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瞻礼圣索菲亚大教堂如果说参观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只是一道开胃小菜,那么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饕餮大餐。这座大教堂是拜占庭时期建造的罗马纪念馆,一直被公认为拜占庭建筑的最完美的代表、拜占庭艺术的结晶。这座有着"世界上最美丽教堂"之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变迁史,亦可视为一部伊斯坦布尔的兴衰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再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奇特建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寻求建构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俄罗斯司法权的现实状况等因素决定美国普通法院审查制不适合它;现实的社会条件使得俄罗斯更适合建立集中式违宪审查模式;俄罗斯与德国同属罗马-日耳曼法系、俄罗斯与德国深厚的历史渊源等促使它以德国宪法法院审查制为蓝本建构了自己的宪法法院.  相似文献   

3.
伊斯坦布尔无愧是一座风情独具的国际化旅游城市,它跨越亚欧两大洲,扼亚、非、欧水陆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帝国先后在此建都的漫长历史,为它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在留下这座美丽城池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留下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聪明才智。地中海与黑海相伴左右  相似文献   

4.
在拉铁摩尔边疆理论框架中,与"边缘游牧社会"相对应,慕容政权在辽西地区建立的农耕—游牧混合社会是典型的"边缘农耕社会",辽西地区也成了慕容政权的"贮存地"。这一结论建立在拉铁摩尔以长城沿线为中心的草原社会与农耕社会边缘地带理论之上,为我们研究慕容政权演进史提供了全新视角。但拉铁摩尔边疆理论中"民族国家"的话语内核与不注重人文因素影响的弊端也凸显了其观察维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外交实践和世界形势重大变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实践不仅体现了国际合作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出一些新的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和合作路径,很多是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合作理论所忽视或不能解释的。"一带一路"实践强调合作的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过程性、长期性,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超越了西方理论视域下简单的制度合作、同质性合作和利益合作,这些为国际合作理论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元素。对"一带一路"实践进行理论凝炼不仅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外交实践,还可以把中国外交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也是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世界普遍知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现存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两大类,分别冠之以"硬理论"和"软理论",并以这种分类法为标尺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三次论战做了分析,指出这三次论战都是概念上的错位。本文认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这种分类应该有助于厘清现有理论的混乱关系,并为建立统一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言语个性"理论属于言语心理语言学范畴。这一理论的产生经历了静态语言研究向动态言语研究转变的过程。静态语言研究侧重结构和意义,而动态言语研究侧重交际内容和人的内容。静态语言是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语言",而动态言语是言语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重点研究"言语中的人"。"言语个性"理论就是研究言语及言语主体心理特点的理论,是一种应用型理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共享安全"理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理论体系和话语权的有益探讨。"共享安全"理论具有充分的历史哲学依据,《周易》中"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的思想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阴阳协调、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儒家哲学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以"共建""共存"和"共享"为核心的安全观;而践行中庸之道,则成为"共享安全"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和平主义外交理念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和平、和谐与合作安全的政治思想基础。东亚传统的安全体制体现了东亚国家在安全利益上的"共依""共存""共建"和"共享",从而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东亚史上传统的安全和外交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安全政策进一步为"共享安全"理论提供了安全和外交实践,其中作为"共享安全"实践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绳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存""共建"和"共享"安全的和平主义战略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世界"这一表述由来已久,它具有多样化的概念和不同的解读维度,通常被理解为文化空间和文明空间。"俄罗斯世界"作为国家理念,出现于苏联解体之后,服务于普京政府推广俄语、联合境外侨民的地缘政治战略,以及通过非政治途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在"俄罗斯世界"国家理念的落实中,俄罗斯东正教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助推俄语发展及俄罗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境外俄侨的联合等方面。在政教合作过程中,国家令东正教会的对外行为合法化,而东正教会则加强了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话语权。东正教会对"俄罗斯世界"理念的关注与迎合,除了共同的对外合作利益驱使,还有其特殊的教会构想:使东正教成为"俄罗斯世界"的精神内核,使东正教会教规成为制度基础,使拜占庭模式成为理想模式。因此,俄联邦政府和东正教会名义上认同"俄罗斯世界"的文化空间性质,实际上却着眼于各自利益,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非对称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对称冲突"是当今西方国际政治学界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后,西方理论界为迎合国际关系现实需要,加大对该理论研究力度。总体看,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基本范式: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以非国家行为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以及以国内社会政治结构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三种理论范式各有特点和不足。该理论谱系仍处于嬗变中,总的趋势是谨慎使用武力、关注弱势者利益、希望在冲突的当事方之间找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注定会给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带来深刻的影响。人们曾就"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影响展开讨论:它究竟是试图"颠覆"全球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还是支撑该体系的经济计划。而本文认为双方的观点都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一项战略部署也是经济计划。