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非虚构写作领域力作频出。非虚构这一形式为捕捉时代之风提供了丰富可能,同时天然地包含着跨学科特征。为此,《探索与争鸣》组织了以“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中国”为主题的跨学科系列论坛。首场论坛基于文学与社会学跨学科对话,相关成果刊发于2021年第8期。2021年9月25日,本刊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第二场论坛,主题为“非虚构写作与中国记忆——文学与历史学跨学科对话”。聚焦非虚构写作的话语与意义、历史与叙事、记忆与真实等维度,与会的文学和史学学者展开了深度交流。现将专家观点与现场讨论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家毕淑敏女士在今年第3期《北京政协》发表《在海参崴闭上眼睛》一文,其中写道,她不久前在这个俄国海滨城市听到一个故事,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当年同中国订约时,在最后关头动了侧隐之心,给中国留了一个小镇作为出海口,在那里立了一块界碑。不想巡边的清军嫌那个小镇太边远了,每次巡逻时都把界碑往我方扛几步。就这样,他们越走越轻松,终于有一天,中国永远失去了这个出海口。作者在文尾怀着压抑的心情写道:“我不知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假如它是真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这个外国故事的情节活龙活现,好像确有其事。但  相似文献   

4.
王军伟 《前沿》2013,(20):47-48
传统哲学不能保证其准则被人们有效施行运用,这使得霍布斯转而求助于历史,于是便诞生一种新型的政治哲学.新政治哲学虽然蕴含历史,但历史却不是它的基础,其基础仍然是哲学.历史是个别经验,而哲学却是理念一般.自然状态是形而上学的构想,是理念一般,人类生活一旦分有这种理念一般,便会造成现实的困境,而人的本性是造成这种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唐代梦小说梦情节的运用突出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虚实结合,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从"梦情节"的角度可以更清楚、更肯定地确立唐代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独特和重要地位。整体来看,唐代梦小说的创作虚构有无意虚构、刻意虚构和有意虚构三种情形,体现出唐代小说家以现实为根基、以梦幻为契机来抒写思想、反映现实的创作理念。这种虚构和主体意识有力佐证了唐人"有意为之"的论点。  相似文献   

6.
<正>非虚构写作不仅在文学、新闻学等学科颇受关注,还波及到一向以实证为标榜的历史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我以为非虚构写作是与如何应对后现代的挑战有关的,我称之为对抗“虚吾主义”的产物。请注意,是虚“吾”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大家知道,  相似文献   

7.
禾刀 《中国减灾》2011,(7X):55-55
<正>很多人知道雪域之巅有个喜马拉雅山,却未必知道在这座世界最高海拔山峰的南麓,是一个贫穷且战乱频仍的国家。身处贫穷与战乱的双重残酷夹击下,那些被作者康纳视若小王子的儿童们,原本就食不果腹,许多人还因为躲避战争,反被高卡这样的人借机大肆贩卖。就这样,才脱虎口,又掉狼窝,一个个幼小而微弱的生命,犹如漂浮于大海中的一叶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被细小风浪掀翻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应该在中国的历史脉络中思考"非虚构"的定义;需要认识到非虚构写作背后的现实动机与理论意图;在实际写作中,非虚构写作是包含虚构成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性的;在广义上,非虚构写作属于2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其生命力正在于内在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9.
通常,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被认为应当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溯源;实际上,其源头可能并不仅限于此——远古先民对祖先业绩的追述乃至对亲身经历往事的回忆等等也可以产生历史意识,甚至更有合理性。其次,中国史学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传说"而非"神话"当作中国历史意识的源头,这也折射出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在中西方历史意识起源问题中的作用有某些差异;而实际上二者也确有明显区别。再者,"神话"和"传说"确非一回事,在寻觅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源头时,应该首先明确区分二者并辨别清楚它们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起源中的不同作用。另外,中国神话固然有明显被"历史化"的成分,而中国历史同样有被大量"神话化"的情形,因此,必须首先厘清中国各神话和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及彼此关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中国原始历史意识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昕子 《前沿》2012,(2):155-156
任何语言的写作,都要经历从题目到最后成文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安德森从心理学角度对此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写作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言语产出过程。本文通过分析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说明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句子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历史意识的批判性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意识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意识,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历史哲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跃迁显示了历史意识的批判性进程。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以其革命的批判性结束了以往的只发生在观念中的历史,确立了适合于时代的真正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2.
张剑 《求索》2013,(12):79-81
苗族传统歌谣文化蕴涵着该民族千百年来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史记忆.折射出苗族先民承受的来自部族冲突与阶级斗争的社会压迫。亦是苗族饱受战争苦难与迁徙磨难的民族记忆,同时还承载着该民族的社会历史观与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人作为一个移民群落,其自身的侨居模式和文化发展均有独特之处,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随着海外华人逐渐融入居住地的主流社会和身份认同的转变,其文化中的传统部分遭受冲击并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日益成为海外华文传媒关注的热点,这是华人文化焦虑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文本中,马克思曾反复论及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对历史的研究应该成为一门"科学"。阿伦特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推进了对历史观念的现代理解,但这是一种思考世界的危险方式,其对必然性的揭示最终必将带来对自由和行动的否定。阿伦特准确把握了现代历史意识的基本特征,但她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唯物史观是立足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理论,实践辩证法预示了自由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 突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是未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指南。 因此必须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各民族的团结表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利益, 而认同是团结的前提, 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亚白 《前沿》2003,(12):163-167
西方近代小说历史意识的自觉 ,对西方近代小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历史意识植根于西方近代理性观念 ,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意识 ,随 18世纪西方近代历史观念形成而产生 ,在 19世纪成为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种创作自觉 ,体现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强烈的时代性、叙述的历史整体性、历史反思的意义重构及典型化方法的历史揭示等方面。历史意识直接影响到历史小说的兴起 ,并使小说以文学叙事承担严肃的历史言说使命  相似文献   

17.
历史意识:一种重要的政治素质———邓小平思维中的历史意识辨析□杨百成讲政治,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表现,和提高政治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是良好政治素质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提高政治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是...  相似文献   

18.
孙郁 《北京观察》2005,(12):40-41
巴金之死,引起了青年人的争议.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指责的文章,大意是巴金的小说水平较低,与其名声不符.  相似文献   

19.
李新亮 《前沿》2013,(8):143-144
历史想象和文学虚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基于事实,但历史想象是"有规约"的想象,不同于文学虚构。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分层"、明确了各层的主要的目标和"引入"人类学的观点,以他者的眼光去建构历史,从而使历史的想象不会越界成为文学的虚构。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论     
<正> 公民意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它是内在逻辑联系的一组观念群和意识群,包括: 主体意识是指加入政治共同体的个人,明确意识到自己是主权权威的参加者,是以政治权利的主体和国家主人的资格加入社会政治关系的。平等意识是指加入政治共同体的个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样,都是主权权威平等的参加者,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人,除非经过人民的同意并依据正当法律程序,都没有向别人发号施令的权利,法律对所有的人在提供保护和实施惩罚方面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