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他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改革思想对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影响巨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和革命旗帜,体现在今天中国改革和发展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实现国家民主法治文明和谐、实现人民富裕自由和享有幸福生活。因此认真挖掘孙中山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符号是国家认同生成与强化的重要资源,"孙中山"是海峡两岸都认同的、为数不多的政治符号。孙中山政治符号是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和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在国家认同的现代建构中,孙中山政治符号仍能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仍然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连接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四个“一生”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三个“我们要”明确了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为认真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刊特邀专家学者从不同视点对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进行了讴歌;着重回顾并分析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总结了他一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为核心的论说,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支点和民族共识,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追求。我刊希望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对其思想的研究,使我们青少年一代能够继承先烈未竟之理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四个“一生”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三个“我们要”明确了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为认真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刊特邀专家学者从不同视点对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进行了讴歌;着重回顾并分析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总结了他一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为核心的论说,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支点和民族共识,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追求。我刊希望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对其思想的研究,使我们青少年一代能够继承先烈未竟之理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中国经济近代化方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四个“一生”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三个“我们要”明确了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为认真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刊特邀专家学者从不同视点对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进行了讴歌;着重回顾并分析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总结了他一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为核心的论说,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支点和民族共识,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追求。我刊希望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对其思想的研究,使我们青少年一代能够继承先烈未竟之理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时期的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四个“一生”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三个“我们要”明确了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为认真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刊特邀专家学者从不同视点对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进行了讴歌;着重回顾并分析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总结了他一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为核心的论说,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支点和民族共识,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追求。我刊希望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对其思想的研究,使我们青少年一代能够继承先烈未竟之理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四个“一生”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三个“我们要”明确了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目标。他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为认真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刊特邀专家学者从不同视点对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进行了讴歌;着重回顾并分析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总结了他一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以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为核心的论说,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支点和民族共识,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追求。我刊希望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和对其思想的研究,使我们青少年一代能够继承先烈未竟之理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肩负起社会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不仅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还创造出丰富的民主政治思想,领导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历史的进步性,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以实行三民主义作为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中国最完整、最科学的民治法制思想,主要可概括为倡导法治,反对人治;维护民权,重视法治;提升法治,创设宪政等。其民主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色彩,不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而且在社会实践意义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孙中山先生民主与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有着许多共鸣,后者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法治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相关精神,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把他所领导的革命团体称之为政党,孙中山政党思想不仅仅采纳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也结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最重要的是结合了当时中国国情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通过对孙中山政党思想专著、论文加之追溯孙中山政党思想渊源、转变和"以党治国"思想的了解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去探索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发展规律,对于把握政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当今政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