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旭东 《思想战线》2013,39(1):17-21
知识被认为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得到累积,这种知识的积累通常被称为知识创造的理性方式。而另一种知识的创造,即是"顿悟"。中国文化中,"灵"(灵验)这个字和心理学中的顿悟概念意思近似。中国乡村民众信仰背景下的"灵"的观念与顿悟的概念有一定关联。在理性和顿悟之间进行一种比照之后,可以看出,前者是基于西方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知识创造,而后者则是一种基于非理性、反常以及特异性的知识创造。  相似文献   

2.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谢武军 《半月谈》2003,(24):39-41
毛泽东诞生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和50多年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志士仁人一样,毛泽东决心改变这一切.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  相似文献   

4.
5.
文化创造活力,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其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主要包括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等。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着力点,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在深化改革、健全制度,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激发热情、尊重群众,砖外交流、扩大开放等多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6.
《创造》2012,(10):5
云南创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综合性的文化传播推广机构。公司隶属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秉承基金会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旨,坚持文化创造价值、价值回馈社会的经营理念,公司以保护、传承、弘扬、挖掘优秀  相似文献   

7.
万资姿 《桂海论丛》2009,25(2):70-74
自觉文化创造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乃是文化符号创造的二重性.技术进步的二重性包含着某种反面,全球信息网络化在使当代符号文化创造获得全新发展界域的同时也带来了悖论,体现为现实文化符号的危机.这些危机具有虚实、真假联袂混合性,其实质就是由主体自身的局限所导致的文化创造之符号工具的异化,且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受制于各种文化符号权力结构的束缚并最终致使人类文化创造陷入困惑与焦虑.要克服此种焦虑,则取决于主体自己的决断与行动--取决于人类自觉的符号设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文化创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历史性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后的先进文化创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时俱进地创造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导引;先进文化的创造必须始终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吸纳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先进文化创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谭艳  魏冰 《传承》2014,(2):98-99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增强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对不断开拓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大创新,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12.
何斯强 《思想战线》2006,32(6):82-88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社区管理中存在一种二元结构的形式,一是在乡镇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民间组织,后者是边疆少数民族村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可替代的本土资源。充分利用与整合这些资源,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维护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直接说就是文化误用的结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装饰、美学价值、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和开发保护研究等诸多方面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刘茜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147-153
在对贵州省苗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现状的个案调查基础上 ,发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停留在浅层面 ,学校课程尚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致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疏于了解。就此认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应从观念层、政策层面、支持系统及实践层面等方面进行 ,以推进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韩成艳 《思想战线》2011,37(3):94-9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落实在特定社区。按照中国现有体制的特点,县域是进行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即社区保护的较好平台。湖北长阳对于其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内在需要,能够进行立法、行政的制度建设,调动公共财政来支持公共文化发展,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的学校体制和传统的社会生态中都能够有效传承,这是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纳入现代的公共文化予以制度支持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旅游的优势:节日多、服饰变化多、分布广和特色鲜明等。通过研究现有的民族资源开发形式,发现我省民族旅游资源还有很大开发空间,但在开发中存在着交通条件差、旅游景点质量不高等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注重民族特色、打造旅游品牌,促进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与邻省市的旅游连线,保证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全省民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