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洪 《传承》2008,(16):52-53
本文从娱乐的角度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通过对它的如何传入中国,怎样被中国观众接受,以及电影放映场所等方面的考察,指出这一时期电影在中国的曲折坎坷的经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观众精神上的依托,成为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娱乐的角度介绍了清末民初时期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通过对它的如何传入中国,怎样被中国观众接受,以及电影放映场所等方面的考察,指出这一时期电影在中国的曲折坎坷的经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观众精神上的依托,成为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是随着国门的打开在20世纪初年从西方传入的。百余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即使是新中国电影中相对封闭的十七年电影,更不用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新时期电影。但这种影响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更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在自身期待视野中的本土化变异和多元文化融合。而且,电影源流的影响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因此,本文在对二十世纪中国电影发展之外来影响源流踪迹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新中国电影六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外来影响源流与本土接受、变异、多元融合的情况进行梳理探析,对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创作历程与美学风格的演化作初步的考察,初步总结中国电影外来影响接受主导影响源变异的若干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段北生 《友声》2006,(5):32-32
2006年是“中国文化澳洲行”之年,由对外友协、中央电视台、澳大利亚澳中国际交流中心、中国文联演艺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中华情—电影时光》于6月12日在悉尼举行。4000多名华人华侨观看了演出。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年沧桑岁月。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所走过的道路,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和自豪。百年中许多经典作品给不同年代的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其中一些著名电影插曲被反复传唱至今,经久不衰;一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台词和片断鼓舞教育了整整几代青年人。因此,当于洋、秦怡、于蓝等20多位国内老中…  相似文献   

5.
刘信言 《传承》2011,(20):60-61
电影诞生百年以来,一直被看作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更是各个国家进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有力武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影是最有效的传播文化方式,电影所营造出来的虚拟声画世界是电影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从一些优秀电影入手理解和阐述电影国际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探讨中国电影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武侠片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一种类型片,也是外国电影观众最感兴趣的中国电影类型片之一。惊心动魄的武术打斗场面成为这类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武侠电影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其中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武打场面至今让观众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王熙章 《传承》2009,(17):36-37
解放前,早期的中国电影大多受西方影响,20年代在中国银幕上也出现了一颗滑稽明星。他卓越的表演技巧和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为萌芽时期的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这就是20年代扬名海外,被人誉为"东方卓别林"的周空空。  相似文献   

8.
《时事资料手册》2005,(2):98-99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中国电影走向复苏的一年。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来临之际,中国电影走出低谷,迎来春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从最初的展映、到互相开放市场上映影片,再到合作拍片,这些合作让世界电影人和观众在交流中不断受益。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198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集中放映135部中国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放映活动都在持续增加,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余习惠 《求索》2015,(1):178-182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在国际电影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类型片,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文化国际传播以影片中特有的人物、景物画面为载体,以侠义文化、江湖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国本土文化以及英雄主义、自由、爱情与和平等在内的普适文化为传播内容,使影片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征,这使得武侠电影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文化走出国门的条件。同时,追求东方内核与西方形式的完美结合,兼顾中西观众的共有情感及审美习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为世界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张华 《求索》2013,(10):269-269,178
2012年4月,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的巨著《世界电影史》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大卫·波德维尔与其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系当代美国电影业界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全球影界最伟大、最多产的教科书编纂者。波德维尔始创了“认知电影理论”;克里斯汀则是公认的新形式主义电影解析理论领军人物。2007年3月,大卫·波德维尔荣膺“亚州电影学术研究大奖”。而夫妇二人共同开设的电影博客,为新时代的观众解读电影艺术中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受到读者和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她经济”视角下解读小妞电影的女性凝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妞电影是好莱坞创造出来的一种电影类型,被中国的电影产业引进之后发展很快,甚至在短短几年之内改变了中国电影观众的性别比例。与传统电影的男性视角不同,小妞电影提供了大量女性凝视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流行文化中的一个较新的现象。本研究从"她经济"的视角来分析,揭示出这种女性的凝视是在"剩女"的语境中基于消费力的基础之上而实现的,小妞电影因而体现着浓厚的消费主义,并且延续了传统的性别主义。但在理解这些电影文本的时候,女性观众是被动地受着文化工业的操控,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主性,这有待进一步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出任第5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史上第一位中国主席。法国观众和媒体对此欣然接受,因为中国电影人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每个月法国都有一部中国电影公映,法国人熟悉了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与青年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青年是电影观众的主流,电影也着重讲述青年的生活以及内心的精神状态。中国百年电影史有着一个系列的青年形象,他们都同时代保持密切的关联: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青年形象是迷茫的,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难以真正找到生存的出口;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激昂的,革命的气氛一扫旧时代社会的阴霾,满怀激情地融进特定的新时代;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青春形象是个性的,在思潮涌动中试图找寻到自我;而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电影青春形象裹挟在“网络”环境的时代特征之中,进行着爱情的种种感受与消费。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24日,在摘得奥斯卡桂冠一年后,迟于美国上映一年多的美国影片《国王的演讲》(theking's speech),终于进入中国院线上映。 这得益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访美期间,在美国洛杉矶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未来,中国观众也许不会在大银幕前等待的太久。被媒体统称为"中美电影协定"的备忘录中有三项重要的协议内容,其一是中国承诺将在之前长期的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配额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影视的一道亮丽风景。相比过去而言,这些主旋律电影打破了普通观众对其的刻板印象,突出了可亲、鲜活与自然,赢得了好口碑和票房。那么,主旋律电影的出路究竟是更真实地表现历史,还是丰富地呈现人物的情感,或者加入更多受大众欢迎的商业娱乐元素?  相似文献   

17.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电影第一个百年发展史上,浙江出了一大批电影文化名人,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有史可鉴:在《中国电影家列传》中浙江籍电影家占全书的1/7,在《中国电影大辞典》中,浙江籍电影家占全书人物的1/10。可以说,在中国电影星光灿烂的天空里,浙江的上空星星最多也最亮。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浙江电影家所做出的贡献几乎都是开拓性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浙江人缔造了中国电影。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庆典之际,北京新落成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正大厅里,树立着5位中国电影先驱者的铜塑像,其中有两位是浙江人,一位是中国进步电影…  相似文献   

18.
“以前看中国电影是因为喜欢其中东方的人物和风景,但在看《图雅的婚事》时,我被它的情节所吸引,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一位德国影评人的评论,让《图雅的婚事》的导演王全安深有感触,这说明观众已不再是为影片的中国特色而打动,而是电影内部元素开始起作用,和观众有了真正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大 型传记纪录片《走进毛泽东》在北大隆重首映了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 ,情绪非常激动 ,许多人都被影片深深地打动了 ,在百年大讲堂中 ,啜泣声不断 ,气氛很是感人。电影结束后 ,导演留下来与观众座谈 ,北大人踊跃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意见 ,大家余兴未尽。其中有一个观众向导演发问 :影片为什么没有文革时期的情节 ,这是影片的一个结构性的缺陷。女导演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关于毛泽东生平的历史片 ,而只是要集中表现毛泽东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嘛。这一问一答触动了我 ,因为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一直想看看…  相似文献   

20.
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撰写了《调查工作》,并寄予强烈的政治效益期待,但由于种种原因,原初接受失败,文本也遗失。1957年《调查工作》重被发现,1964年以《反对本本主义》为题重新出版发行。此后,人们对《反对本本主义》的接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反对本本主义》接受的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