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荣 《实践》2008,(11):54-55
2008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隆重召开.研讨会主题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本次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近几年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并结合草原文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5,(12)
<正>2015年6月,以"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蒙医药协会、内蒙古新闻广电局、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承办。内蒙古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蒙古"草原文化研  相似文献   

3.
<正>在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民族电影发展、草原文化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苏肖雯 《实践》2007,(9):43-44
草原文化的基础是草原,如果没有草原为背景,草原文化也就失去了最大根基。以“草原文化”为卖点,有利于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好地迎接挑战和机遇,把中国乃至内蒙古推向世界,让世界接受中国。  相似文献   

5.
传承草原文化 发展内蒙古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也是文化大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推进草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必须加大研发力度 ,尽快制定我区“草原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各项政策 ;打破条块分割 ,重点组建一批大型草原文化产业集团 ;确定主导型文化产业 ,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 ;培育完善文化市场 ,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策略的推动下,我区连续十年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对草原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以及探索草原文化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实效运用,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下旬,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她在充分肯定草原文化研究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在国内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指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需要和草原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创新与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着眼于文化前沿和时代发展,不能离开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空谈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搭建草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和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张国 《理论研究》2020,(2):77-80
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内蒙古的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走出国门对外讲好草原文化故事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内蒙古对外讲好草原文化故事需要大力收集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做好新闻宣传和艺术创作工作;努力形成对外讲好草原文化故事的强大合力;积极拓宽本土创作的文艺精品在海外的演出途径;有效利用国家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对外讲好草原文化故事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7,(8)
正为传播弘扬内蒙古历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通过历时近两年的考察调研、问卷调查及专家评审,"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对外公布,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内蒙古大草原是目前世界上草原类型最多、保持最完整的草原之一,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已经成为内蒙古形象  相似文献   

9.
《实践》2008,(Z1)
2008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隆重召开。研讨会主题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本次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近几年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并结合草原文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10.
侯丽清  姜明 《实践》2006,(7):43-44
草原文化是历史上曾经生存、繁衍在蒙古草原上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称。内蒙古各族人民是现代草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承传者。草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诚信伦理思想,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内蒙古以牛羊肉、奶等畜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持久发展的精神内驱力。在崇尚绿色、天然和环保的今天,人们讲究绿色、无污染的消费观念,为内蒙古特色经  相似文献   

11.
乌尼尔 《实践》2011,(10):49-51
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2011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主题论坛以“草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主论坛和“创新民族电影”、“内蒙古会展节庆文化发展”、“元代城址研究”三个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对草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草原文化与江河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草原文化发展特点和变迁规律等问...  相似文献   

12.
乌兰 《党建》2012,(11):20-20
作为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核心价值和理念,愈来愈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如何认识、把握和弘扬草原文化,已经成为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大时代课题。草原文化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草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5,(2)
<正>内蒙古自治区被誉为蒙古马的故乡和蒙古族马文化的摇篮。蒙古族以"马背民族"著称。在蒙古族文化中,马被奉为"神"。在北方岩画中最早出现的"史前艺术"中就有马的形象。在草原上,人们把那种没有一根杂毛的纯白马视为"圣物骏马"、"长生天"派来的使者,是能为草原带来美丽富饶和为牧民带来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核心,蒙古族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形象标识。一、内蒙古马业发展的六个转变养马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能为人们  相似文献   

14.
王志诚 《实践》2009,(8):47-49
内蒙古是一个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大区"之大,除了普通意义所指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特色突出"之外,还包括以下儿方面内容:一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众多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二是民族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包容性、全面的开发性和不断的进取性;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5,(6)
<正>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具有北疆特色的自然生态;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在这个区域生产生活,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内蒙古的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接壤,是中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因此,内蒙古是原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风情组合在一起的区域。近年来,我区依托境内的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  相似文献   

16.
何金玲 《实践》2005,(9):42-43
8月上旬,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在包头 市举行,期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包头市委 宣传部联合主办了“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为草原文化与包头文化两个学术专题,将草原 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相结合。内容涉及包头文化的特征、 阴山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地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城市文化定位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与会学者、 专家们认为,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一 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承之地。同时,大型现代工业企业 在包头市的建设发展,又为内蒙古草原文化增添了现代工业 文化的内容,使包头市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别具特色。因而,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5,(8)
<正>在我国全球战略调整与创新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我们把本次论坛主题确定为"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深入探讨历史上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之间的必然联系,科学揭示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深刻认识和把握内蒙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和应有的作为,对于提升和拓展草原文化研究、助推自治区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深化草原丝绸之路研究,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书敏 《实践》2010,(10):50-51
<正>草原文化是以草原为区域,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蒙古族精神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文化形式。草原文化产生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中。历史随着时间流逝,文化形态也生生不息地沉淀和更新,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会出现文化形态的定格。流动的草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物质文化作为历史遗留了下来,而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流动的文化则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作为特定的历史流传物,文学作品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记忆,它以完全的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忆下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文化。因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大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推进草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制定我区“草原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打破条块分割,重点组建一批大型草原文化产业集团;确定主导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培育完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6,(8)
正自2004年以来,我区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3届草原文化节。十多年来,草原文化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为目标,以展示文艺精品和深化草原文化研究为重点,全面精彩地呈现了内蒙古文化的璀璨多姿和草原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彰显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一张闪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