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安奎 《探索与争鸣》2022,(5):48-57+177-178
西方政治理论一直以政治观念塑造家庭想象,而不是设想从家庭延伸出政治。但个人主义的现代政治理论基于工具论的国家观让家庭完全缺席,其代价则是回避了政治社会的持续再生产问题。家所蕴含的在世代中存在的源发性经验可以为此打开本体论上的空间,但却引发了本体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张力。现代国家需要家庭发挥教化之功,乃是以家庭的中心从纵向的世代关系转向横向的夫妻关系为前提的,此时,作为人为产物的家庭为我们提供了把国家理解为建构性政治共同体的伦理范式。但以横向关系为中心的家庭观,恰恰又意味着现代政治在本体论上的无根性。家国关系在功能、本体、伦理维度间的复杂纠缠,预示了家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黯淡前景。  相似文献   

2.
李风华  喻冰 《探索与争鸣》2022,(5):58-66+178
“双减”政策矫正学科培训的市场失灵,实质性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福利改进。其成功秘诀在于,它介入并调整儿童、家庭、机构、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群己权界。“双减”政策代表了当代中国家国关系的一大变动,它表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国分离,国家再次介入家庭,其基本背景是家庭无力履行充分的人口再生产职能。家国同构说的兴起反映了一部分人试图拯救家庭功能萎缩的复古愿望,但从根本上讲,它不足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国关系,也误解了整个社会的群己关系。理想意义上的家国关系应当是家国互嵌,它坚持人身多级所有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介入,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权利嵌入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峰  柯玉婷 《探索与争鸣》2022,(8):129-137+179
家国心态与社会结构互构,通过角色自然化、塑造社会群体的记忆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并作用于社会整合。家国心态源起于先秦宗法制社会,其心态秩序与宗法权力分配互为映衬。秦汉之后,家国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和认知图示成为自然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忠孝互构的帝国心态秩序。近代以来的家国心态以传统的内生性形式为表,外生性的民族国家建设为里,表现为以“去家化”“以家喻国”等为内容的国家主义崇拜心态秩序。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对文化主体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强调,成为家国心态的主基调。当下,治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代表着心态秩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家"是儒家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传统中国人"修身"的物理与心理栖息所,人性、伦理和德行的养育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具有试图打通"心理""伦理"与"治理"的鲜明特质。推进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形成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进程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国家,家国情怀这一强大的中国精神发挥出了巨大的现实支撑力。研究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根基、淬炼途径以及时代意蕴,对我们当今继续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文 《乡音》2012,(7):39-39
王旭烽的文学新著纪实作品《家国书》,开篇就诠释了"家国"的概念:中国人的国家构建是由家开始的。"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正是出于家与国之间的这样一种构建关系,王旭烽选择了浙东宁...  相似文献   

7.
王邦虎  梁德阔 《求索》2005,(3):169-172
本文认为在奴隶社会时期,宗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家国一体”,家即是国,国即是家。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家国同构”,家与国分离,只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国家对宗族的统治是通过乡绅自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黎伟  喻谦 《中国妇运》2014,(9):37-39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个人幸福之源、城市文明之基、国家安泰之根。家庭和美与社会和谐相依相存、关系密切。近年来,岳阳市妇联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发挥贴近妇女、贴近家庭的组织优势,做活"家"字文章,建设现代幸福岳阳,赢得了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政治哲学重点关注八个重大问题。一是“道”“德”问题,着眼宇宙万物本性及其与人的本性的关系,探讨政治本性或政治本然本质。二是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问题,重视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让社会成员形成理想人格的理想社会。三是差序格局与众生平等问题,从为人的等级差别辩护与认为众生平等的分歧走向达成人人平等的共识。四是家国天下的关系问题,始终将家、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考虑,具有天下情怀的鲜明民族个性。五是王道与霸道问题,用“王道”和“霸道”表达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道或价值取向,而王道观是中国政治和政治哲学的显著特色。六是尚民爱民与人民至上问题,传统重视尚民爱民观念尤其是以民为本观念,当代确立并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七是内圣外王与人民民主问题,由传统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谋划转换为当代对人民民主制度的论证和辩护。八是德治、礼治与法治问题,从主张构建以人治为实质内涵德礼法合治的传统治理模式走向对现代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仰望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受共和国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从人们幸福而自信的笑容中,我读懂了家国情怀。国家一词本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丰富的内涵。"家"组成了"国","国"还原为"家",家国情怀不断显示出厚重的底色。家国情怀亘古不变。母亲是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她的教导下,从小我最先学会的名言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年已经78岁的母亲,每天看新闻、读报刊,关注国事。周末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回去吃饭。  相似文献   

1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很完满,但用到现代却少了一环:那便是“家”与“国”之间的“社会”。 社会说起来比较抽象。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社会最简单的对应是我们生活的“社区”。这个社区是地理意义的,比如我们生活的公寓或者大院;也是情感和认同意义的:个人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认同为社区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汉字"家"是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之象,其"从宀人豕"的语象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随着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家"既成为亲情关怀的文化场,也幻化为自我设计的诗意栖居,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解读成"国"之微缩标本,投射出中国人归属于家、也归属于国的复杂情感层次。家国一体的观念意识,既对民族凝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封建政治运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后者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自周代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较多地选择了"礼"而非"法",作为维系家政国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家文化的实体性要素--居所即家.对于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方式,可以是辞源上的解读也可以是文化心理上的解读.不同的解读方式必然呈现不同的意义.本文着重从人之主体意义、人之需要两个角度展开了对之家之筑造的伦理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秋瑾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秋瑾突破传统性别文化域囿,在诗歌创作中,以男性的口吻抒情、言志,宣扬非主流的社会观念,其诗作风格呈现出男性化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秋瑾女扮男装,进入男性社会活动空间,不仅在服饰上,而且试图从社会性别上消除男女间的差异。在行事方式上,秋瑾仿效男性,执着家国理想,慨然赴死。秋瑾的死是她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是女性从事社会活动却无法得到社会认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杂感二则     
关于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家国一体”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政治的起点,是伦理的起点,是社会的起点,也是经济、文化的起点。因此“论家庭”是一个其大无比的题目。但是本文属于大题小做。只讨论家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洪丰 《公民导刊》2011,(6):10-11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重庆市人大系统开展建立人大“代表之家”活动以来:到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代表之家”2189个,“代表之家”已成为人大工作的有效载体,在推进代表作用发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结构体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提供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家国情怀体认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参照;家国情怀是塑造与推动个体不断修身践行,将治世理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涵养,通过实践品质和实践能力,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在前现代中国,家族通过家礼的实践把个人牢牢束缚在家族之内,使个人成为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无独立自主性,进而把家族建构为实体性的社会生活主体。然而,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已不是家族而是个体,家不过是个体生活世界的一个层次而已,不再具有实体性、主体性。故解构传统旧家礼,建构具有现代精神的家庭生活秩序规范,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家重构为个体生活世界的一个层次,是现代新家庭生活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