并且,学者们迄今为止都是从外在表现而不是从中国的角度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为了从中国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本文将借助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SCC)展开研究。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本文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需要解决的四大历史任务,这四大历史任务可以作为分析"一带一路"理论创新和战略创新意图的框架。在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义后,本文回答了"一带一路"倡议究竟会"威胁"还是支撑全球经济体系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提是解决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带来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期望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后,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会对全球经济体系构成系统性"威胁"。相反,"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促生有机性变革以满足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项充满中国智慧的共同发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期,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和参照的现代化进程的铺展和中国国家制度的疾速衰竭,使汉语在世界语言的中心地位也发生了颠覆式的位移,逐渐滑落到边缘地位,"汉字文化圈"也呈现出破裂的态势。21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代化实践及其重大转型,为汉语的复兴和精神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将重新"发现汉语"及其"天下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命题,这意味着以西方文化为轴心的单向度的世界文化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以汉语复兴为切入点,中国文化将成为解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在重新"发现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吸收其他语言文化资源的同时,坚持汉语及其文化形态的输出立场,摒弃中西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模态,建构一种语言的"天下精神",从而使汉语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今后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主要特点为,走出"#2.0",走向"#3.0"。鉴于一国两制、港澳特区、"中国发展-中华范式"的开发开展,中国可视为"#3.0:时代-范式"之佼佼者。它应表现在"典范转移-体制创新、以人为本-先行先试"上,特别是对"东盟-中国自贸区10+1、ACFTA"上的卓有成效的参与贡献。今后的大国政治、大国文明、大国斗争,将围绕着打造"#3.0"全球化来开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06年东盟的第一所孔子学院落户泰国以来,迄今中国已经在东盟建立了30所孔子学院。热络的中国-东盟关系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东盟孔子学院整体运作情况良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孔子学院"。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东盟各国自然成了"一带一路"规划的首站支点国家,这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新机遇。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持续发展与创新东盟的孔子学院,如何使孔子学院在汉语教育上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如何使孔子学院成为"一带一路"在东盟顺利开展的重要助力和推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10年来东盟孔子学院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归纳,概括了东盟孔子学院发展的整体特点,着重分析了"一带一路"为发展东盟孔子学院所带来的新机遇,最后提出了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与创新东盟孔子学院的建议与对策,旨在推进孔子学院在东盟的可持续发展与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东亚社会现代化存在着复杂的宏观互动结构。如果我们将东亚现代化研究史上的"日本特殊论"和"亚洲停滞论"置于"传统—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亚洲停滞论",还是所谓日本"特殊论",实际上是以欧美现代社会为基准加以展开的,其理论系谱从属于西方,难以洞悉东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鉴此,我们应注意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由激进的"压缩式发展"向"内发式发展"转变的共同历程,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发展主义"的制约,将东亚的社会发展理论植根于本土,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依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已被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批判和抛弃,而今,它在海湾地区重新找到市场,主要是一些国家的安全易遭破坏的现实所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导致海湾六国普遍奉行预防理论,其要旨是"防患于未然";霸权和平理论是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种,它对海湾国际关系的影响极为深刻,但它仅为海湾中小国家接受,而不为地区大国所接受,两者立场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17.
拜占庭史诗《狄吉尼斯·阿克里特》体现了父子两位主人公的英雄特质。他们都具有出身高贵、智勇双全、英勇无敌的一般性特点,但各自又都体现出拜占庭英雄注重精神强盛的特征。尤其是狄吉尼斯的成长经历,表现了拜占庭英雄的双重文化特性对他的影响,同样也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对他成为中世纪英雄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南海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极为重要的区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使稳定的大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单就缓和的目的而言,难点在于领土争端的现实性特征,使南海成为了一块"信任真空"的地带。相较于领土,边界具有可被建构的属性。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边界研究的前沿观点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可以为我们建构一个松缓、漂移、可渗的边界空间提供理论支撑,并使域内国家的认同得到重塑,进而设计一种基于建构视角的"进阶模式",打通难点,弥合南海区域的信任真空,使区域的缓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杜冰 《国际资料信息》2013,(2):18-23,47
巴基斯坦是在"两个民族"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国家。"两个民族"理论一方面将伊斯兰作为民族认同基础,奠定立国根基,从而引发印巴矛盾;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族群(民族)主义,造成地方分裂势力经久不断,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一巴基斯坦的民族基础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基于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其特有的"两个民族"理论。该理论由穆斯林教育家赛义德·阿赫默德汗(al-Sayyid Ahmad Khan,1817—1898年)于1883年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