”亲戚进行“宅斗”的具体矛盾所在。这不仅赋予劳动强烈的伦理内涵以及对欲望性消费的有限抵抗色彩,而且女主只追求过小日子的底线伦理,既指向日益“个体化”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与女性的自我呈现,也由于其不扩张性而带有妥协性。  相似文献   

7.
漫步在网络游戏中的“长安城”,玩家可以在虚拟食品店中下单,通过配送系统购买真实的牛肉干,吃上一颗还可以为玩家在游戏中“补充体力”——在今年3月正式推出的网络游戏《大唐风云》中即将实现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雷霖 《求索》2013,(6):145-147
中国现代文学抗战叙事中塑造了一批挣扎在个体爱欲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女性.她们最后关头虽然选择了民族主义,但个体爱欲的受挫使她们陷入疯癫或濒临死亡的处境中.这种发生在善与善之间的悲剧冲突导致女性“精神的分裂和自我损耗”.显示出战争蕴含的极端性和矛盾性所带来的全部残酷性,以及侵略战争本身的反人类性。  相似文献   

9.
<正>漫步在网络游戏中的“长安城”,玩家可以在虚拟食品店中下单.通过配送系统购买真实的牛肉干,吃上一颗还可以为玩家在游戏中“补充体力”——在今年3月正式推出的网络游戏《大唐风云》中即将实现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谁在玩游戏?     
《小康》2017,(36)
正从历史上看,男性被定型为玩家,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与商业产生联系以吸引男性玩家。但在2017年初Liftoff发布的数据表明,女性在游戏应用程序中的参与度上打败了男性玩家。近日,腾讯宣布取得了《绝地求生》在中国的代理运营权,一时间这一消息占据了各大网络媒体的头条《。绝地求生》被昵称为"吃鸡游戏"",吃鸡"已然成为目前网络上最火的名词,就连马化腾在最近的互联网大会中都亲自为其站  相似文献   

13.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君卫 《求索》2013,(6):142-14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前发展与裂变。期间,作为社会个体之人,其于庸常生活之中的现实价值、欲望情感等均得以彰显,由此带来的中国“女性意识”也开始张扬,女性成长文学的兴起就是该社会意识最直接的文学表达。女性成长文学本质上是对传统以男权为核心叙事话语的一种反叛性言说,它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情境化的外在叙事征候和对现实世界回应性的内在姿态:处于成长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孤独式情境。不仅是女性情绪的自觉宣泄.更是处于成长中的女性自我感性生命的自在式流动,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逃离、逃离后的追寻、追寻后的失落、失落后的再次回归,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形象地隐喻了人类自身对自我曾经拥有的美好精神家园的悲壮追寻.这是一种无法逃遁的人生宿命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5.
漫步在网络游戏中的“长安城“,玩家可以在虚拟食品店中下单,通过配送系统购买真实的牛肉干,吃上一颗还可以为玩家在游戏中“补充体力“--在今年3月正式推出的网络游戏&lt;大唐风云&gt;中即将实现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疏离政治史、革命史的宏大叙事,通过拓宽视野,在对史学本身诸多具体史事研究中取得新成果,同时出现了以现代化、科学化思潮研究为线索解读史学发展过程,并深层嵌入微观历史,尝试进行以新思路重新解读史学史的新叙事探索。同时也出现关注研究范式和理论探讨"重返宏大叙事"的呼唤。认同多元境界,以不同的叙事探索与具体微观研究并行,有利于推进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叙事医学在医患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推广, 业已成为医学人文研究的前沿课题。 科研人员在医疗现场参与观察, 在对医护及病患人员的深度访谈中采集记录口述信息, 将其规范化整理后, 形成能反映医患双方内心世界的叙事文本用于相关研究。 以往叙事文本的研究, 偏重对病患人员所反映情况的收集整理, 而对医患双方病痛叙事的人文特征的挖掘分析, 可以探索医患互动中话语转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张力以及纠纷形成机制。 对病痛叙事的人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和合理利用, 既能促进叙事医学的理论方法在医患关系研 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也能为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对策咨询。 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也能为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对策咨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媒介的发展,网络小说IP的跨媒介改编与跨媒介叙事逐渐成为一种富有潜力的新型改编模式。通过对《坏小孩》到《隐秘的角落》这一改编个案的研究,指出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互文性为原则,以构建跨媒介叙事为最终目标,通过差异化的改编策略为文本提供更多可供解码与延伸的互动空间,推动IP不断向多媒介扩张。同时指出,目前国内的跨媒介叙事需进一步延展故事世界观、建构相互关联的文本系统、推动“世界”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界对其研究力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一曾经被遮蔽、被误读、被消费的群体终于浮出历史的地表。在她们的小说中,叙事范式与审美范式的转型尤为引入关注,她们的非历史化叙事、空间叙事、微观叙事、女性叙事,以及日常生活审美、中产阶级审美逐渐成为"70后"女作家创作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